APP下载

乳业挣扎

2016-09-23农经杨雪

农经 2016年9期
关键词:乳企奶源伊利

文|《农经》记者 杨雪

乳业挣扎

文|《农经》记者 杨雪

原料端超过50%的亏损面,加上消费端的不振,中国乳业再次陷入“成长的烦恼”。挣扎过后,乳业能否度过这次难关?

快到中秋节了,孙伟华稍稍松了一口气。因为临近中秋国庆这样的大节,牛奶的销量会明显增加,相应的收奶价也能稍微往上涨一涨。

根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8月,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39元/公斤,同比下降0.6%。而在6月,价格还是3.43元/公斤。

孙伟华的奶牛场最多时有近千头奶牛,在河北衡水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蒙牛、光明、伊利等大乳企都曾是他的服务对象。作为致富带头人的孙伟华还牵头成立了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着10多户养殖户一起干。

“2014年9月,奶价就开始下滑,这都两年了也没见好转。”对这个时间点,孙伟华记得非常清楚。经历了最艰难的“倒奶杀牛”时期,孙伟华的养殖场如今只剩下350头奶牛,但是每个月20多万元的成本仍然压得他喘不过气。“牛每个月产的还抵不上它吃掉的。”孙伟华反复念叨着。为了保证牛奶品质,孙伟华每个月都要到天津港去拉来美国进口的紫花苜蓿,单是奶牛饲料一个月至少需要9万元。

“一瓶矿水500毫升至少2块钱吧,一公斤奶才值3块。这奶还不如水值钱了?”

即便是面临着如此艰难的局面,去年孙伟华还是咬牙买了一套进口的拌料设备,一下子就砸进去了18万元。“没办法,没这设备人家会说奶质不达标,不收我们的奶。”孙伟华说,如果舍不得这钱,也许去年他的牛场就直接垮掉了。现在,他与完达山签下了供奶协议,即便有协议,奶企也不能保证100%收奶。

中小养殖户日子不好过,大型牧场同样惨淡。国内最大的原料奶生产商现代牧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收入25.7040亿元,同比下跌8.8%。截至6月底,现代牧业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达5.6566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5.07亿元。现代牧业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咎于进口大包粉和复原乳的冲击。同样因为原料奶售价下跌,现代牧业也在控制奶牛数量。西部牧业去年营收同样下降了22.23%,今年一季度亏损也超千万元。

在今年第七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目前国内奶业发展是三鹿奶粉事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3月时奶牛养殖亏损面已经达到51%,并有扩大蔓延的趋势。

2008-2015年主产省区鲜乳平均价格趋势 单位:元/千克

上下游矛盾加剧

每公斤3元多的价格已经让国内养殖户们苦不堪言。那么国际生鲜乳价格又如何呢?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新西兰、欧美原料奶价格折合人民币仅1.3—2.5元/千克。实际上,受制于经济下滑等影响,国际市场乳品消费低迷,供应宽松,国际生鲜乳价格也处于下行通道。

而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其乳制品消费市场被寄予了厚望。特别是中国人均消费乳制品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市场空间令人充满遐想。来自中国奶业产业下游的好消息传来。

8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首次发布《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报告显示,经过八年奋战,我国奶业实现了振兴发展,产业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387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乳制品消费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4.5%,人均奶类消费量36.1公斤,比2008年增加5.9公斤;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99.5%,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乳品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为历史最好水平。

更令人振奋的是来自大型乳企的成绩单。荷兰合作银行每年发布的“全球乳业排名”被视为目前全球乳业的权威排行榜单,根据其发布的2016年“全球乳业20强”名单,伊利以9.3亿美元的年营业额,排名上升至第8位,蒙牛则继续保持第11位。伊利排名第8位,不仅是中国乳制品企业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亚洲乳企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在排名前10的乳企中,伊利是唯一保持销售额正增长的企业。

不久之后,君乐宝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宣布以“陆港同质同价”进入香港市场,首批产品将在香港药店销售。同日,融汇全球30余家供应商先进技术的君乐宝世界级奶粉工厂在河北石家庄落成投产。从国人赴港背奶,到国产奶粉入港,国产奶粉重拾信心和底气,实现了一次完美“逆袭”。

然而,在资本市场上,乳企的业绩却说不上亮眼。去年,除了伊利实现了超过10个百分点的增长以外,蒙牛、光明、贝因美的营收都出现了小幅下跌,三元勉强实现了0.35%的营收增长。无论是伊利还是三元,业绩增长的支持很重要的因素都来自于原料奶以及奶粉价格的走低,采用更廉价的进口奶粉,降低了成本。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心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目前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都在将牛奶进行喷粉处理,高库存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库存化,因此,2016年上半年中国乳企以及养殖户的日子都不好过。

在整体消费不振的大环境下,乳业上下游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国内奶农产奶,乳企消化不了,出现喷粉入库的现象。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盈利,乳企青睐廉价进口大包粉。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生鲜乳过剩,当前乳品行业存在10%的产能过剩,这部分消化不了的生鲜乳只能做喷粉处理,而国外大包粉的大量进入则是造成国内原奶过剩的直接原因。目前,国内乳品企业奶粉库存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到2016年下半年才能够完全清理结束。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卖不掉的牛奶只能喷粉,目前公司已经加快奶牛淘汰,正常奶牛淘汰率是28%,而现在现代牧业达到了46%。

事实上,国际牛奶价格的低迷,加上进口关税的减少,注定了国产牛奶在这样的竞争中没有优势可言。而国内原奶价格持续走低,企业又要盈利,选择价格低廉的进口大包粉和液态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所热衷,这无疑对我国的乳业养殖端带来更大的打击。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看来,国内乳业将进入深入调整期,产业间存在的矛盾也将进一步激化。宋亮表示,近年来进口大包奶粉价格持续低迷,并与国内呈倒挂趋势,对国内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业冲击明显;由于进口原料质优价廉,企业大量使用, 替代国内生鲜乳,引起上下游产业矛盾进一步加深;进口化进程的加快,致国内企业加快海外投资布局,从而减少国内奶源、加工等方面投资。

产能紧箍咒

我国原料奶何以缺乏竞争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偏高。目前,无论是大规模养殖还是中小规模养殖,苜蓿等高蛋白饲料缺乏,牧场养殖管理不足,品种改良不够,防疫费用又高。

“根本上,这是由于整个奶业发展时间短,从过去小农奶业向现代化奶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牧草、防疫、配种等系统性的产业发展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从而造成成本高涨,而这些年又在规模化方向上又走了不少弯路,无疑进一步加剧了矛盾的产生。”宋亮说。

在2015年“倒奶杀牛”现象出现时,很多人认为这是对奶业落后产能的淘汰,特别是对小散户养牛业的淘汰。而实际上,在这之前,国内奶业养殖端已经经过了两轮洗牌,大量的散户,甚至是中小养殖者已经大批退出市场。

圣牧董事长姚同山在接受《农经》记者采访时也提到,为何此轮的奶业调整期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一方面当然有国际市场整体下行的原因,另一方面,在2008年之后,国内已经淘汰掉了一大批小散户,并用几年的时间逐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也就是说这一轮的奶业调整,实际上遭受威胁的是中型甚至是中大型的规模养殖者。“这些牧场的亏损运营,一定程度拖长了这轮调整的时间。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扶持政策出台,他们最后还是面临被淘汰。”

宋亮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2008年后,散户大范围退出市场,2011年后,中小规模养殖者也大批退出市场,2014年之后的乳业调整实际上是中大型规模养殖者开始受到考验。姚同山认为,这一轮的调整何以持续时间比以往都要长,就在于规模化的养殖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在孙伟华所在的衡水市故城县,和他相同规模的养殖户如今只剩下七八家,相比2014年已经减少了一半。按照这样的速度,到明年也许故城县的中型养殖户还将减少一半。

中小型养殖户被认为抗风险能力差,但在当前国内环境下,奶牛养殖也并非是规模越大越好。尤其是2010年之后,国内学习欧美建立万头牧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推高了我国的养殖成本。这些超大型规模化牧场已经逼近了畜牧业的规模极限,由于投资过大,环保成本和运营成本很高,导致了规模不经济,反而成为引发原奶危机的一个因素。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就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实现规模化养殖,不能脱离国情,操之过急。

目前,像现代牧业这样的乳业上游企业,为了解决库存问题,开始谋求向下游产品领域进军。但在宋亮看来,上游乳企往下游发展,缺乏对产品、营销以及渠道的拓展能力,在本已竞争激烈的下游市场基本上希望渺茫。

上下游的矛盾何以如此突出,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奶业的产业制度,在于上下游产业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是由于养殖太薄弱,表现为分散、市场积累低、抗风险能力差,但是这几年规模化程度提升得很快,散户已经没了,剩下的是规模化。但是目前只是一种松散的规模化,核心问题在于主体的市场地位低,市场地位低是由于没有核心资产。就是说,奶牛养殖,核心资产是土地,拥有土地后,奶农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条件实现规模化,实现最优配置,能够和企业形成地位相同的主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跟企业形成合作关系,从而能保证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宋亮说。

国内乳业发展过程中,从过去主要用液态奶加工逐步变成用奶粉替代液态奶原料,使得国内的原料奶加快了与国际奶源地的价格接轨,而国内牧场还未建立起有效的产业体系,再加上2014年国际生鲜乳供过于求,消费不振,国内进口乳品又大幅增加,各方面原因叠加,上下游的矛盾必然激化。

现阶段,各方都在期待政府可以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使奶牛养殖业渡过难关。特别是要修改现在乳品产品的标准,限制复原乳对生鲜乳的冲击,引导企业尽可能使用生鲜乳生产等。“没有扶持政策,能给贴息和低息的贷款也好啊。现在搞养殖的企业在银行里根本贷不到款。”孙伟华告诉《农经》记者,靠自己硬挺很难。

不算太好的国际化时机

“当前乳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内奶源之间的矛盾,并不代表乳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是错误的。”

为了寻求廉价奶源,国内乳企寻求更多的进口大包奶粉,进一步挤压了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空间。在这样的局面下,大型乳企转而寻求国际资源,加快国际化布局,难免受到来自上游的苛责。

几年前,很多国内乳企就已经开始“走出去”,但是就在国内奶业上游最惨淡的2015年,国内乳企的全球布局步伐开始加速。伊利、蒙牛、光明和圣元等企业纷纷通过国外建厂或与国外企业并购加速了乳品企业的全球化战略。

2015年11月,伊利股份大洋洲乳业基地一期年产4.7万吨奶粉原料粉产品线正式投产。此外,伊利又与美国DFA、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商斯嘉达分别达成战略合作,伊利与DFA建立合资公司并联手在美国兴建规模最大的奶粉厂。至此,伊利在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分别落子。

同样在2015年11月,蒙牛乳业首个海外自建工厂雅士利新西兰乳业有限公司正式开业。该项目总投资2.2亿纽币,年计划生产5.2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将以罐装成品及25千克大包装基粉的形式供应雅士利,大幅提升雅士利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标志着蒙牛国际化布局的进一步完善。

光明并购新莱特,生产出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端婴儿配方奶粉培儿贝瑞。圣元与法国索迪亚集团合作,投资建设产能达10万吨的现代化婴幼儿配方奶粉工厂。贝因美、新希望、飞鹤乳业等乳企也陆续“出海”寻找合作伙伴,布局奶源、投资建设工厂以及研发中心。随着欧盟牛奶配额的放开,全球乳业大融合时代已然来临,无论是为了寻求优质的奶源、先进的技术,利用国际资源服务消费者,还是希望通过国际化来尽快赢得消费者信任,国内乳企加快对国际市场布局的步伐必然是势不可挡的。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国内出现了严重的奶源下行问题,这确实对国内乳企的国际化战略执行来说不是一个好时机。但是,我认为,第一国际化发展和国内奶源地建设是不冲突的。我建议乳企的国际化发展一定要坚持以本国奶源安全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海外的投资才会更加安全。这是一种制衡的战略。第二,当前乳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内奶源之间的矛盾,并不代表乳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是错误的。在开放市场的环境下,企业必须参与到国际的资源、市场竞争中,这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但是目前我们的国际化走得太快,就使得国内奶源在特殊经济条件下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希望国家能给予他们扶持。第三,乳企也应该考虑在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布局国内奶源。”宋亮认为。

实际上,国内乳企的走出去,已经越过了兼并收购、产地外迁的简单模式,正谋求全球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伊利的中美食品智慧谷还有欧洲研发中心。伊利编织了一个包括全球资源体系、创新体系以及市场体系的大网,其全球织网的战略格局已经完成。伊利之所以能快速进入全球乳业8强,对国际化路线的精准选择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中国市场全面融入国际乳业市场将是不可逆转的,国内乳源与国际乳源在中国市场上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

市场格局难变

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伊利这两年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成功超越了萨普托和迪恩食品。但如果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不出现大的变化,奶业整体还是会继续放缓。伊利也难以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速应该也会放缓。

“我们预计,伊利今年大约能有5—8个百分点的增长就很不错了。”宋亮认为,伊利此轮之所以能够实现领先全行业的业绩增长,除了成本压力下降以外,主要得益于规模和品牌效益的释放、营销策略的成功,以及对渠道和市场的进一步下沉。

伊利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四大产品线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保持均衡发展功不可没。这与排名靠前的国际乳业巨头的发展策略是一致的。

而对于渠道的开拓,更展现了伊利的独到眼光。除了稳固传统渠道以外,伊利将产品渠道下沉,借助强大的营销模式,不断抢占三四线城市以及县乡村的乳制品市场。

从国内当前的乳品需求消费来看,一二线城市的4亿人口乳品消费属于必需性消费,未来最具增长潜力的是有着9亿人口的三四线市场。因此,从市场的增量来看,谁先抓住了这部分消费,谁就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主动。

更多的乳企目前走的也仍是差异化战略,抓住某一特色产品或是区域化市场进行深耕,从而获得不错的市场业绩。如三元的液态奶产品、科迪乳业、天润乳业对区域市场的挖掘都使得他们可以在目前保持不错的业绩。

“近段时间乳企利润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生鲜乳价格的下降。但更重要的是乳企这两年的利润增长更多的是来自中高端产品的销售,伊利等就是典型例子。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高端乳品的高价格也抑制了乳品消费的增长。从伊利、蒙牛的数据就能看到,他们的销售额在增长,但销量基本没有变化,高端产品对中低端产品替代产生了影响。”宋亮说,过去我们通常用伊利、蒙牛两大企业代表整个行业情况,但现在的情况下是不对的。

实际上,中国乳业在形成了伊利、蒙牛双巨头的市场格局之后,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第二阵营的光明、三元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第一阵营的差距仍然巨大。

猜你喜欢

乳企奶源伊利
论区域性乳企产品供应的经验借鉴
关于规范奶源市场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基于微分博弈的乳制品供应链质量协调机制分析
乳企价格战:牛奶重回一元时代,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乳企价格战:一边缺奶,一边产能过剩
天润乳业、合生元、伊利、三元等2015年报披露
伊利的软硬功夫
伊利升至全球乳业八强
奶源自有可控是乳业转型提质前提
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