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016-09-23

高教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复旦大学通识

吴 坚



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吴坚

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它们的共同性表现在:1)通识课程内容的多元性;2)通识课程类型的划分,并要求在大学一年级进行;3)体现了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其差异性表现在:1)哈佛大学较好地兼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门类,而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社会科学类课程比重偏低;2)哈佛大学在涉及外国文化的课程中兼顾了地域上的广泛性,而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则表现出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特点;3)哈佛大学有相当一部分的专题性课程或研讨性课程,而复旦大学则以概论性课程和原著导读性课程为主。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两个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下,开展通识教育的不同探索。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哈佛与复旦;比较研究

19世纪初,以柏林大学为标志,欧洲现代大学应运而生。与中世纪大学相比,现代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能。[1]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现代大学很自然地就细分为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别是德国,各类文理大学和工科大学以及针对某一学科的职业技术学院纷纷成立。但是,这种过分注重专业细分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日益受到当时学者们的质疑和批评,在此过程中,通识教育(英文general education)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现代大学自北洋学堂始,民国期间得到快速发展。[2]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高等院校通过院系调整进行重组,对当时的国家工业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国高校在反思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又红又专”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欧美国家通识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关注,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分别成立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以及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有关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也有了阶段性的发展。然而,从整体来看,中国高校有关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哈佛大学和复旦大学通识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总结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差异和差距,为中国高校更好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提供帮助,从而进一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自1978年以来,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体系由核心课程(core curiculum)、专业课程、自由选择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也是被世界上广泛认可的最精致的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其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形势以及满足21世纪哈佛大学人才培育的需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体现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

(一)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

哈佛大学作为全美甚至全世界都享有崇高社会声誉的大学,其办学理念的定位从一开始就超越了世俗,这从其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也可感知一二。这一办学理念为其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引导和支撑。1933年,化学家科南特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力推课程改革。1945年,《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出版,通常被视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份研究报告提出,哈佛大学的教育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完整的人格”。[3]1971年,德里克·博克出任哈佛校长,他非常重视本科基层教育改革,于1976年建立一套共同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体系,该课程经过反复修订,并于1978年以核心课程计划形式呈现。哈佛大学在《1992年核心课程简介》中强调,每一个哈佛人都应该除了获得特定的学术专业训练外,还应该接受更广泛的教育。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既是一种必须的要求,也是一种哲学思想。根据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计划的说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可具体化为以下四点:1)确保本科教育涵盖一个广泛的主题和方法;2)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将学生的课堂所学与其学校之外以及毕业之后的生活相联系;3)将各学科的知识带进学生的生活,而非将学生带入某一个学科;4)向学生介绍来自全校不同学科的问题和视角;5)将科学与人文的知识与学生所面对的当今世界以及毕业之后将要过的生活联系起来。

相应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可具体化为以下四个层面:1)为公民参与做准备,即通过通识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地方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公共生活;2)教会学生从文化价值传统的承载和塑造者的角度去认识他们自己;3)教会学生以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社会的变迁,学生需要了解现代生活变迁和转型的力量何在,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扮演一个公民行动者而做出明智的决策,而是为了让学生对他们自己的生活有较多的自我控制;4)提升学生们对自身言行道德层面的理解能力。

在通识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目标被具体化为以下五个方面:1)提供广泛的主题,而非聚焦于单一主题或者少数的文本;2)帮助学生如何运用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或者过去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3)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的课程与他们将来的自己以及毕业后的生活是不同的;4)通过互动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一起讨论相关问题;5)为了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特定任务的完成、实践目标的确定以及课堂之外的经历都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实现上述通识教育的总目标和课程目标,哈佛大学通过教职工的广泛讨论,认为以下八个方面的知识是最有利于达成通识教育目标的:1)审美与解释性理解;2)文化与信仰;3)经验与数学推理;4)道德推理;5)生命科学;6)自然科学;7)全球社会;8)全球世界中的美国。有了上述标准,任何一门课程要想申请成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须看它是否属于上述八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是否具有现实的指导性。

(二)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被划分为三大模块:专业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50%)、核心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25%)、共同必修课程(约占总课程量的25%)。其中的核心课程模块即为常说的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又被划分为十一个领域:1)外国文化;2)历史研究A;3)历史研究B;4)文学艺术A;5)文学艺术B;6)文学艺术C;7)道德推理;8)量化推理;9)科学A;10)科学B;11)社会分析。

上述11个领域到底开设什么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按照哈佛的规定,核心课程每隔三年要调整一次,重新设置一个新的核心课程计划。表1是哈佛大学2011年夏季的核心课程开设情况。

表1 2011年夏季哈佛大学校内核心课程安排

(续表1)

领域课程文学艺术C哈莱姆人的复兴肖像、仪式与文本定量推理JAVA计算科学中的伟大理念微积分Ⅰ微积分Ⅱ多变量运算线性代数与微分方程真实生活统计学:你幸福的选择量化方法导论生物统计学基础科学A化学总论有机化学科学B生物学导论海底生命和海洋生态系统心理学导论社会分析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微观经济理论比较政治学导论

资料来源:www.fas.harvard.edu/curriculum-review/.(2013-12-25)。

上述11个领域的特定内涵在校方制定的课程手册中都有详细说明,学生被要求至少在上述11个领域中的7个领域里自由选修8~10门课程,其它4个领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之内或与自己专业非常接近的课程)可以免修,所有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必须在大学二年级之前全部修完。其中,研讨课需要修课学生组建成一个学习小组,教师则作为一个学术建议者在研讨班中服务,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共同学习。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对师生关系、交流技巧和学习习惯都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4]

二、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根据骆少明对中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实践的总结,中国通识教育包括以下三种模式:1)北京大学的“实验班+选修课”模式;2)武汉大学的全校性选修课模式;3)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本科学院模式。[5]相比较而言,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最接近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所以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例,并将之与哈佛大学进行比较。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复旦大学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谢希德校长提出要积极借鉴国际上大学教育的先进经验,尝试“通才教育”。2005年,时值复旦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发展,成立了复旦学院,专门负责全校本科生的通识教育。2012年,复旦大学在复旦学院、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等机构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新复旦学院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5个贯穿本科教育阶段的住宿书院。所有学生在本科阶段都要有完整的书院生活,书院根据专业国别地域、专业、民族分散的原则进行编班和安排宿舍,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书院不仅是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和公共空间,同时,在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同时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通识教育目标,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定位为以下六大模块:1)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关于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方面的经典研读课程;2)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关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宗教经典研读课程,帮助学生找到一条进入哲学家思想境域的门路;3)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关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讨性课程,重在打开学生在文明比较方面的视野,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4)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关于科学与技术的思想基础与历史过程的研讨性课程,帮助学生领会数学和科学思想的要点,形成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精神;5)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关于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命的科学与伦理问题的研讨性课程,范围包括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医学及生命伦理学;6)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属于艺术实践类课程,包括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

表2 2011-2012学年复旦邯郸校区通识课程选课表

资料来源:http://www.fudan.edu.cn。

目前,复旦大学已经设立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近180门,表2所列课程只是其2011-2012年第二学期在邯郸校区所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复旦大学规定,所有本科生(包括留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全部进入复旦学院,接受通识教育,从大二开始再按照入学时所填报的专业志愿进入各专业院系接受专业教育。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大一阶段,要求学生从上述六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中选修12个学分的课程,一般一门课2个学分,也就是一共要选修6门通识课程。

三、复旦与哈佛通识课程设置的比较

通过对复旦与哈佛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的分别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复旦与哈佛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

(一)相同点

1.通识课程类型:多元化

虽然两所高校对通识教育课程的类别划分不同,但两所高校都强调了通识课程的内容要表现出足够的多元性。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的设置上不难看出,其知识是非常多元化的,它涵盖了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几乎所有基础学科的知识。复旦大学的通识课程也是如此,六大模块的上百门课程,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也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社会科学的知识,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不仅如此,在同一个学科内部,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了带有专题性质的具体课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兴趣。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使得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或者知识的大超市,各类知识应有尽有,每位学生都可各取所需,根据自己意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学校必须有齐全的专业设置,哈佛和复旦都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其齐全的专业设置和庞大的师资队伍为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支撑。

2.课程设置的分类原则:相似性

哈佛和复旦在通识教育的学制规定上具有相似性,都要求学生在大学入学的第一学年学习规定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从大二开始再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设计的初衷,都是将通识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前提条件和预备基础,只有将这些通识课程学习好了,学生才有资格或基础去进一步学习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体现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也符合教育和学习的一般规律。

同时,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都采取了分类的基本原则。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11大领域,复旦大学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划分为6大模块。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它方便学生避开课程学习上的重复和雷同,因为两所学校都有制度性的规定,即学生不要选修属于自己专业之内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比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就不要选修历史研究A和B,或者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模块里的课程了,因为你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专业老师更加深入的讲授。同时,在分门别类之后,学校还规定学生的选课要涵盖几大领域,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领域或模块,这样就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标,分门别类的做法有效地规避了学生担心专业之外的课程太难而再次陷入单一学科学习的问题。

3.课程设置的内容:强调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

哈佛大学由于实施通识教育的历史比较长,经验积累比较多,所以,它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很清晰的理念和理论上的指导,通识教育目标的定位也非常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它的通识教育报告中的宣示不难看出,哈佛通识教育的目标本质上是要为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中能够好好生活而服务,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要好好地在社会中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其实主要的不是专业的学问和知识,而是通识性的知识。专业知识日新月异,一方面,毕业之后这些专业知识可能已经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另一方面,这些自称为科学的专业知识自身与现实生活就有明显的隔阂或者差距。只有通识性知识能够经得起历史的长期检验,并且通识课程主要传授给学生一种认识、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基础性能力,所以它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或者失效。由此看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本质上体现了一种面向日常生活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能够成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合格的“常人”。同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从其开设的课程里面也看出,它将公民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6]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目标也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其宣称的通识教育的目标来看,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两点要求,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素质,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之后不致于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反社会等偏差行为。复旦大学开设的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如营养与健康、媒介与社会、信息素养以及审美等课程,本身就是一种培养良好生活观念和生活能力的课程。同时,复旦大学还开设了大量的文学、历史、法律、政治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

(二)不同点

1.社会科学比重的差异

如前所述,两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在内容上都具有很强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点。但是,仔细比较不难发现,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的设置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最明显地,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其所规定的11个领域,很好地兼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门类。社会科学的典型代表就是其规定的11个领域的最后一个领域——社会分析,其课程主要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基础性社会科学门类中遴选。

相比之下,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中,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其开设的课程门数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课程数量是非常不成比例的。以其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的课程表为例,这一学期复旦大学邯郸校区一共开设了92门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但是,在这92门核心课程中,称得上是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心理学领域的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导读,另一门是政治学领域的比较政治制度。这样的状况可能与国内社会科学的发展滞后有关,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只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学术圈,课程概念全部来自欧美,学生听起来也索然无味,反倒是一些文史哲类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之前已经有一个文化接受的基础,所以颇受学生的欢迎,这个差别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

2.国际文化课程中地域的兼顾性差异

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外国文化和历史的课程,充分地体现出地域上的多元性特点,这与美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是相辅相成的,如它开设的外国文化和历史研究类课程,既有欧洲的,也有如阿拉伯、阿富汗、中国、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可以使学生对全球各地文化多元性的了解更加全面,真正体会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

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单就介绍外国文化和历史的课程,清一色都是欧美国家的,体现出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取向。这样的课程设置的后果,就是在中国大学生的眼中,世界就是欧美,除了欧美,非洲、中东、拉美可以忽略不计,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各地文化是极其多样性的。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要求大学生的眼光也不能只有欧美,我们也应该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适当增加一些介绍非洲、中东、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文化的课程,使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全球公民。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困难就是我们的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也是“只知道有欧美,不知道世界还有其它地区”,由于教师缺乏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和研究,为此难以开设这方面的课程。

3.专题课程与概论性课程的差异

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以专题性课程的面目出现的,这些课程从其课程名称中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内容是非常具体的,如《旅行与探险的文献》、《电影的历史:1930-1960》、《改革、共和、恐怖和帝国:1787-1804年的法国革命》等,这些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就某一个小问题,开展广泛的文献搜索,然后带领学生们从这个小问题切入到对一个大学科的认识,体现了以小见大的教育思路。

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专题性课程尚未见到,而以入门为目的的概论性课程和原著导读性课程所占比例很大,这些概论性或者原著导读类课程在讲授完之后,学生们把握了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框架,但是大都流于表面,不易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业思维方式的养成也比较难以实现。一般而言,专题性课程的讲授要求授课教师对该专题有较深入的认识和长期的研究,所以它是以研究为基础的,这对于授课教师的要求将更高一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美国哈佛大学与中国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具有共同之点也存在差异之处。它们的共同之处主要有三点:1)通识课程涉及各个学科门类,多元性特征明显;2)通识课程设置上都进行了分类,在学制上都规定在大学一年级进行;3)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都强调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其差异之处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很好地兼顾了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门类,而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比重相对偏低;2)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外国文化的课程具有地域上的兼顾性,而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在外国文化模块中则表现出明显的欧美中心主义的特点;3)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专题性课程或者研讨性课程,而在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专题性课程少,概论性课程和原著导读性课程较多。

两所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两个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下,开展通识教育的不同探索。中国大学由于开展通识教育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学习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一些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成功实施服务,但是这种学习和借鉴,应该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有鉴别地学习,不能全盘照搬、生搬硬套。

[1]徐继宁.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职能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2]储朝晖.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实践:历史与现实[N].中国科学报,2013-01-24.

[3]张凤娟.“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中的发展历程[J].教育发展研究,2003(9):93.

[4]孔令帅.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6.

[5]骆少明.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15-16.

[6]乔戈,高健民.美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理念及思考——以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教育方案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9-110.

(责任编辑陈志萍)

2015-10-02

吴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广州/510631)

*本文系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比较研究”(BDA120026)的成果。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复旦大学通识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简介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Comment acquérir la culture de l'autre?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