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消费环境和影响因素分析
2016-09-22陈丽芬郭君平
陈丽芬 郭君平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转型与攻坚期。深入分析、准确研判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际国内消费环境状况、形势变化以及影响消费的可能性因素,是展望消费远景、判断消费趋势、预测消费热点以及捋顺未来消费市场发展思路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其现实意义重大。
一、国内外消费环境及形势
(一)国际消费环境及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际消费环境延续总体稳定态势,虽局部略有改善,但不确定性与风险亦较为突出,我国消费形势也随之呈现新的变化特征: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更多消费红利或将留在国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由于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影响加剧,世界经济在分化中艰难、缓慢复苏。未来5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9%,其中发展中国家为5.4%。期间全球贸易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期,我国外贸需求比较低迷,中长期内进出口大幅增长态势将受到较大抑制。然即便如此,我国购买力以各种形式回流的可能性增大,境外消费增速趋于收敛。为增强消费对扩内需、稳增长的基础作用,我国将通过倒逼进口商品降价、减少进口成本加成、解决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提升国内购物体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项措施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以助力本国经济增长。
二是以旅游、购物为主的海外消费环境优势仍然明显,但国人出境消费渐趋理性。当前,国际消费环境相对优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境外商品尤其大品牌产品、高端时尚奢侈品比国内同款或同类产品价格更低、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购物环境更舒适宜人且售后服务更令人称道;另一方面,多国对华签证有效期延长、手续简化、费用降低以及航班航线增加、消费环境改善等有利因素,将促使国内出境旅游消费人数保持增长势头。据时下情形,我国出境旅游和消费连年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但消费模式开始发生逆转,国内游客在境外盲目购物的热潮渐渐减退,取而代之的是通过选择饮食居住环境和参与当地娱乐休闲活动来关注如何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三是入境消费的软硬环境进一步提升,但消费形势复杂。未来我国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管理、行业服务、品牌形象以及商品消费的便利性等将持续改善,而且免税、免签、航权等政策也逐步走向开放。在此政策环境下,目前入境旅游消费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将得到遏制,国外游客人数及消费满意度都会有所上升,但是,其不确定性增大,除经济形势、国家关系等常规影响因素外,天气环境特别是雾霾天气或成为最主要因素之一。
(二)国内消费环境及形势
“十三五”期间,国内消费环境及形势状况具体如下:
一是国内经济环境及其对消费的影响。自201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将发生转变,经济增长与过去多年的高速度增长模式告别。伴随经济增长减速,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降低,消费能力、消费意愿也将随之下降,加上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的较快持续上涨,未来低收入或困难群体的消费能力将受极大制约。
二是国内市场环境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消费安全。在消费者主权时代,消费者首先关心消费安全,若产品和服务的安全质量没有保证,就会严重抑制居民消费。未来随着消费领域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和实施,市场秩序会更加公平、公正,市场行为逐步规范,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信任危机将进一步消解。(2)市场信用。市场诚信体系逐步完善,消费信用发育程度提高等将释放消费需求。未来消费信贷政策有望放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至全国,个人消费信用制度将着手建立,居民即期消费、超前消费或跨期消费市场增长潜力空间巨大。(3)基础设施。城乡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不断增强,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及其配套物流设施的建设规划,不仅提供了更便利的消费条件和更高的商品供给效率,而且改变了很多居民的消费习惯和当期消费需求。
三是国内供给环境对消费的影响。未来5年,伴随“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推进,消费供给的现有制度性约束将得以解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更大作用,商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消费结构性障碍等问题渐渐被消除,更多高品质产品供给充足,其他不同层次的供给需求均能适配。而且,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将逐步完善,不合理收费渐次被清理取消,现代税收制度体系建设向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方向深入推进。此外,随着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互联网假冒伪劣行为等鼓励创新的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新的供给动力不断形成,消费新潜力将全面释放。
四是国内社会环境对消费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对居民消费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愈来愈健全。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渐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影响下,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会有较大提高。二是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三公”消费将进一步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汽车、公务接待、会议、会展消费将继续大幅下降,高端商品、高端餐饮消费将继续下降。三是日新月异的社会文化影响着每个消费者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心理以及购买行为等,并形成消费时尚、习俗和流行。
二、影响消费的可能因素
(一)经济增长
在学术界,不少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互相依赖、相互促进,存在互为因果关系。有研究表明,GDP每增长1%,居民消费在前期消费的基础上增加0.98%。进一步而言,经济增长作用于居民消费的内在机理是:一是通过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消费成长奠定基础。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經济增长意味着社会财富“蛋糕”变大,在可共享发展成果的收入分配制度下,居民的收入水平得以提升,进而消费能力和需求增大。二是通过影响居民未来就业、收入预期和消费信心,进而刺激居民扩大当期消费。三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过优化消费硬环境和营造安全、健康的消费软环境,来影响居民消费倾向或行为。
(二)收入因素
中外学术界对收入与居民消费间关系的研究汗牛充栋,截至目前,其主要内容聚焦在三大方面:第一,收入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但农村收入的提高对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明显低于城镇。根据学者的经验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71—0.75,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63—0.68。第二,收入分配与居民消费增长之间关系显著。在收入结构中,转移性收入通常被居民用于消费;工资性收入基数大且属于刚性消费的主要来源,其增量部分更多用于积累,对消费贡献不大。第三,城乡、地区和产业三个层面的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结构同样有显著影响。以城乡居民为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会提高城市居民在食品消费上的支出比例,而降低城市居民在居住消费上的支出比例;同时会提高农村居民在交通和通讯消费上的支出比例,而降低农村居民在家庭设备及服务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上的支出比例。
(三)保障因素
主流观点认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前者对后者具有挤入效应,表现为财富替代效应。作为家庭财富的一种形式,社会保障可使居民在失业、退休、生育、大病乃至工伤期间仍能获得收入,从而倾向于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当期消费。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投入力度逐年增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城乡社会保障统筹逐渐加快,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的消费意愿将愈来愈强烈,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支出水平也越来越高。现有研究显示,有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远高于无社会保障家庭,我国城镇无社会保障和有社会保障家庭消费的收入弹性分别在0.275—0.503和0.286—0.478,农村对应的收入弹性0.204—0.479和0.69—0.536。农村居民人均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相当于其收入对消费支出弹性的一半左右,为 0.17。由此,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引致效应。
(四)老龄化
有关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较早且较著名的是莫迪利安尼1954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者会将一生的预期总收入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最优配置,以取得跨期效用最大化,因而人口年龄结构会对消费产生影响。自1973年全国范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迅速转变。早在1999年我国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及至2013年,全国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达到创纪录的10.06亿,相当于总人口的74%。2014年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尤其是15—24岁青年劳动适龄人口减少最快,近3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预计未来5年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我国劳动力人口净减少仍将显著。随着劳动适龄人口下降和老龄人口占比上升,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将对社会财富、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模式和消费潮流等产生重要影响。
(五)城镇化
城镇化与居民消费需求是互为内生的关系,消费的变化将影响城镇化,城镇化又会促进市场发育,进而引起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整体城镇化率持续提高。据测算,至2014年,全国城镇人口达7.492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据相关模型估计,不同省域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各异,最大的消費半弹性系数为15.22%,最小的只有3.97%。其中,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约增长0.37%,而一个城市人口消费相当于2.7—3个农村人口消费,甚至更多。预计未来5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涌入一、二线城市的民众越来越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愈来愈大,相应地居民消费需求将得到巨大扩张。
(六)消费环境
消费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居民的正常心理预期,而且会消除或加重人们消费过程中的信任危机,其结果或刺激或抑制居民的即期消费。近年我国买方市场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且不成熟阶段,商业泄密、恶性竞争、商业贿赂、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广告以及售后服务违约或水平偏低等问题时有发生。对以上这类不良现象,尽管国家先后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但消费领域随时间推移发生了诸多新变化,致使不少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保证商品服务交易公平公正、有效有序,以及保障城乡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治理亟待加强。这不仅要求国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严厉打击消费过程中违法犯罪行为,为营造和谐消费环境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还需要生产者、经营者和销售者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陈丽芬,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消费所副主任,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方向:流通经济。郭君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