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话“颜值”
2016-09-22苗苗
“颜值”,是《咬文嚼字》杂志所发布的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最为盛行的一个时髦词,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吧。
颜值是什么
“颜值”,就是形容人的容颜英俊或者靓丽,在网络上衍生出新的词——“颜值爆表”。那么,“颜值”有多少现成的同义词呢?翻开《诗经》,比比皆是。如《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如《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又如《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巾帼中的美样板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对外貌自然也是相当欣赏的。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有个关于佳人的描述,无疑属于完美取向的“颜值”标准:“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简言之,就是恰到好处,身材适中,肤色适中。不过,金朝的王若虚对这种华丽句子抬了一杠:“乃若长短,则相形者也。增一分既已‘太长,则先固长矣,而‘减一分乃复‘太短,却是原短。岂不相窒乎?”当然,钱钟书先生认为“王若虚辈泥字义而未察词令”,钻牛角尖了,没理解人家的长短为恰好。宋玉的标准属于理论层面,生活中也的确不乏“颜值爆表”的样板,最著名的就是“西貂王杨”这四大美女了,她们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次著名的,还有罗敷、秦娥、绿珠一类。就说罗敷吧,她到城南采桑,想来并没有化妆,不过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绿绮为下裾,紫绮为上襦”。即便是这种寻常装扮也了不得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巾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须眉里的颜值爆表典范
须眉的“颜值”如何,前人同样津津乐道。孟子曰:“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姣,即容貌美丽,体态健美。而这个公孙子都,就是爷们。《诗经·郑风》有云:“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再翻开《世说新语》,可知魏晋时有不少“颜值”颇高的爷们。潘安仁不用说了,其与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卫玠更厉害,在街上走一圈,“观者如堵墙”。其他还有王夷甫“容貌整丽”、裴楷“俊容姿”等等。相反,曹操会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他因为“颜值”不高且有自知之明,甘愿“捉刀立床头”。
颜值有价
美貌的确是一种财富,也就是说,“颜值”真的有价。
得克萨斯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研究了几十年颜值,他的结论是:漂亮的外貌不仅能增加吸引异性的魅力,还能让你轻松赚钱,拥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他还用上了预估数据:在人的一生这个时间长度上,普通工作者如果相貌高于平均水平,他们的收入比别人高3或4个百分点,在23万美元左右;漂亮的和一般的收入差距在14万美元,长得丑的和一般的收入差距在9万美元。这是真的吗?马云怎么想?还是别太当真了。
但是,不管相貌与财富关系的研究是否足够严肃,以上谈及的种种现象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在消费时代,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商业化的,美是一种稀缺商品,它也是可交易的。
颜值不代表一切
如今谈论人物,不论男女,只要一登场一露面,“颜值”往往就如影随形,“男神”“女神”蜂拥而至。
其实,外表能说明什么呢?贯休和尚的“君不见西施绿珠颜色可倾国,乐极悲来留不得”句,自然是“红颜祸水”论的翻版,而《抱朴子外篇·行品》在说到“人技未易知”时强调绝对不能以“颜值”取人:“士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威仪如龙虎,盘旋成规矩。然心蔽神否,才无所堪,心中所有,尽附皮肤。口不能吐片奇,笔不能属半句;入不能宰民,出不能用兵;治事则事废,衔命则命辱。”需要简洁版的,再看一下《世说新语》:王敬豫“有美形”,有一次去向他当丞相的老爸请安,老爸抚其肩曰:“阿奴恨才不称!”这是委婉地告诉儿子,可惜你肚子里没什么货,空有一副皮囊啊!
(苗苗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