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拉萨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

2016-09-23胡洁

城市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拉萨市拉萨城乡

胡洁

(西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拉萨 850000)

拉萨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

胡洁

(西藏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拉萨850000)

用拉萨市2005-2013年的数据评价其城乡一体化水平,显示拉萨城乡经济一体化对城乡一体化整体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印证了拉萨市在近几年的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成绩突出。然而拉萨市由于自身经济实力不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有限,今后应集中于正确诠释省会城市职能,实现稳中求发展,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拉萨市;城乡一体化;评价

一、拉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概况

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在助力西藏城乡发展一体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截止2014年底,拉萨市生产总值占到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的1/3。由于拉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大环境下能够分享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中明确表示西藏将在今后作为面向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在边境贸易合作、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彻底打破国界的阻碍。而拉萨汇聚全区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优势资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被列为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从发展成效来看,拉萨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开展城镇特色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渐形成以中心区域带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建设带动乡村发展的辐射式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通过结合资源优势、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形成当地的强势品牌——净土,并积极推动当地特色品牌净土健康产业的发展,以优质产品和健康理念的输出彻底颠覆外界对拉萨的认识。通过塑造品牌转变产业化经济的发展方式,这是值得其他地区效仿的。

二、拉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城乡空间一体化

拉萨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对外通道、物流网络体系建设,现已实现8个区(县)、57个乡镇及自然村和所有依法登记寺庙之间通达率100%,农牧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超过3 250公里。在交通信息建设方面,拉萨正打破区域性对城乡流动的阻碍。拉萨的乡镇密度为22.02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集聚作用相对明显。通过比较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和乡镇密度,拉萨各区县的人口、乡镇和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大,中心城镇和边界农村之间的差异明显,这显然不利于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协调发展。[1]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

第一,拉萨通过整合当地资源优势、特色农业,打造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内容的拉萨净土健康产业,把产业链、价值链和异质性的产业发展优势融合起来,成为拉萨经济发展的区域公共品牌。从发展结果来看,截至2014年,市内净土健康产业企业已有89家,实现生产总值28.7亿元,为拉萨市的生产总值贡献了近10%。拉萨的净土健康产业带动了农牧区特别是远近郊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当地科技创新的水平,同时促进了农牧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拉萨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地形地貌、传统的人文风情等,这些重要的旅游资源为拉萨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础,也带动了以旅游纪念品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据统计,2014年旅游收入为111.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9%,旅游业已成为拉萨经济的重要支撑,成为有助于城乡居民就业和快速增收的重要渠道。

第三,拉萨市因地制宜开展城镇特色化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渐形成以中心城镇带动区县建设,以区县建设带动农牧区发展的辐射式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2009年后对城镇固定资产投入的大幅度增加,表明拉萨市愈加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减小城乡固定资产投入之间的差距。

然而拉萨作为省会城市,其人口集聚作用不明显,截至2013年底,人口密度只有20.27人/平方公里,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其他省会城市,拉萨没有表现出省会城市在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方面的能力,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结构功能简单,城镇密度远远低于其他省会城市的水平。[2]

(三)城乡社会一体化

从消费结构上看,拉萨市城乡居民的消费仍是生存型消费,见图1。食品、衣着和居住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60%以上,导致在教育及文化、交通等方面的消费较少,这表明拉萨的消费质量不高,农村在这几个方面的支出比重甚至还要高于城镇。但从纵向比较结果来看,拉萨城乡一体化建设有突破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1 城乡居民消费主要消费结构(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教育方面。拉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并将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至高中。同时不断推进城乡教育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均衡城乡教育之间的资源分布和发展机遇。但拉萨在教育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第二,医疗卫生方面。全市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援助为推进拉萨医疗卫生水平做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医疗团队、先进的专业技术和医疗管理理念为当地医疗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社会保障方面。近几年,拉萨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最低补助体系,改善城乡居住条件,深入推进城镇公租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及农牧区安居工程,着力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并且成果明显。

(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拉萨从各方面着手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努力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从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类型来看,拉萨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当地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净土健康产业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高度的依存关系决定了拉萨必须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继续培育无碍于生态环境的绿色环保产业。

表1 拉萨市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定量评价

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提取能够大致代表全部变量信息的综合因子,并确保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以上,从而得到各主成分的比重。综合考虑西藏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及拉萨数据的可得性,并用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补充城乡居民消费维度的基础指标,用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作为财政投资结构的基础指标,用农林牧渔商品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反映当地市场化水平,最后建立了由人均GDP(万元)等10个基础指标构成的城乡经济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人均GDP、非农产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农村从业人员中非农人员比例、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区域耕地面积比等7个指标采用如前文所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其余几个指标的解释如下:

X3城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购置的固定资产并以价值计量的投入总和。能够代表某地区固定资产的发展结构和水平,同时反映了国家及当地政府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倾斜力度和政策导向。

X6城乡恩格尔系数比: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由于人对食品的需求受到生理的限制,所以收入水平越高,恩格尔系数越小。因此,选取城乡恩格尔系数之比作为衡量居民消费水平是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

X9农林牧渔商品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农林牧渔商品产值都是第一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林牧渔商品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随之增大,因此该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一个方面。

本部分的数据均来源于实地调研、政府网站数据、《西藏统计年鉴》和《拉萨统计公报》。

由于各指标的属性和量纲不同,不能直接进行计算,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即指标的同向化和无量纲化。关于具体的处理方法前文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用SPSS22.0处理得到拉萨市经济一体化数据标准化的结果,见表2。

表2 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数标准化的结果

表3 各变量共同度数据

可以看到,除了X4农村从业人员中非农从业人员比重和X8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比这两个变量之外,其余8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被因子解释。所以因子提取的结果总体比较理想,从而得到解释总方差,见表4。

由表4可知,第一个成分的特征值为5.792,解释了原有10个变量总方差的57.91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7.919%,是对解释原有变量最大的成分。特征根大于1的还有后面两个成分,因此前三个成分为本次提取的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268%。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5。

表4 解释总方差

表5 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表6 拉萨各主成分及综合指标得分

将得分系数矩阵中的数值分别乘以各变量的数值并求和,即各主成分得分函数为:

W1=57.919%/87.268%,W2=18.687%/87.268%,W3=10.663%/87.268%,计算2005-2013年各方面指标的综合得分,得到如下结果,见表6。

图2 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

最后通过图形直观反映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见图2。

可以看出,2005-2013年拉萨城乡经济一体化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在2008年和2012年略有回落。从发展速度来看,2005-2007年的增长幅度小于2008-2011年,而2012-2013年又在上一增长阶段的基础之上攀升。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家和西藏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使得拉萨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从-0.91增长到1.07,对拉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3]

从产业结构分布来看(图3),2013年第一产业占比低于4%,第二产业产值占比超过总值的1/3,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从整个走势上看,2005-2013年拉萨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拉动拉萨总产值增长40.11%。结合拉萨市对三大产业的布局规划可以发现,“二产抓重点”已基本上实现,园区工业形成的集聚效应将拉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大大推动了拉萨市工业的发展水平。然而,从数据结果来看,拉萨“一产上水平”的发展规划并未完全实现,拉萨净土的品牌战略还未形成明显的经济效益,仍需要全方位推动农业体系的建设。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3.28%,略滞后于地区生产总值14.98%的平均增长率,因此,拉萨还需继续推动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实现西部中心服务城市战略定位。

从城乡居民人均的可支配收入来看(图4),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为9.54%;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 402元增长为人均8 265元,年均增长率为14.72%,拉萨市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正逐渐减小,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逐渐减小。

图3 2005-2013年拉萨市生产总值及及第一、二、三产业比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4 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人均收入及比值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通过比较城乡恩格尔系数(图5)和食品、衣着及居住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图1)可以发现,拉萨居民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的消费比重超过了60%,农村地区甚至达到80%,而食品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基本上保持在0.4以上(除了2011年的农村恩格尔系数)。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比值并不呈现出稳定的趋势,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2011年以前的整体上升和2011年以后的回落,在2011年以前拉萨居民消费的差距是不断减小的(恩格尔系数是逆向指标),而2011年以后,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进一步增大。

图5 拉萨城乡恩格尔系数及比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结合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可以发现拉萨的经济发展真正惠及了民生,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又验证了拉萨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拉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首府城市定位偏差、发展失衡

截至2013年12月底,通过相关数据显示,拉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藏的其他地区,然而拉萨也是全国范围内发展水平最低、人口最少的省会城市,其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受到制约。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拉萨致力于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从结果统计来看,2013年拉萨地区生产总值在2009年的基础值之上翻一番,从2005年至2013年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14.98%,超过同时期中国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13.65%,可以说当地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然而,拉萨片面地诠释了作为省会城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味地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建设。并且拉萨作为省会城市,人口承载量太小,不利于城市发展,如果忽略了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很有可能面对城建好了而人没进来的窘迫局面。[4]

(二)拉萨和其他地区之间资源配置不均

拉萨作为西藏的省会,需要承担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对内对外交流的时代使命,必然会遇到更多的发展契机,享受更多的资源投入和补充,以此彰显省会城市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带头作用。然而,这些发展机遇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之间的不公平性,从而形成过度重视省会城市建设而忽视其他城市的发展,加剧全区内部的经济不平衡。这样的发展趋势显然不利于西藏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三)失地农民安置缺乏针对性

拉萨目前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户的补偿主要是一次性给付土地赔偿金、安排一部分人就业、农转非的户籍更改或者展开不同领域的技能培训等形式。显然,这些都是非系统的、效仿式的失地农民安置办法,并没有形成具有当地特色、针对特定群体的有效体系,不能完全解决失地农民及家人的医疗、子女的教育等问题,城市不能吸收强制的农转非会带来的大量的劳动力,而只能阻滞城市化进程。而且,失地农民在接受技能培训至正式就业有时滞性,这一期间可能会带来家庭内部的冲突,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安置问题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不能只看到积极的而刻意回避消极的,而是要继续推动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以顺利推进拉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5]

(四)人才引进和管理体制不全

对近几年人才引进和流失数量的统计显示,拉萨每年引进的人才数量不断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和拉萨整体的正常发展。从拉萨的人才引进制度来看,《拉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拉萨市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实施细则》及《拉萨市引进人才安家费发放管理办法》等基本上保障了引进人才的工资福利,但和一些内地省市相比并没有形成优势,加上环境不适应等其他因素,拉萨市人才引进工作出现了“人才引不来,人才留不住”的问题。而且,各项制度重点关注人才引进的数量,忽略了人才引进质量及引进后的人才管理工作;重视工资、安家费等物质上的给付,忽略了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和引进人才之间的交流。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需求层次上升的事实出发,拉萨目前的人才引进和管理机制是严重滞后的。[6]

五、拉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一)正确诠释省会城市职能

核心边缘理论和“倒U”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因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先集聚后发散的过程,特别是在地理位置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时,省会城市会首先表现出GDP比重上升,在省区内发挥经济重心的关键作用。然而,这种地区间非均衡式的区域发展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从而阻碍其他地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省会城市需要在更长时期内采用均衡式区域发展战略进行结构调整,从而保证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7]

因此,拉萨市既要形成高水平的发展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又要避免在发展过程中过度汲取来自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发展机遇。从2005-2013年拉萨GDP占西藏GDP的比重变化来看,拉萨正处于优先发展的阶段,下一步需要集中力量进行结构调整,为其他地区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即向体现省会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性功能、向高水平的经济发展阶段过渡。这就要求拉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把握好一个度,不仅是在拉萨市和其他同级行政区之间,还有拉萨市城区和下辖区之间,都应注意这个度,从而对拉萨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政府对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采取了多种安置方式,如一次性发放定额的现金补偿、农民再就业、提供社会保障等,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农民失地后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然而,随着城乡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快速扩张,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但是西藏的情况不同于其他地方,如何解决没有土地的农民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从当地政府角度看,除了进行必要的资金补偿之外,政府需要和企业进行合作,为员工解决相应的就业问题;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讲,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危机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农民需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主动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提升自我素质,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失地农民保障机制中更要特别关注失地农民家庭中的非就业群体利益,比如老人的养老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各家庭成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等。其次,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尽量避免单一的现金补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减轻农民失地的压力,反而会助长一些不良风气,而不能成为失地农民持续的生活保障。

(三)继续推动农业现代化

在其他省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以释放剩余劳动力,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还能够使农民增收。所以,自“十八大”以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同步的,通过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继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农牧业发展对于拉萨而言意义更加重大,几千年来,农牧业产品都是拉萨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让相当一部分农牧业产品与众不同,逐渐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被推广至海内外。拉萨净土品牌是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开始,但是品牌效应还没有形成,净土品牌还被束缚着没有真正走出去。拉萨在今后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除了拓宽品牌宣传途径之外,还需要深入市场调研以了解市场需求,运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化,因地制宜地切合实际需求展开农业生产,从而真正强化城乡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拉萨作为非常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极大地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拉萨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拉萨市及下辖区采用多种措施还原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保护区、生态村,城乡居住生活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安全屏障项目都充分说明拉萨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拉萨的经济发展会迎来新的机遇期,但对当地的环境来说是一个挑战期。因此,除了健全环境治理和修复制度外,应该从源头上树立节约、集约化的资源利用的观念。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敦促其节能减排,决不能为了经济收益有个别例外;大力倡导“环保行动,从我做起”,施行奖惩分明的举措,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1]安虎森.空间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76-78.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45-46.

[3]周江燕,白永秀.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2):5-17.

[4]魏后凯.西北地区开发的总体战略[M]//王洛林.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32-35.

[5]连松,靳新彬,叶秀庭,等.再论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23-125.

[6]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DB/OL].[2016-02-28].http://unn.people.com.cn/GB/106982/ 13895054.html.

[7]顾朝林.中国城市化空间及其形成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10:51-54.

AStudy of Integration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Lhasa

HU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bet University,Lhasa,Xizang850000,China)

Lhasa,taking urbanization as a focal point,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dvancing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equalization and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health care,social security,employment and social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This paper,by evaluating the Lhasa 2005--2013 levels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shows that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in Lhasa.It ha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overall,confirming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past few years.However,due to its weak economic power,Lhasa’s radiating capabilities and roles are limited rol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and in the future Lhasa should focus on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function of the capital city,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it is of improving the landless peasants safeguard mechanism,of continuing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of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cholars with theoretical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Lhasa level.

Lhasa;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evaluation

F 291.3

A

10.3969/j.issn.2096-059X.2016.03.011

2096-059X(2016)03-0049-07

(责任编校:贺常颖)

2016-02-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MZ043);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4BJY003)

胡洁(1975-),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拉萨市拉萨城乡
拉萨舰,入列
拉萨市歌舞团迎来建团60周年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拉萨市近54年气温变化特征
城乡涌动创业潮
拉萨市土壤肥力变化趋势与改良策略
拉萨姑娘美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