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
2016-09-23钟云华吴立保
钟云华 吴立保 夏 姣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激发对策分析*
钟云华吴立保夏姣
基于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七成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很低,只有20%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大学生创业意愿偏弱;性别、创业经历、社会实践、亲朋创业、家庭支持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专业、学校层次与创业政策的影响不显著。为了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推动“大众创业”,大学生本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家庭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政府在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激发对策
创业意愿是创业行为的基础与前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与创新特性,是国家主要的创新创业群体之一,其创业意愿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创业活动的冷热。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偏弱,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偏低,不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的形成。据智联招聘《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2013届、2014届大学生创业的比例分别只有2.3%与2.9%,尽管2015届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上升到6.3%,但仍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20%-30%的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只有10%,更是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30%的成功率。那么,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究竟如何,其主要影响因素与激发对策又分别是什么?本文试图在大众创业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社会背景中,分析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寻找其激发对策,提出几点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基础:资源依附与有限理性
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也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变量。[1]它既表现为将从事创业活动的计划、想法付诸实践的心理强度,也表现为承担一定创业压力与风险的思想准备情况。关于个体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目前有资源依附理论和有限理性理论两个。[2]
资源依附理论认为,无论个体还是组织,都不能实现资源完全自给,都需要与环境进行资源交换,才能长久存在与发展,因而环境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个体或组织的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业需要资金、技术、信息与情感等资源,必须从周边环境获取。一般而言,如果大学生从环境中获取的创业资源越多,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其创业意愿也往往越高。[3]故根据资源依附理论,本研究认为微观的家庭环境、中观的学校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都会因为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发生资源交换而影响其创业意愿。
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人,合乎理性的人都有利己动机,理性个体会根据自身特质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化利益的社会活动。创业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与环境交换的资源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理性的创业者会理性判断自身拥有的各种特质能否完成创业活动。大学生也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也会评估自身的各种特质,来确定是否进行创业活动。故本研究认为性别、创业经历与兼职次数等个体特质也有可能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
(二)研究假设
在中国社会,家庭分工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在这种分工模式下,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稳定性高的工作[4],创业意愿低于男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要劣于城市大学生[5],但独立性更强、更能吃苦并希望通过创业改变家庭及自身命运,创业意愿更强。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践行的社会活动,如果大学生有更多兼职经验或创业经历,就能在创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创业知识、技能与社会资本,创业意愿也可能更强。因此本研究假设:
假设1:大学生的性别、来源、兼职次数与创业经历和其创业意愿正相关。
有亲戚或朋友创业的个体,受创业文化熏陶较多,潜移默化中对创业有更多了解,创业知识与技能也往往更多[6],创业意愿可能更强。同时创业需要较多的资源,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而大学生的独立性仍然较低,如果其创业能够从家庭获得一定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与情感支持,创业意愿会更高。[7]故本研究假设:
假设2:亲朋创业或能获得家庭支持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系统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更易识别创业机会、更能获取创业资源、更能承担风险与具有更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8],创业意愿也往往更强。因此本研究假设:
假设3: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高。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合理的大学生创业政策能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因此本研究假设:
假设4: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
二、变量设计、模型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设计
本研究中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测量主要借鉴了Lifidnt和Chen开发的创业意愿调查问卷,测量内容包括“您希望自己成为企业家吗”、“您认真考虑过有关创业的事情吗”、“您会尽一切努力创办自己的企业吗”、“您决定将来要自己创业吗”与“您坚信将来一定会创业吗”5个题目。[9]接着采用Likert量表对5个题目的选项进行打分(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2分表示“基本不符合”,3分表示“不确定”,4分表示“基本符合”,5分表示“完全符合”),在此基础上将各题得分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每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分数。最后以平均分“15分”为界,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分为“较高(大于或等于15分,赋值为1)”与“较低(小于15分,赋值为0)”两种情况。
根据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研究主要分析个人特质、家庭因素、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政策四类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各自变量的定义与赋值见表1。
表1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自变量表
(二)模型与数据来源
由于本研究将“大学生创业意愿”因变量分为“较高”与“较低”两类,是二分类变量,自变量也全是二分类变量,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就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模型为:
logit(p)=In(p/(1-p)=α+∑βjXj+ε
解释变量Xj的含义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因素,系数βj表示解释变量Xj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5年1月至5月开展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湖南省长沙市10所高校的在读大学生(重点本科高校3所、一般本科高校4所、高职高专3所),涉及11个学科门类,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概率抽样的方法,整个调查过程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1336份,有效问卷1168份,有效回收率为83.42%。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计量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意愿是一种心理状态,反映大学生有意识地计划或决定付诸创业行动的动机。在问卷调查中,本研究设计了一道“您当前或以后是否准备创业”的单项选择题,以求从总体上直观把握大学生创业意愿现状,结果如表2。可知在1168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5.4%的大学生基本上确定不准备创业,也有11.3%的大学生明确当前或以后肯定不会创业,只有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一定会创业,大学生创业意愿总体偏低。
为了进一步抽象反映出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本研究用Likert量表对代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5个题项进行分数加总,其得分情况如表3。从表3可知,1168名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中,“0-5分”的占15.1%,“6-10分”的占52.6%,而“21-25分”的只占6.5%。可见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总体较低,创业意愿不强。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大学生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同时纳入10个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4。
表2 大学生当前或以后是否准备创业情况表 (N=1168人)
表3 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情况表 (N=1168人)
表4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表
注:****、***、**和*分别表示通过显著性水平0.001、0.01、0.05和0.1。
个人特质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从表4可知,性别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男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是女大学生的1.725倍。一般而言,社会普遍认为男性应该“主外”并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而女性则应该“主内”并选择稳定轻松的工作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相夫教子”,这种社会期望有利于男性形成更积极的创业态度。创业经历与社会实践显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未来创业的可能性是没有创业经历大学生同类值的2.261倍,社会实践较多的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也是社会实践较少大学生同类值的1.554倍。这是因为大学生有创业经历或社会实践,不仅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创业流程与所需资源,而且具有更多的创业知识、社会资本、创业能力与风险承担能力,从而具有更强的创业意愿。家庭所在地与创业意愿负相关,农村大学生更不愿意创业;专业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理工科学生更愿意创业,但两个变量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创业往往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农村大学生风险承担能力相对于城市大学生来说较弱,但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两者的风险承担能力也趋向相差无几。理工科大学生的“技术性创业项目”更有比较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销、策划在创业项目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文社科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的生命力也不断增长。假设1得到部分检验。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亲朋创业与家庭支持两个自变量的显著度都为0.000,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有亲朋创业的大学生从事创业的可能性是没有亲朋创业大学生同类值的3.089倍。有亲戚朋友从事创业的大学生,较早就能接触到创业知识,对创业过程、方法耳濡目染,创业能力相对会较高,创业意愿往往更强。同时创业需要较多的资金、人脉关系、时间、精力与风险承担能力,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的在读大学生,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没有独立,在面对创业众多的资源需求、不确定性、复杂性与风险时,他们往往转而向自己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寻求支持。不能获得或只能获得较少家庭支持的大学生,面对创业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会顿生退畏之心;而能获得较多家庭支持的大学生,则会多了几分勇闯创业征途的决心。假设2得到验证。
高校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学校层次与大学生创业意愿负相关,大专院校、一般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比重点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创业,这与前两者相对于后者来说就业压力更大有关,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创业教育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是未接受过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的2.307倍,说明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比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有更大的创业意愿。这是因为创业教育增强了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了解,丰富了创业知识,提高了创业技能,从而帮助其树立创业信心、激发创业意愿。克拉克(Clark,1984)对美国一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也发现接受完创业教育后,80%以上的学生考虑创立自己的公司,75%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创业计划。[10]假设3得到部分检验。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创业政策与大学生创业意愿正相关,但标准回归系数只有0.173,且显著度为0.63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创业政策并不是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大学生是否愿意创业,与现行创业政策关联不大。这是因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潮流的形成,我国政府从上到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但是我国现行鼓励创业的政策仍存在几个不足:一是注重政策制定,不注重政策宣传。我国实际上已制定了比较多的创业政策,但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社会群体并不非常了解已经存在的创业政策。二是政策偏宏观,忽微观。已有的创业政策大多从宏观角度谈如何形成创业氛围,却忽视从微观主体出发考虑如何激励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这些不足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激发,假设4不成立。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得分上,大学生创业意愿得分“0-10分”的占67.7%,而“21-25分”的只占6.5%;而且还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的实际行动中,1168名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5.4%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但不准备创业,11.3%的大学生当前或以后肯定不会创业,19.2%的大学生可能会创业,只有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一定会创业。这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意愿达到40%-50%相比[11],更加凸显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偏弱,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将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个体特质中性别、创业经历与社会实践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显著因素。创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创业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风险太大、资金短缺、市场空间不足等一系列困难,这对大学生本人的创业特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在家庭分工上承担了更多的经济责任,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男大学生比女大生更愿意创业;有过创业经历或社会兼职的大学生,经历了各种艰辛,吃苦耐劳精神更强,也具有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技能和人脉基础,创业意愿更强。
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家庭、高校与社会的影响较大。亲朋创业、家庭支持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都有显著正影响,而家庭收入、学校层次与创业政策这三个变量没有显著影响。亲朋创业与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对创业活动有了更多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创业知识与技能,而家庭的情感或物质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心理保障,同时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尽管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但由于政策过于宏观、“不接地气”与宣传不足,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
第一,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要转变就业观念并为创业做相关准备。首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潮流中,大学生本人及家庭要认识到,创业不仅是自雇性就业,而且是高质量就业,更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尽管创业过程比较艰难且有较多风险,但一旦成功自身的人力资本就会以加速方式迅速增值。其次,创业是一项复杂且充满了未知的社会活动,对创业者吃苦耐劳、人际交往、资金筹集、机会识别与冒险、管理与决策等创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在家庭的帮助下充分认识自己,科学评价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与各项特质,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不喜欢创业或观念上无法接受创业者早作其他选择。最后,大学生本人要向从事创业的亲朋好友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创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创业技能,提高创业兴趣。
第二,高校不断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业意愿。硬件建设上,高校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创业人才培养学院,负责整个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创业实践与创业研究,制定整个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整体目标与推进步骤,指导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科特色、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创业教育,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组织基础。软件建设方面,一是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积极鼓励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走入企业,参与创业过程,提高创业教育水平,让在校大学生掌握更多的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二是建立创业教育相关制度与创业基金。从制度上规定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创业课程学分数、创业团队管理等事项,保证创业教育的稳定性与规范性;建立校级创业基金,解决一部分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通过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建设,努力使高校创业教育实现管理规范化、课程体系化、实践多样化、平台基地化与效果显著化的目标。[12]
第三,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国已制定了较多的创业政策,但在内容与政策手段上多数没有对“大学生”这个独特创业者群体的创业行为进行政策设计,导致政策缺乏针对性。未来各级政府进行大学生创业政策建设时,需协调既有政策的关系,充分考虑大学生是学生又是创业者的双重身份,政策内容重心落在激励与照顾大学生这个目标群体,政策手段多用“发展式”而不是“扶贫式”,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另一方面,加大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强度。除了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横幅、海报等传统媒介以外,在信息化社会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等电子媒介进行宣传,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目标、手段与内容,让更多的大学生认同创业、愿意创业并能创成业。
[1][9] 段利民,杜跃平.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兼对GEM模型的再检验[J].技术经济,2012(10):64-71.
[2] 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1):50-56.
[3] 史振兴,刘凯,吴辉.浅谈创业环境及相关研究回顾[J].今日南国(中旬刊),2009(4):117-118.
[4] 熊彤,熊国钺.基于激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11(6):47-49.
[5] 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8-53.
[6] 王华锋,郑珠.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1):83-86.
[7] 刘志.大学生创业意向结构及其现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35-40.
[8] 熊景维.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学生的创业障碍认知研究——基于SEM模型和LAC方法的分析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9-135.
[10] Clark B W,Davis C H,Harnish V C.Do Courses in Entrepreneurship Venture Cre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4(2):89-93.
[11] 田喜洲,谢晋宇.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激发与阻碍因素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41.
[12] 黄兆信,施永川.浙江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83-86.
(责任编辑钟嘉仪)
2015-08-13
钟云华,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吴立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博士;夏姣,长沙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本科生。(长沙/410003)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扩招后大学生求职中社会资本效用变化的机理及就业政策调整研究”(XJK014AJG002)、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社会排斥风险及其发展性对策研究”(15YJA88076)与湖南省教育经济与财政研究基地招标项目(14JCJA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