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2016-09-22朱千红
朱千红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谈到作文就觉得头痛。作文时,一些学生总是希望老师能给一副灵丹妙药,似乎吃下灵丹妙药就能写出好文章。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让很多老师觉得作文难教。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学生觉得没材料,不知从何下手;有的没兴趣,敷衍了事;有的想写却写不好。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86-01
一﹑丰富积累,观察实践
写作文要言之有物,没有足够的写作材料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不是说来就有,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包括一些好词好句、生活实践等方面。一般来说,写作材料主要从两方面获得,一是书本知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吸取营养,包括各种表达、修辞、遣词造句方法等,同时应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书籍,摘抄一些像精彩片断﹑名人名言﹑科技知识等内容。二是生活实践,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实践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生活实践,作文就成为无源之水。正如叶圣陶所说的“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因此,教师要重视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多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例如写炒菜,亲自动手炒过菜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炒菜的步骤,体会到炒菜前后的感受,这样写的文章不但内容较充实,而且有真情实感。没有炒过菜的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写的文章自然是空洞无物。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接触生活,防止脱离实际。
在重视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必须教育学生善于观察。虽然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但都有着不少的生活实践。作文时学生感到无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无非是自己平時没有留心观察,对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在认真细致地观察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能力,时时处处做“有心人”。首先,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学生只有懂得观察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我们要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多顺序观察。另外,还应引导学生把观察与思维想象结合起来,填补那不能观察到的空白。这样学生才能够完成观察任务,而不会在观察过程中无从下手,不知该看什么。其次,从书中吸取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比如三年级下册《荷花》这课,作者抓住荷叶﹑荷花的特点进行细致地观察,然后由此引发联想,写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动笔之前是经过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并结合想象,才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到这些方法,可以加以模仿,学以致用。
二﹑激发欲望,主动作文
作文中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没有发挥,准备再多的材料也无济于事,还是写不出一篇好作文。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想写作文。首先,要培养兴趣。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须经后天培养。在作文安排时,应先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放开手脚去写,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对作文产生兴趣,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在阅读课文教学时也可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教学《花钟》时,通过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花的不同开花时间,修建奇妙的花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写下来。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应尽量去发现学生作文当中的“闪光点”。不管是全篇文章,还是片言只语,只要有可取之处,都应给予肯定表扬,写上几句赞扬鼓励的批语。这样让学生觉得自己也能作文,体验作文过程中的自我成功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念,引发习作的兴趣。其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用名人名言或名人事迹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动机,自觉地勤学苦练。如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中说:“到了你能够很好地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时候,你将会感到无限的快乐,而看你的文章的人,也会感到快乐。”冰心本人已届九旬高龄还努力写作。
三﹑表达训练,下笔成文
学生有了进行写作的欲望,又获得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还要对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把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融合在一起。在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中心。学生习作中,明确作文要求后,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要告诉人们什么等,从而确定出中心。确定中心就是要把平时得到的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正确的认识。中心的确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有很大关系。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学生会确定不同的中心。例如写捉鱼,大部分同学写怎么捉鱼,并从中体会到捉鱼的乐趣;有的写捉鱼时想到人和动物是朋友,应该保护动物,把鱼放了,感受到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从中可以看出,对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中心。关键在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水平。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剖析生活现象,从平淡无奇的客观事物中见新意。
(二)选材剪裁。文章的中心确定了,为什么写解决了,就要对材料进行选择,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这时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调动平时积累,通过分析研究选择自己熟悉的﹑有积极意义的﹑有代表性的真实材料。为了开拓学生思路,可以采用课堂议论的方式,讨论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取舍和确定详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理由,教师适当指点评议,最后让学生围绕中心,自由选择材料。
(三)布局谋篇。在学生选择材料之后,还要进一步引导他们组织好材料。这包括确定记叙顺序,安排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使文章的层次﹑段落和结构的轮廓比较清楚。要做到这些必须先理清思路。一篇文章的整体布局总是沿着一定的思路进行。不论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总是从中心出发,认真考虑如何落笔﹑怎样收合,才能理出头绪。思路清晰了,文章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怎样写的问题解决了,这样得到的文章才能言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