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民族信仰文化中的绿松石文化
2016-09-22蒲昭烽
蒲昭烽
摘要:在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绿松石(又名松耳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绿松石不仅用作于藏族人的首饰,在很多法器、护身符、灵塔上也有镶嵌,论其缘由,其一,绿松石作为一种玉矿石,漂亮稀有;其二,藏民族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绿松石信仰文化。有趣的是,西藏本地并不产绿松石,这种绿松石文化具体何时形成,尚无定论,但《格萨尔王传》中已经有了绿松石信仰文化。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早在内地的商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绿松石文化,而在阿拉伯半岛,有关绿松石的记载也很久远。这种文化的相似与区别可以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去了解藏民族的的绿松石信仰文化。
关键词:藏民族;绿松石;信仰文化;商朝;阿拉伯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8-02
绿松石是一种很古老的宝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被人们用作装饰。西藏的任何一件珠宝玉器都可能含有绿松石,据传第一位藏王的王冠就镶嵌了绿松石,《格萨尔王传》中的珠姆王妃被看作是白度母的化身,她出身高贵,善良睿智,勇敢忠诚,“具有妙龄少女的所有美德”。《赛马称王之部》中详细地描述了她的服饰,其中就有松耳石。在拉萨贵族所佩戴的首饰中,主要材质就含有绿松石。大多数藏族妇女还将绿松石串珠与其他贵重物品如珊瑚、琥珀、珍珠和硬玉等一起制成的项链。男性的饰物则通常用几颗绿松石珠子与珊瑚串在一起围在脖子上,或在耳垂上用线系上一颗绿松石珠。藏民对绿松石除了喜爱更多的是崇敬。藏族人对绿松石的喜爱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审美,绿松石作为一种玉矿石,漂亮稀有;其次是宗教因素,绿松石常被用来作为神坛供品,镶嵌于许多法器之上,;三是受巫文化因素,藏族人认为佩戴绿松石可以保佑平安吉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可以说明这一点,传说中藏王禁止藏民把绿松石丢进河里,若不能遵从命令,灵魂便离开他的躯体而身亡。绿松石大海般的蓝色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佛教认为人生在世皆苦难,佛教徒向往大海,甚至把高山湖泊称为“海子”。因而绿松石在藏族首饰中是神圣的装饰用品。
一、 藏民族绿松石信仰文化之护魂石
藏族人由于认为人的生命极不稳定,而苯教和佛教都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这种游离存在的灵魂即可成鬼也可成神。这里的神和后来吐蕃的佛教的轮回中的神,以及苯教中的神有所不同,前者其实就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即那些曾经保护过部落和先民的人的灵魂,虽然他们死了,由于和部落和先民的感情,其灵魂依然会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但这个灵魂必须要有附着的载体—物,山、石、树都可能是寄魂物,,由于绿松石在藏族文化所具有高贵稀有等特性,使它天然的充当了寄魂物的角色。在拉萨地区和西藏中部,流行一种特殊类型的护身器:在曼茶罗形盒,上有金银的两个交叉方形,通常在整个盒上都镶饰有绿松石。许多藏人颈脖上都戴有系上一块被视为灵魂的绿松石的项链。由于人的生命极不稳定,这种关系被认为绿松石是寄魂物。在格萨尔中关于绿松石有这样的叙述,首先在万物形成之前除了天之外再无其他物,从天中诞生了地;绵羊扒地,由此而产生了应置于曼答拉之上的绿松石。而在《霍岭战争》中当戎察捐躯的噩耗传到下岭以后,幼年丧父的奔巴王子扎拉泽加第一次见到叔叔格萨尔王时,“将自己镶着松石花朵的耳饰摘下来,在上端系了一条白绫哈达,献到大王面前。大王则感伤落泪地将一个名叫“宝石耀威”的松石项珠,放在他献上的耳饰上面,一齐赐还给他。”以示安慰。这种互送绿松石的做法也可以被看作是护魂灵石的原因。
有位叫做朗顿·班觉的藏族作家,写过一部长篇小说 叫《绿松石》,其中就根据藏民族相信绿松石是寄魂石的信仰文化,写道班旦的爷爷从湖水的泥沙中舀出了一块精美的绿松石,经一位康区来的喇嘛指导,班旦的爷爷就把玉石收起来,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用于護魂。后来,班旦的爷爷回到扎嘎县家里,结婚时,把这颗玉石送给了班旦的奶奶;再后来, 班旦的奶奶在班旦的父亲十五岁时,又把这颗玉石送给了儿子;又往后,班旦的爸爸把玉石送给了班旦的妈妈;再后来,这颗绿松石要遭县官掠夺,班旦的爸爸依照班旦妈妈的临终遗愿,把玉石献给佛祖,祈求佛祖保佑班旦一生平安幸福,又表达了班旦一家人的知恩图报和忠诚虔敬。同样在《格萨尔王传》中,也已经有这种互送绿松石的习俗,在岭军征服米努部落后,米努的洞录真尼姑娘嫁给了岭部落嘉洛·顿巴坚参的儿子,其中就有写道男方一位大臣送给了姑娘一颗松耳石。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信物的互换,也可以看做是把彼此交由对方的蕴意,这和绿松石被看做是寄魂石不谋而合。敦煌古藏文写卷记载吐蕃贵族噶尔家族受到赞普赤都松嫉恨 ,后者在歌词中唱到: “在黄金箭筒里 ,有一支绿松石之箭 ,不射它 ,杀不死鹿 ,射出它 ,筒子就空了”。为何是一支绿松石之箭呢?这和寄魂石文化有无关系?也充满了想象空间。
二、 西藏外部的绿松石文化对藏民族的影响
我国的古代玉器大致同时出现于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三个不同的古文化区域。它们之间在年代上略有先后之分,但在玉器文化的内涵上并无相互影响和承袭的关系,均为各自独立产生与发展。玉器的材质,并无严格的划分,主要以色泽艳丽、质地温润为主,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石之美者”。辽河流域使用的玉材最为丰富,有玉髓、玛瑙、山由岩玉、煤玉等,其中以色泽有深有浅的蛇纹石绿色帕岩玉最为常见。黄河中下游地区所见玉料较为单一,主要有绿松石、水晶、粗玉数种。长江下游地区,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玉器常使用多色的莹石、粗玉等;稍晚的马家滨文化、裕泽文化所用玉材多为透闪石、阳起石和蛇纹石等,质地较为细腻,颜色以绿色为主,或泛青,或透黄。以上不同地域所见玉材,大都产自当地。
而在阿拉伯地区,13世纪阿拉伯学者提法希 ( al -Tīfāshī)编写的 《关于宝石的思想之花》 (Azhār al-Afkār fi Jawāhiral - Ahjār,亦译《宝石鉴赏学专著》 或 《皇家宝石书籍》 ),就讨论了 24 种宝石的来源、 产地、 纯度、 价格,甸子(绿松石)产于内沙布尔(今伊朗北部尼沙普尔), 在 10 世纪后半期, 这里的矿场每年还生产七十五万八千七百二十第尔汗的甸子。
当代的史学家普遍认为,藏民族文化是由北方的游牧文化,本地的土著文化以及黄河流域的氏羌文化融合而成,除了本地的土著文化,另两者外来文化具体带来了哪些文化,我们无法一一得知。鉴于西藏本地不产绿松石的事实,绿松石文化肯定是外来的。这和西藏早期象雄文化受波斯文化影响,农耕文化受中国内地文化影响是不矛盾的,所以绿松石文化很有可能就是那时传进青藏高原的,也许当时的绿松石文化并无关信仰,随着本地宗教的发展绿松石文化也不断发展。
三、 中国内地的绿松石敛葬风俗对藏民族的影响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朝人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一样,认为玉器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所以有了敛葬玉器的出现。良诸文化出土的大量迭放于死者腿部的玉璧,即具有敛葬功能。商周时期以玉敛葬的风气更为盛行,并己初步形成了玉敛葬的制度,到汉代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玉敛葬制度。
绿松石是否也作为敛葬玉器呢?根据出土发现,殷墟小屯宫殿遗址的台阶下就埋有2件玉璧,一件为苍璧摆在东边,另一件为白璧,器身涂有朱砂,摆在西方,璧孔中都有绿松石饰,二者相距很近。在大汶口遗址第一次发掘的墓葬中也有绿松石坠一件。所以中国内地的绿松石敛葬文化很早就存在了。而在青藏高原出土的吐蕃墓葬中 ,也有绿松石的存在。青海都兰热水吐蕃 M1出土的牌饰系金质,联珠纹镶嵌绿松石,方形,周边饰联珠纹,中用金片做成金花,花瓣内镶嵌绿松石。这些出土发现,揭示了中国内地和青藏高原相同的绿松石敛葬风俗。后来藏传佛教传入以后,绿松石成为了藏传佛教中的五珠宝(分别是青金石、珍珠、天珠、珊瑚、松耳石)之一。它们后来的共性特征是都具有宗教的、巫术的甚至是药理的作用,深深得融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结语
藏民族对于绿松石有着特殊的情感,无论你是哪个民族,身在何处,只要脖子上寄上一颗绿松石,藏族人看到后都会有一种亲近感。在西藏,绿松石不仅是一种玉质宝石,更是一种希望的寄托。这种文化经过了很多年的融入与再融入,发展与传播,形成了藏民族特有的绿松石信仰文化。
参考文献:
[1]卢兆荫:古玉史话,第3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11年
[2]霍巍:吐蕃系统金银器研究,北京:考古学报[J]. 2009年第 1期
[3]闫脑吾:藏族护身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李嬋:上古三代秦汉玉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