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
2016-09-23倪颋赵阔刘钊
倪颋 赵阔 刘钊
摘 要:智能变电站机电保护系统和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有本质的差异,在结构上有重大的变化。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评价模型和方式比较特殊,可以及时处理相关信息,而且应用范围比较广。在研究中,将以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信息流和结构为基础,结合具体情况,有效分析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信息流
中图分类号:TM63;TM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6.139
智能化变电站是由网络组模式组成的,其本身就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保护系统或者功能部件可以冗余配置,针对数字化保护系统的特殊性,在应用阶段,需要有效分析评价系统和选择方案,及时解决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数字化继电保护系统的特殊性,在应用时,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及时分析系统信息,充分利用二端网络系统有效配置模型,以满足可靠性评价系统的具体要求。
1 信息流和结构形式
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系统组成比较复杂,要认真分析各个部件的具体组成,确定结构的类型。下面,将分析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
1.1 同步对时信息
根据现有信息形式的特殊性,在应用阶段,考虑到信息回路的指标要求,要及时分析系统组成;考虑到固定时间轴的变化,要有效分析合并单元。保护单元和智能终端系统的操作比较特殊,现有的变电站对时方式有3种,分别为脉冲对时、编码对时和网络对时.如果对时方式不一致,拓扑结构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脉冲对时和编码对时需要以对时网络为基础,考虑到同步传输介质的具体要求,必须及时、有效地分析星型结构的指标。
1.2 SV报文信息
SV报文信息起源于互感器,经过合并单元和交换网络之后,最终达到保护单元的目的。交换机网络用虚线表示,由于采样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可以采用不同的规约制度进行分析,采用点对点的传输形式,不需要使用交换机网络。SV报文信息回路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通常情况下,传输介质为光钎或者电缆。由于没有采用太网传输的形式,则要依照恒定变更的形式来分析。数据内容多是固定的,通讯方式为逻辑点对点的单向传播形式,一般不用交换机。由于太网的传输形式比较特殊,CSMA/CD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又不确定,所以,要及时分析附加信息。考虑到合并单元发出的信息标准性,在后续应用阶段,要及时比较外部网络结构,明确单元时钟的方向。
2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分析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比较特殊,在应用阶段,考虑到保护机制的具体要求,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分析系统的应用形式,从而满足系统设计的整体化要求。下面,简要分析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的相关内容。
2.1 可靠性参数选择
可依赖的原件保障信息是系统可靠性评估的重要基础。对于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尤其是可以修复的原件,在稳定检修的前提下,要及时处理故障。由大量数据信息可知,智能操作形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采用新型智能电子设备处理相关问题。考虑到长期稳定概率评估系统的要求,必须分析各类指标,避免出现系统状态设计不合理的情况。
2.2 及时处理原件
原件所处的系统是不同的,在处理故障和各个环节时,需要分析EM、SW、Wire原件。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因此,可以将原件的失效模式分为拒动和误动2种。在稳定性分析的过程中,要科学评估失效概率。
2.3 确定可靠性框图
根据可靠性框图(Reliability Block Diagram,RBD)的具体要求,在系统分析阶段,要优化设计比例,及时对系统进行处理。可靠性框图本身是一种比较清晰、简单的计算方式,基于系统状态的具体要求,必须有效分析原件状态和概率形式,然后绘制出不同的状态概率。在具体工作中,由多个独立分散的布置构件构成保护系统,根据原件相似系统的具体要求,在记录原件时,要考虑到原件的并联关系。任何一个原件出现操作失误都必然会影响并联环节。只有2个原件都拒动,并联环节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
3 线路保护可靠性分析
与传统的线路形式相比,可靠性软件的具体应用是比较重要的。如果传统线路保护的电缆数量为20根,则要考虑到可靠性框图的具体要求,而冗余线路的可靠性构建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智能变电站系统的应用阶段,必须有效分析可靠性线路系统,以满足系统设计的后续要求。根据现有保护系统的各项指标要求,在智能终端和交换机设计中,要及时分析可靠性指标分析,满足组网建设的模式要求。在同一个模式下,SV和GOOSE会直接影响共网传输系统。共网结构形式清晰、明确,要根据智能电子元件的要求及时分析和比对系统的运行情况。
4 母线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根据母线保护机制的具体要求,假设母线设计的电缆数量为100根,单套母线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相似结果的具体要求。同时,由于网络采集模式与外部数据是同步的,所以,采用直接管理的形式分析电子设备数量、保护系统结构及其母线设备等因素,最终确定合理的方案。由现有的分析结果可知,“直采直跳”的模式是保护方案的主要选择,可以采用组网建设的方案实现分网传输。
5 结束语
基于智能变电站系统传输结构和形式设计的特殊性,在系统分析阶段,需要考虑不同组件形式的具体要求,确保光纤的施工质量。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可以采用可靠性建模的设计形式,及时分析不同的信息形式。评价系统的确定也对软件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工计算比较复杂,利用软件实施可以实现系统的可靠性评估,进而扩大系统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浮明军,刘昊昱,董磊超.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自动测试系统研究和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01(12):40-44.
[2]王超,王慧芳,张弛,等.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建模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3,03(01):8-13.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