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超越,共融共生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特色学校建设路径探究

2016-09-2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共融大石共生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袁 方



自我超越,共融共生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特色学校建设路径探究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 袁 方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依托地域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及发展现状,提出“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大石中学的领导和教师长期信守、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不断推进、深化项目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大石中学鲜明特色的教育哲学和科学的教育实践,并外显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课程建设、德育活动等领域,内化为大石师生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和人格修养。

自我超越 共融共生 特色办学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中学兴建于1956年,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全国校本德育创新基地、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坐落于大石关帝岗山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学校占地51088平方米,有48个教学班,学生1900多人,在编教师148人。经过多年的积淀,大石中学“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办学精神已沉淀为学校师生身上的文化因子,成为推动大石中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提出

1.植根于学校所处的区域文化

大石中学所在的大石街地处珠江三角洲,土著文化、中原文化、海外文化在这里共通共融,逐步形成开放兼容的南粤精神。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吸纳了省内外的创业者,进一步成为中原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各种文化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多元共存、杂居共处的面貌进一步加强,开放包容的精神进一步加固。

2.立足于学校发展的现实情况

大石中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均有差异。这种多元化和差异性,有可能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因素,也可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差异当中共融共生,实现和而不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大石中学近六十年不断成长的历程是自我超越精神最好的呈现。在大石中学历任领导的带领下,大石师生勇于探索,在探索中开展深邃的自我反思,反思后修正行为,朝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正是这样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让大石中学有了今天的办学成绩,并沉淀为大石中学师生身上重要的文化因子。学校面对自身多元一体的特点,尊重多元中的每一元,尊重多元的一体性,提出“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办学理念。

二、“自我超越,共融共生”引领下的办学框架建构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理念的引领下,大石中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已经较为清晰。首先,学校明确了落实理念的五个路径,即物质文化、德育工作、特色课程、教学改革、家校合作,并形成每个版块的重点发展项目(见图1)。第二,具体落实过程中,大石中学紧紧围绕“理念引领、分块实施、有效递进、和谐发展”的实践流程,从上述五个层面着手,培养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第三,全校师生形成稳定的“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文化氛围。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水平、观念、行为方式、专业进阶等逐步形成循序渐进的文化发展系统,这是教师不断自我超越的历程,使全校上下凝聚成一种合力,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图1 “自我超越,共融共生”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

三、“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实施路径

1.环境建设,彰显多元共生的价值

一所好的学校,人们一进校门就能感受到学校传递的独特气息。这些气息是由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决定的。这种气息所蕴含的视觉冲击、审美意境、文化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走进大石中学,一尊“自我超越”的主题雕塑映入眼帘,雕塑展现了一个在奔跑状态中的男孩,彰显出不断朝向更高目标奋进、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大石中学的师生在“共融共生”文化广场交流,学生在这里互动、表演,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在此生成。学校“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校训牌匾,立于主楼一楼大堂师生每天的必经之处,体现出学校对每位师生的训育。学校的“我秀我魅力”大舞台、“共育共生”花园、“超越自我、共融共生”阶梯室等,都体现出大石中学在环境建设方面力求彰显学生创意和表现力、体现多样共生空间的价值观。

2.德育活动,在超越中收获成长

大石中学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参与自我体验、开展自我反思、学会自我控制、实现自我超越的完整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大石中学的亮点,学校因此被评为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活动月、心理卫士社团、心理课代表、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等,是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的常规主题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校园心理剧。学校将每年5月25日定为“心理剧编演活动日”,将各班的心理剧编演活动常态化、精品化。在“编”和“演”中,通过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己观看、自己体悟,表演者和观看者得到启发,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长自我、超越自我。

此外,大石中学每年举办书香节、辩论节、科技节和艺术节四大文化节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除了常规社团,大石中学的园丁公社、书香公社、美艺工作室、赛事俱乐部、维修中心等学生自治社团,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服务集体的主人翁意识。

大石中学是“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刘永志工作室”主持人刘永志老师的所在学校。工作室致力于班主任工作特色发展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德育科研、培训活动和班主任技能大赛,推广了众多优秀班主任的育人经验和教育案例。工作室成员自我发展的同时,通过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市、区、片、校优秀班主任群体的共同成长,为加快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水平和综合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3.特色课程,培养具有个性魅力的现代公民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决定学校课程的核心价值。大石中学在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一直秉承“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教育理念,构建和实施“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特色课程。课程包含两大课程模块: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现代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二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开设的“个性魅力修炼课程”,增添学生的人生亮色。

“现代公民教育课程”模块主要通过品行修养、家庭情感、社会责任、自然关爱、国家认同、国际视野六大课程,培养学生与自身、他人、社会、自然建立正确而和谐的关系,使学生对国家和自我的身份有深刻认同,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

“个性魅力修炼课程”主要通过心灵的魅力、阅读的魅力、思维的魅力、口才的魅力、书写的魅力、写作的魅力、运动的魅力、艺术的魅力、创新的魅力等课程,为大石中学的学生搭建多个充分展示自己兴趣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崇尚高雅、勇于自我超越的精神。

图2 大石中学“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特色课程架构示意图

4.课堂改革,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学校“三学两教、分层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实践论、人脑科学、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成果,注重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学生互学,实施学生与学生互教、教师后教的模式。研学检测(当堂训练)及研学拓展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分层设计,以此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学校的“研学稿”重在“研”字,因校情、学情而异,很难被直接复制。在“三学两教、分层发展”模式的引领下,不同学科开展了学科变式的探究。

例如,语文科组的“现代文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模式”,数学科组的“数学教学模式”,英语科组的“阅读课(Reading A&B)教学模式”“语法课教学模式”等。学科教师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进行模式的拓展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大石中学倡导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既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又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师生共同成长,体现了大石中学“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的教育精神。

5.家校合作,形成家校合力

学校要让学生不断获得自我超越的动力,必须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每一分成长,有赖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融共生。所以,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等。

大石中学建立了一支包含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优秀家长三大群体在内的高素质家长学校师资队伍,教师、家长共同编写家庭教育读本,学校邀请高素养的家长参与德育工作,开设“微课程”,家长和教师共同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微课题”研究。即,学校与家长共同设计课题,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学生成长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焦点问题的策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体现了大石中学教育的开放性、合作性、共生性,使学校教育开展得更有活力。

四、大石中学特色学校建设的实施效果及后续思考

践行“自我超越,共融共生”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大石中学在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和家长层面有了明显变化。大石中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幅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明显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生活技能和自主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家校的融合互动更加健康、快速和高效。

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更好地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学校在两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开展科学的教育研究。二是学校要实现“自我超越,共融共生”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融合。通过这两个方面,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才能更扎实、更科学、更长效。

[1]管向民.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高度[J].广东教育,2012

[2]李 勤.聚焦“现代生活教育”——关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

[3]王敏勤.学校特色和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提炼核心价值理念[J].天津教育,2011

ISSN2095-6711/Z01-2016-09-0086

袁方(1976—),男,广东梅州人,当前职务:校长,当前职称:政治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特色学校建设

猜你喜欢

共融大石共生
胆小鬼的长裤子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十岁练什么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无名石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