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省公益林建设动力探究
2016-09-23熊嘉慧
熊嘉慧
(西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224)
生态建设
西北三省公益林建设动力探究
熊嘉慧
(西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昆明 650224)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西北三省公益林建设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总体上看,近十年来,西北三省的森林覆盖率及森林蓄积量都有所提高,但是在此过程中建设动力的可持续性依旧成为难点。依据三省林业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想结合的方法对西北三省公益林建设动力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政府与集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公益林;动力;森林覆盖率
1 前言
西北三省,地域辽阔,相对东南等其他地区而言,人口密度较小,森林资源较缺乏,但作为我国天保工程重点区域,其发挥的作用却不能忽视。作为防止我国土地沙化的重要屏障,近十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面临严重的环境威胁。应对这种挑战,有诸多研究者对公益林建设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杨建洲[1]认为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其内在动力机制在于森林资源系统的内在持续能力和外部支撑调控能力的统一。齐新[2]认为林业发展动力要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深化林业改革的路径与措施。杨洪义,王明富,严东波[3]等人分析了林业生产的动力,认为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推动林业生产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提出适当做出调整来适应外界变化。刘华,黄成林,梅莹[4]等人研究了认为科技驱动因子是巩固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效手段,文化驱动在具有省域文化特色的区域所占的比重较为突出。陈绍志[5]从市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目前以政府投资、政府组织、政府生产为特点的公益林建设模式,搭建了以政府责任为主导、市场机制为补充的公益林建设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公益林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还需要对我国公益林建设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依据林业统计年鉴数据,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三省公益林建设动力进行了分析。
2 西北三省森林覆盖率与森林蓄积量变化情况
在以保护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林业建设过程中,其主要成果可以通过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个方面来体现。就森林覆盖率而言,西北三个地区均都有所提高。依据林业统计年鉴,200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18.21%,2009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0.36%,而2014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21.63%,相比较2005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增幅为18.78%。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同样,与2005年相比,2014年各省的森林覆盖率的分别都有所提高。具体变化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西北三省虽然各自的森林资源不同,但是在林业建设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使得我国森林覆盖率都明显上升。以2005年各地的森林覆盖率作为基数,可以计算出,西北三省各自的增长率分别为27.25%、69.40%、18.81%。其中甘肃的增长速度要快于陕西和内蒙两地,并且三省的增幅都高于全国的增幅。
另外,从我国这些地区森林蓄积量来看,各地的林木资源也呈上升趋势。依据林业统计年鉴,2005年我国的森林蓄积量为1 245 585万m3,2009年我国的森林蓄积量为1 372 080万m3,而2014年我国的森林蓄积量为1 513 730万m3,相比较2005年,我国森林蓄积量增加幅度为21.53%。由此可见我国的森林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同样,与2005年相比,2014年各省的森林蓄积量分别都有所提高。具体变化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西北三省森林蓄积量上升趋势明显。以2005年各地的森林蓄积量作为基数,可以计算出,西北三省各自的增长率分别为28.65%、22.56%、22.13%。其中陕西森林蓄积量增长速度要快于甘肃和内蒙两地,并且三省的增幅也均高于全国的增幅。
3 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描述性分析可以得知,从宏观上来看,我国西北三省的公益林建设呈现出好的趋势,但拉动公益林建设的动力由哪些因素的组成需要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
3.1数据来源
三个省区不同,导致三个地区所处的政策背景有所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公益林建设的外在动力,应当研究这些地区造林环境对于当地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数据都来源于我国林业统计年鉴近十年所记录的数据,以此通过各个省区不同情况来判断外在动力对于当地公益林建设的驱动力。
3.2指标选取
本文针对三个不同省份的总造林面积作为衡量公益林建设的程度指标,即以全省每年的造林面积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外界不同方面造林贡献的程度多少、林业重点工程的贡献力度、林业投入资金的拉动程度以及外来资金对于林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方面作为公益林建设的外来动力源头的衡量指标进行考察。分别以各省集体造林的面积、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公益林建设投资额度、林业建设年初完成投资额度、利用外资的额度作为解释变量。
3.3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①被解释变量造林面积。通过2005—2014年林业统计年鉴数据可得,三个地区各省总自造林面积如图3所示。
根据数据对三省进行的比较可以得出,自2005年起,三省在造林力度上仅在2009年有所变化,出现了一个相对明显的波峰,在其他的年份并没有体现出一味上升的趋势,在最近的2014年三省造林还出现了动力不足的趋势。
②集体造林面积。集体造林面积来源于林业统计年鉴中第二部分生态建设中的指标,这一指标相对应的有国有林造林面积与非公有制经济造林。本文选择集体造林面积这一指标目的是探索以集体进行造林量对于当地公益林建设的贡献程度。以此来判断公益林建设的动力来源。
③林业重点工程造林。林业重点工程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任务就是直接造林,因此林业工程的开展直接对于当地整个造林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与总造林程度的影响研究,可以进一步确定林业工程发挥的作用大小。
④公益林建设投资。公益林建设投资是林业当中针对公益林建设的直接投入,涉及的不单是造林,其中还包括了补偿的各个其他方面。这一指标的大小对于公益林这一块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投资对于当地造林的影响力。
⑤林业投资完成额。林业投资完成额所包含的林业有关的领域很广,其中包括生态建设与保护、林业支撑、林业产业发展,还有林业民生工程等多个方面。这一指标在本质上对于当地林业建设也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分析也可以得出林业总体投资对于当地林业的影响作用。
⑥外资利用额度。这一指标来源于统计年鉴中公益林利用外资建设项目,在2005年以前是没有这一项统计指标。但后来随着外资投入的增加,形成对我国公益林建设新的动力来源。因此进一步研究外资的影响力有着巨大意义。
3.4建立模型
将三省造林面积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pss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到如表1、表2所示。
这里由于为了避免量纲的差异造成的异方差性,分别对所有的变量取对数lny的形式,然后在进行回归分析。其中利用外资变量在林业统计年鉴中所使用的单位为美元,而这里全部以当年的平均年汇率转换为人民币来统计计算。
由表1、表2计算结果,可以得到模型为:
lny=1.770=0.304 lnx1+0.524 lnx2-1.72lnx3+ 0.189 lnx4。模型的初次拟合度较高,r平方为0.940。并且解释变量集体造林面积x1,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x2、公益林建设造林投资x3,年初累计完成投资额度x4都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其中林业重点工程造林面积x2相关性较高。且公益林建设投资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其余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正相关。而利用外资额度x5这一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则不显著相关。
4 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得出西北三省的公益林建设力度与当地的宏观政策方针息息相关,并且当地公益林建设虽然国有林和非公有制林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是主要还是依靠集体林建设为主。集体造林面积直接影响当地全盘造林建设。其次,当地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也是拉动当地公益林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且是影响因素中相关性最大的一个方面,可见政府实施的林业推动政策是有效的。另外公益林建设直接投资与当地造林存在与预期相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公益林投资很多是直接补偿给了农户,而农户很少用这项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与生产之中,因此公益林的投资对当地林业建设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整个当地林业投资对于当地林业建设也存在着正向因素,这与预期一致,即当地林业建设也依靠着对于林业的投资额度。本文所得外资的拉动力效果不显著主要是外资项目较少,发挥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因此外资作为未来的发展渠道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
由此看来,为了使西北三省地区的公益林建设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源动力还是应该以政府带动集体造林的形式为主。而政府直接补偿农户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做相应的调整。其次,应该加强整个地区的林业产业投资力度,以此来带动当地的整体林业发展。最后,政府应该拓展一些引入外资建设的渠道,以此来增加公益林建设的动力来源。
[1]杨建洲,寇文正.森林资源可持续性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其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3):94-96.
[2]齐新.在深化改革中增强林业发展动力和活力[J].安徽林业科技,2014(1):4-8.
[3]杨洪义,王明富,严东波.提升林业生产动力机制的探讨[J].河南林业科技,2004(2):37-38.
[4]刘华,黄成林,梅莹,傅松玲.安徽省退耕还林驱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36.
[5]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付佳]
Research on theMotive Forceof PublicW elfare Forest Construction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westChina
XIONG Jia-hui
(College of Economicsand Managementof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4,China)
Faced with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public welfare forest construction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Overall,in the past decade,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and forest stock volume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west China has increased,but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is still difficul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Forestry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from amacro pointof view,wewould like to combin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methods to analyze publicwelfare forestconstruction of three provinces in northwestChina.Thus,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governmentand the collective played a huge role,and put forward relevantproposals.
publicwelfare forest;motivation;forestcoverage rate
F326
A
1673-5919(2016)02-0075-04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6.02.025
2016-03-10
熊嘉慧(1990-),女,海南儋州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