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中被动表现对照研究
2016-09-23杨瑞瀛
杨瑞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韩中被动表现对照研究
杨瑞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韩语被动句可分为派生上的被动句,语汇上的被动句和句法上的被动句这三大类,且每种被动式都具有复杂的规则,因此中国人在学习韩语被动句时,会有很大的负担,从而逃避使用被动句。即使使用被动句,也会常常犯一些小小的错误。笔者归纳自己的学习韩语的经验,针对韩语和中文被动句是否存在对应关系,以及在对应关系上受哪些制约,通过大量的例句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韩语和中文被动句的概念与特征,我们可以知道韩语和中文的能动句与被动句在意义和句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并且在把能动句转换成被动句的过程中,文章结构上的变化非常相似。但是韩语的能动句比较困难可以转换成派生上的被动句,词汇上的被动句和句法上的被动句,相反中文的能动句转换成被动句时大部分在谓语动词前附加“被”等助词来表现被动的意义,或者把能动句的宾语放在句首表达被动的意义。当施事者无法被认证时,韩语被动句与中文意义上的被动句相对应,且不能翻译成为被动句。除此以外中文的被动句大部分与中文的被动句相对应。在语用上韩语被动句能发挥多种功能,不过中文被动句的功能比较单纯,一般用来强调受事,从而突出厉害关系会强调突出不幸与不情愿。在文章成分上,助词可以被灵活地运用到韩语的被动句中,但在中文的被动句中大部分被省略了。文章成分上韩语与中文最突出的差别便是形容词和动词可以充当中文被动句的主语和副词语,但却无法用于韩语被动句的主语和副词语。本稿为了促进韩语被动句的教学与学习,从被动句的类型,语汇,句法和功能上进行了说明。但是在阐述过程中笔者不由自主地把自身的学习韩语的经验反应到本稿上,从而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对此希望日后通过大量的研究能使有关韩语被动句的研究更加详细与精确,同时期待日后会有更多有助于韩语教育发展的研究。
对照研究;韩国语被动句;中文被动句;第一被动句;第二被动句;第三被动句;统辞性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当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学习韩国语抑或者是学习中文时,普遍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有关于被动表现的问题。诚然,被动表现的问题存在于世界各种语言之中,但是构成被动表现的方式与方法却存在着较大明显的差异。本稿旨在通过分析韩国语与中文的被动表现形式,揭示两国语言的异同点。换句话来说,便是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之间的被动表现形式,以此来对互相学习两国语言的学习者们在语言学习过程起到一定的帮助。韩国语的被动构成方法在최현배(1937)中提到,韩语的被动大致可以分为:依靠接尾词的被动,依靠'-되다','-받다','-당하다'形式的被动,以及依靠补助动词而实现的被动,被依次命名为第一被动,第二被动,第三被动。一些学者主张认为,如果从语法范畴来看,韩国语并不存在被动法一说。相应中文的被动表现方法也有许多种。中国学者们对待被动的定义以及范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中文中可以通过附加一些前置词来表达出被动的语义。或者通过使用本身就具有被动性语义的自动词来实现被动。换句话说,那就是中文的被动大致可以由两种方式构成:通过统辞的被动表现形式,以及通过词汇的被动表现形式。统辞的被动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分为“被”字句,“让”字句,“给”字句,“由”字句。词汇的被动表现形式一般是通过使用具有“遭,受”含义的被动含义的他动词来实现。“主题(受取者)+主语(行为者)+动词”以这样的句型出现,与英语的受动文可以互相替换,尤其是当文章的主题是无情名词或者是抽象的受取者时,非特定的或者不重要的行为者可以进行省略。而此时,中文的很多文章中,表现出被动语义的被动标志是省略的情况很多,并称之为无标识被动。通过大量的语料研究,整理韩中两国语言中的被动文的形式,以及相应的对应关系,以及其相应的对应关系成立与否,以及对应成立的条件,以及局限。并且无论是韩国学者还是中国学者,最关心的问题是,被动法究竟属不属于语法范畴之中。韩国语和中国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中国语是孤立语,单词几乎不发生形态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单词的排列顺序的手段产生被动句。与之相反的是属于粘着语的韩国语,拥有发达的词缀,单词的形态变化多种多样。被动句是一种组成结构与用法意义都十分复杂的动词谓语句,引起结构特殊,用法多变,成为第二外语学习时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更好地学习两种语言,对照研究学习很重要。韩国语与中国语的被动句拥有不同的体系特征,二者被动句有很多共性,同时各自也有很多自己的特性,所以造成了很多针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者的错误应用。两种语言的对比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学习者快速掌握被动句这个特殊的句型。本稿主要针对韩国语'-이,히,리,기-','-어지다'被动句和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二者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希望对今后一些语言学习者能够提供一点帮助。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历史悠久,出现在有标志被动语句之前。在现代汉语中,无标志被动句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有标志被动句。人们对无标志被动句的研究尚不深入。韩国语的'-어지다'被动句也是备受争议的特殊被动句。所以本稿先对前人关于韩国被动句和中国无标志被动句的各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同时注明了本文的资料来源。被动句在中韩两国语言中占据特殊的地位,而其中韩国语的被动句和中国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的使用。中国语的无标志被动句多用于口语,书面语不出现。二者都是为了突显原主动句的宾语而将其放置句首起强调引起注意的作用。正确地掌握韩国语和中国与中特殊被动句式的差异,将对第二外语的学习起促进作用,从而更有利于两国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促进第二外语学习者掌握好韩国语的'-어지다'被动句和中国语无标志被动句是本稿研究目的所在。被动意义的表达在世界语言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表达被动意义的特有形式。汉语和韩语的语言类型不同,因而这两种语言被动意义的表达形式也存在着许多差异。语言类型是根据语言系统的整体特征给语言划分的类别,语言类型的不同必然是在比较不同的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不同的语言实施反映着语言在类型上的区别特征,对不同的语言类型的研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事实之间的差异。当然,也能更好地发现隐藏在不同语言类型后面的语言普遍现象。本文的主要目的即是希望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相近的语义语法范畴,从而得到对语言特点和语言共性的近一步认识。本论文采用对照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两种语言进行对照,研究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类型,句型及文章成分进行了对照研究。韩·中被动表现的对照研究,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到研究一种语言所不能了解的语言的特性,还能找到语言间的普遍性,进而了解到语言的本质。而且将这种研究成果应用于两国语言的教育,也能更好提高教育的效果。本论文在对照分析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过程中,把韩国语设定为基准语言进行对照研究。具 通过大量的例句分析归纳出韩·中被动表现中存在的句型,将两种语言的句型进行对应。对应的过程中找出韩语的被动表现主要与汉语的哪种被动表现相对应,是否形成规律性对应,形成不规律对应的约束条件是什么。韩语接尾词被动句和汉语的被动句的构成成分,主语,状语和谓语的特点进行了对照分析。韩国语的接尾被动句和中文的被动句分别是两种语言最典型的被动表现形式,在被动句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形式标志。韩国语接尾词被动句主要依靠派生接尾词‘-이, 히, 리, 기-'等标识构成,而汉语被字句主要靠介词‘被'来形成,所以两种被动表现在构成上存在着共性.但他们又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必然也会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本章对这两种被动表现形式进行了对照分析。将韩语的‘되다, 받다, 당하다'被动句和汉语的‘遭,受,挨'被动句的各构成成分进行了对照分析。这两种形式的被动表现在被动态构成上都采用‘动词+动作性名词'的构成方式来表达,意义上也存在着类似性,所以对这两种被动表现进行了对照研究。对韩国语的‘어지다'被动句和汉语意义上的被动句的各构成成分进行了对照分析。这两种被动表现虽然在构造上采用了不同的构文形式,但在被动表现的实现过程中都比较偏向使用无生命体名词成分作为主语,而且动作主一般不出现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两种被动表现存在对照的价值。对韩国语和中文的被动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目前为止,关于韩·中被动表现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对韩语接尾词被动和中文被字句的比较研究。像本文这样大范围的综合性的对照研究还不存在,所以期望本论文对照研究的成果可以增加对韩语和汉语被动表现的认识,也可以促进韩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并对以后韩·中被动表现的研究做出帮助。韩国语的第一被动句,第二被动句,第三被动句,同中文中的各类“统辞性被动句”存在着不规则的对应关系。但是这其中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韩国语中的各种被动表现形式都与中文中的“被”被动形式存在着对应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被”被动形式有极大的生产性。一直以来许多中国的语学家也都支持“被”字句应该在语法范畴上属于被动法这个观点。但是大部分都以“变形生成文法”为依据进行论证,论据不充分。
[1]김두응(1986),『국어 피동 변형에 대하여』, 仁荷工業專門大學.
[2]고영근(1989),『파생접사의 분석한계』, [어학연구]25-1, 서울대학교 어학연구소.
[3]김윤경(1990),『현대 한어에 있어서의 피자구 연구』, 충남대, 석사논문.
[4]고광주(2001),『국어의 능격성 연구』, 도서출판 月印.
[5]김흥수(1998), “피동과 사동”, 『문법연구와 자료』, 621-664,태학사.
[6]김경석 편역(2004),『중한대역문고 중국 역사 인물선』, 다락원.
[7]김미형(2009),『인지적 대조언어학의 방법론 연구 -한국어와 영어를 대상으로』,한국문화사.
[8]김윤정(2004), “현대중국어의 정보 변화 -‘把’구문과 수동자주어 구문의 비교를중심으로”,『언어과학연구』 제28집 25-42.
[9]남기심(2001), 『현대 국어 통사론』, 태학사.
[10]김윤정(2004), “현대중국어 결과보어의 중간문 기제로서의 가능성 탐색”, 『언어과학연구』제29집, 67-88.
[11]남기심, 고영은 (1986),『표준국어문법론』, 탑출판사.
[12]남수경(2007), “國語 被動에 대한 考察”, 『語文硏究』제35권,제2호, 89-113.
[13]박승빈(1935),『朝鮮語學』, 조선어학연구회.
[14]박양규(1978), “사동과 피동”, 『국어학』7, 47-70.
[15]박종호(2010), “‘X하다'의 결합 유형에 관한 연구” 『새국어교육』제84호,321-339. 태학사.
[16]박진호(2009), “재귀사”, 『학여와 함께하는 국어학-임홍빈교수 정년퇴임기념』,45-64,
[17]박기용(1991),『現代中國語「被字文」小考』,성균관대학교 대학원
[18]송유진(2009),「피동 표현 ‘되다, 받다, 당하다'의 피동성 연구」, 한양대학교 대 학원 국어국문학과.
[19]서정수(1994),『국어문법』, 뿌리깊은나무.
[20]송경안·이기갑 외(2008),『언어유형론Ⅲ』, 도서출판 月印.
[21]이익섭·임홍빈(1983), 『國語文法論』, 學硏社.
[22]이익섭·채완(1999), 『국어문법론강의』, 學硏社.
[23]陈平(1987), “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第2期 81-84.
[24]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5]邓思颖(2004), “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中国语文》第301期291-301.
[26]范晓(1996), “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79-89.
[27]范中华(1991), “论遭受类动词及遭受句”,《社会科学战线》1991 年 第02期,311-317, 339.《功能主义与汉语》.
[28]范剑华, 论现代汉语被动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
[29]吕叔湘(1944/1982),《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
[30]吕叔湘(1999),《现代汉语800句》, 商务印书馆,
[31]李珊(1994),《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柳英绿(2000), “韩汉语被动句对比-韩国留学生‘被'动句偏误分析”,《汉语学习》第6期 33-38.
[33]陆俭明(2004), “有关被动句的几个问题”,《汉语学报》2004年 第02期.
[34]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 商务印书馆.
[35]杨瑞瀛(1990.02.07)男,汉族,天津,研究生在读,天津外国语大学,韩国语应用语言学。
P407.2
A
1671-864X(2016)09-02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