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与“人”的条件探析“一国胜利”与“国际胜利”的关系

2016-09-22赵倩

人间 2016年6期
关键词: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列宁

赵倩

摘要:自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提出以来,学术界围绕“一国胜利论”与“国际胜利论”的热议便此起彼伏。关于究竟何种方式才能获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学者众说纷纭、各种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两个条件出发,即 从“物”与“人”的条件出发探析“一国胜利”与“国际胜利”的关系。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中探索出适合当下国情、世情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即“一国胜利”是前提,“国际胜利”是保证。

关键词:“物”与“人”的条件;“一国胜利”;“国际胜利”

中图分类号:D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34-02

一、概念分析

在1915年所写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列宁同志第一次提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①这便是人们认识“一国胜利论”的最初来源,也便因此,人们便肯定了列宁关于“一国胜利论”的首创性。

关于“国际胜利论”,正如李兴中所说“在英、美、德几个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并实现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 格斯一生坚持的理论观点”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二、二者关系

很多学者割裂了两者的关系,在他们看来,这两者是对立的。

实质上,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主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发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③。但马克思、恩格斯同时指出,“首先是在一国范围内开展斗争”。而且,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单单是指某个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或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其“国际胜利论”的前提是“一个国家”。

对于马克思的一国胜利论,列宁起初并不认可。只是随着俄国革命的发展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认识的深化,列宁才认可了马克思的一国胜利论,并对此进行了发展。从马克思单纯的一国,发展为落后的一国或者多国,甚至主张有俄国带头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进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所以这一点上,两个人的思想是一致的。

关于二者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在实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道路中,“一国胜利”是前提,“国际胜利”是保证。

(一) “一国胜利”是前提

1.“国际胜利”实现的不可能性

为什么“一国胜利”是前提?这必然要提到“国际胜利”在目前实现的不可能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文从“物”与“人”的条件出发探析“国际胜利”实现的不可能性。

先从“物的条件”谈起。随着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技术革命,生产技术遭遇前所未有的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不可否认这三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前进是不可估计的。然而无论是在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或是在20世纪的壟断资本主义时代亦或者是在当今多元资本主义时代,“物的条件”的实现者仍局限于个别国家甚至是个别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19世纪封建国家的落后甚至于大多数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20世纪战争的洗礼与破坏以及帝国主义大发战争财对落后国家造成的伤害,还是21世纪的“剪刀差” 。事实表明,至少到目前为止,在整个世界中,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有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而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温饱问题亟待解决的非洲国家来说,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从谈起。

再谈“人的条件”。人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一方面是无产阶级科学素质的提升。归结起来即人的数量与质量的扩充。第一,人的数量的扩充。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一出现…便产生了无产阶级”,由此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美国、日本和西欧少数几个国家,其无产阶级的力量也较为强大。而对于大多数落后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亚非拉国家等国而言,落后的经济与力量的弱小,想要同西方国家一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似乎只能是个想法了。第二,人的素质的提升。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和巴黎公社的失败都告诫我们工人具备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点逻辑是与前者相同的。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思想以及无力开展的先进教育与温饱第一的局限,这些都阻碍了工人先进思想的产生与提升。历史证明,尽管有着特殊情况,它也仅仅出现在少数几个国家而已,这就涉及到下文的“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同样我们这里提及一点,马克思之所以提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因为它们之间不团结,无产阶级之间也存在着生存斗争和其他斗争。这也极大局限着“国际胜利”的实现。

2. “一国胜利”实现的可能性

“一国”是相对于“国际”而言的,而并非只有一国,“一国”是指在某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性。我们分两方面进行探析。

(1) 落后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第一,从物的条件看。在落后的国家,人们饱受饥寒之苦。这时候,人们最容易起来革命。特别是,当他们的生命受到日益的威胁时,他们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坚定性往往更强。他们只是在维持基本的生存权。这一点上基本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最终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与人们尤其是小农的强大的革命性和广大的群众团体是分不开的。历史上残暴的“黑奴贸易”便是可耻的证据,它逼迫人们起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维持基本的生命权。马克思:“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④可见马克思认为当时如果俄国不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对于当时落后的俄国是有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可能。

第二,从人的条件看。在落后的国家,虽然工人阶级力量很弱小,无产阶级的队伍力量薄弱,但是生活的贫困与残酷的剥削,使得这些国家存在着大量的可转化为无产阶级的资源,比如饱受地主剥削的农民,饱受大资产阶级欺压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饱受外来势力侵略的每一个人。还有接受过先进思想与高等教育的而又不甘心被欺凌、渴望保家卫国的知识分子。在文化水平、科学素质上,他们自身的理论水平确实不高,但有着一大批有着先进思想的革命者领导者,而且,在这些落后的国家所对应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是十分薄弱的。加之,落后国家之所以落后,是相比较当时先进的资本主义而言的,而这些国家大多存在的浓厚的封建意识,这既是资本主义的障碍,也是我们革命的一个帮手。另外,在人的条件方面,虽然国际胜利论的不现实性,但是共产主义国际的存在却对各个国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很大指导意义。这就是下文将要提到的国际胜利论是一国胜利的助推器与保证。

(2)发达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

对于发达国家实现一国胜利的可能性,我们也从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第一,物的条件看。既然是发达国家,其生产力水平必然是比较高的,物质财富也是比较丰富的,这就为革命奠定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毕竟,人只有先吃饱才会想其他的事情,低的要求满足了,才会有更高的追求包括精神的与物质的。但是相比那些资产阶级而言,工人获得实在太少,工人创造的巨大的价值都尽数被被剥削了,这种严重的“不均”现象导致社会阶级的极大分化,因此也带来社会大多数成员即工人阶级的极大不满。

第二,人的条件看。发达国家的阶级构成呈现金字塔造型,即极少数的资产阶级与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形成鲜明的力量对比。当然,对于阶级的严重分化与社会日益的不满,资产阶级也提出了一定措施。但是,自身阶级的局限性与利益的第一性,必然使得这些措施只能是“杯水车薪”“釜底抽薪”即无济于事。而工人们要想真正维护自身的利益,只能寻找与自身利益相适应的共产主义。这在思想层面给予无产阶级思想武器去维护自身权益,也极大了宣传了共产主义。

(二) “国际胜利”是保证

1.它是一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

我们上文已经提到共产主义国际同盟在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给予的思想指导、人员帮助、经济援助甚至于武力支持。历史上,中国作为一个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成果的国家,思想上、方法上、军事上都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

2.它是维护一国无产阶级政权的保证

古语有云: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事实确实如此。尽管革命过程中,既采用和平的手段,但在那个时代,革命即意味着战争。战争的手段便是破坏,结果自然是百废待兴。对于当时的苏联、中国也是如此。这两个国家在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都经历了与外来破坏无产阶级政权势力、与内部残余落后政权的的斗争,以及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共产国际的作用。

中国在建立之初,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国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这对于新生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后盾。現如今的中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在一些方面抵制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同时,苏联解体的教训也告诫我们,必须起来联合一切共产主义政权、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宣传社会主义思想,从内到外粉碎资本主义渗透、瓦解无产阶级政权的阴谋。同时也要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往来,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不断强大社会主义政权、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力。

三、未来前景

本文看来,我们要坚定革命胜利的必然性,但是不忽视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坚持两个“必然”与两个“不可能”,实现好“两个条件”。无论是“一国胜利”还是“国际胜利”在将来都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9页.

②李兴中. “同时胜利”、“一国胜利”及现实意义[J]. 学习论坛. 2000(0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东方出版社1985年版.

[8]《社会主义思想史》.荣长海 董四代.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9]李兴中.“同时胜利”、“一国胜利”及现实意义[J].学习论坛. 2000(07)

猜你喜欢

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列宁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我给小鸡起名字
拉美有多少“列宁”?
抉择
人民出版社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