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芦苇的文艺及博物玄机

2016-09-22半夏

书城 2016年8期
关键词:河豚芦花芦苇

半夏

被哲学家标榜为能够思考的芦苇,开花时的确拥有一颗貌似智慧的披散大头,纤长的茎秆,骨节上短下长,风雨袭来,不免承受不住那颗大头,一副失重的样子,因而随风摇动,在所难免,诗人所谓“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白花可为絮,长干须人扶”是也。这样的情景,酸楚的文艺腔描摹为风姿绰约的摇曳,冷面的直截则批为缺乏根柢,于是便有了那副著名的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依水而生的芦苇,进入文艺的历史实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著名的情诗《蒹葭》,反复咏叹的正是本草。至于蒹葭之于芦苇的意义,按照经学家的解释,“苇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芦者,色卢黑也。葭者,嘉美也”。这便是初民作品的症结,固然是好诗,遣词用句却太有历史感,倘若没有前贤的诠释,简直无从入手,这样的诗作,读起来自然艰深,玩味的情致也会多有阻隔。

如此症结,到了随性的宋人手里,顿时豁然而解,譬如才子苏东坡便有宛如白描的生动呈示:“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方春节抱甲,渐老根生须。不爱当夏绿,爱此及秋枯。黄叶倒风雨,白花摇江湖。江湖不可到,移植苦勤劬。安得双野鸭,飞来成画图。”

身形高大的芦苇,茎秆直立,中空有节,内有薄膜,表面光滑,叶鞘抱茎,成片生长于池沼河畔湖边,芦苇荡是它最常示人的标识,当年奔命的伍子胥,疑心为他回家取饭的渔父,便潜身其中,及至听到送饭来的渔父再三呼唤“芦中人”,方才将信将疑地现身。后起的样板戏中,“芦花放稻谷香”,也是一时传唱的名句,此句出自汪曾祺先生,不愧其文人本色。

至于那层薄膜,古人称之为葭莩,可以做笛膜。据说笛和箫在唐代横吹竖吹并不太严格,二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于笛膜能使音色清亮。说起来,那层膜虽然薄,却终究是隔,于是葭莩作为文辞,惯常用来譬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其实,芦苇与音乐的关系并不止于那层薄膜,譬如截芦为之的芦管,是与觱篥相类的管乐器。竹子做管、芦苇做嘴的觱篥,则是西域传入汉朝的响器。

音乐之外,葭莩又关涉律历。在农业文明绵延漫长并且发育充分的本土,包括物候节气在内的天文历算,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朝政大事,所以《宋史·天文志》云:自古帝王治天下,律历为先。葭莩烧灰,填在按四时方位埋下的律管中,上面覆上轻薄的丝织品,当地气来临时,便会吹灰掀动,灰飞而管通,名为吹灰,又叫吹葭。这便是候气之法。尽管相关的律历文献记载候气之法不乏详该,但作为一项专门技艺,后世却未必得其真传。《北齐书·方伎传》便提到,律管吹灰,术甚微妙,绝来既久。一位通晓此术的巧思之人琢磨明白后,强调须河内葭莩烧灰方可,后用其法,果然应节便飞,而别处葭莩烧的灰,却没有动静。这样的绝学,却不为当局器重,其法竟不得行,之后便失传了。如果律历真如《宋史》所云,为治天下之先机,类似事件的发生,大约也是许多帝王的天下总是不得长久的个因之一吧。

还有更神奇的。当年补天的女娲,也曾积芦灰也即芦苇烧成的灰填堵淫水也即泛滥的洪水。据说女娲选择芦灰止水是因其生于水,属于就地取材,推量起来,那时的芦苇该是铺天盖地吧,否则她老人家如何会动此念头。但质地轻飘的芦灰如何止堵洪水而达到淫水涸的愿景,其技术细节依然令人无从想见,只好归结于神话传说。不过,种植芦苇以保土固堤,乃至改良盐碱土壤及净化污水,则是女娲的后人十分功利的实用诉求。

邵雍有诗咏芦云:“扶疏全类竹,苍翠特宜秋。”大约因为芦苇的相貌仿佛似竹,所以喜欢情调的人,也像种竹一样将其移栽身边,聊解江湖不可到的寂寥,上引东坡老的诗便是记叙园中的景色,唐人也有“高士想江湖,闲庭遍植芦”的句子。不过,繁殖能力强悍的芦苇看似好生养,却也颇有些脾性,未必甘心受人摆布。譬如它的根状茎,萌芽时需水较少,生长盛期则需要大量水分,抽穗后又当排水,否则影响芦秆的坚实。这样的需索,人力去做,自然不免劳烦,也即东坡老所谓“移植苦勤劬”的道理所在了。其弟苏辙于此正有逼真描述:“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芦根爱溪水,余润长鲜绿。强移性不遂,灌水恼童仆。晡日下西山,汲者汗盈掬。”

淡红肉嫩的芦芽也即芦笋,则是著名的时鲜。东坡老亦曾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诗原本是题画之作,而描摹江南仲春景色颇具意境,后人传颂,大多将其目为实景的写照。王渔洋曾指出,此诗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实在是无一字泛设也。

蒌蒿,一种嫩茎可以食用的草。《尔雅·释草》云:“购,蔏蒌。”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江东用羹鱼。”

河豚在生物学的描述中,主食贝类虾蟹小鱼,是出于海又进入江河的知名鱼种,传说它的味道极其鲜美,宋人说它,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足见人们对它的嗜食,而岛国的日本朝鲜,也有此一癖好。

不过,任何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都不甘心被异类当作食物,河豚也不例外。它的杀招埋伏在内脏,其中含有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称河豚毒素,尤以卵巢和肝脏所含毒素最为强悍,人畜误食后,轻则中毒,重则死亡,因而需要去掉其内脏和血,方可食用。这种极富技术性的精细处置,非行家不敢轻作料理,也唯其如此,吃河豚便具有了关系生命的风险,于是才有“拼死食河豚”的口号。

最妙的是,清人郝懿行在其训诂考据名著《尔雅义疏》中,相当友情地提示:“盖蒌蒿可烹鱼,芦芽解河豚毒。见《本草》。”翻检李时珍的著作《本草纲目》,“芦笋”条主治栏中,膈间客热、止渴、利小便之外,果然赫然写明解河豚及诸鱼蟹毒,解诸肉毒。这无疑为贪恋口腹之欲的吃货,布下一道既可口又生态的救命定心药丸,正如前人所云,“老饕见之,馋涎欲滴”。由此不能不令人对古早时期的小学家,致以十分的敬意。

于此,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所著《明道杂志》中的记载,也可提供佐证:“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指河豚)。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用菘以渗其膏耳。而未尝见死者。”菘菜就是大白菜,确是渗膏吸脂的佳物。

这时回头再看东坡老的诗,风韵生动的描摹之外,其中的玄机,可谓深刻,蒌蒿与芦,不但是河豚的催肥食料—起码文献描述如此,同时蒌蒿又是食河豚的烹饪作料,口感爽脆的芦芽更是解河豚毒的犀利秘药,一首题画写景的短诗,不足三十字,个中的意蕴,却真的是回环往复,勾连牵扯,机关绵密,埋伏下如许多的格致道理,其中奥妙,又岂止前贤所谓“无一字泛设”所能涵盖。从此再读东坡老,除了风骨韵致,起码还须更提起博物的注意,否则便无从体味其深切丰厚的用心了。

至于成熟后的苇秆,质地细腻,纤维丰富,是上等的编织材料,当年父亲早死的玄德公和母亲贩履织席为生,想来是要用到它的。而蒹葭为席,又是文人雅士隐居时,渔钓自娱弹琴咏诗时安坐杞柳之阴的必备要素。据说产自蓬莱山的红色蒹葭,编织的席子,温柔如罽毳,也即温暖柔和一如毛制的毡毯,这却是极品了。

诚然,如此优质的材料,芦席只不过是苇秆编织枚举的其一罢了,其他如造茅屋、充柴薪,实在不一而足。李时珍便说,古方煎药多用陈芦火,就是取其火不盛也。而“芦火”“竹火”条下,更直言其宜煎一切滋补药。

对芦秆的功利使用,在一贯奉行敲骨吸髓烈度的本土,甚至波及到人类之外的禽兽。《淮南子》云:“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所谓矰弋,也作缯缴,便是用系有生丝的箭射鸟。按照高诱的解释,雁衔芦的用意,所以令缴不得截其翼也,也即规避被这种丝线缠住翅膀。这种射雁的器具和方法,听上去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后来就不大采用了,不过雁衔芦的说法却并未因此而消歇,而且越发有所增益。譬如晋朝崔豹的《古今注》便说,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长芦可数寸,以防缯缴。如此体贴雁情的拆解,更加促使它俨然以著名掌故的身份流传不衰,频频被后人拿来咏叹。后来的傅会,更加富有眉眼,譬如《代州志》云:“雁门山岭高峻,鸟飞不越,唯有一缺,雁来往向此中过,号雁门。山中多鹰,雁至此皆相待,两两随行,衔芦一枝,鹰惧芦,不敢捉。”这样颇具故事性的桥段,的确如人所云,直可作小说读也。有专家指出,雁自江南返回河北,营巢育雏时节,衔芦拾草是可能有的现象,但以此避缯缴助风力则绝不会有。天下万物的奇妙,虽然不能以小说心态敷演,却也不方便轻作断言,在无例证其有亦无例证其无的情景下,在作出否定判断时,起码当以推量的语态更为妥帖吧。

芦花本是芦苇借助风媒传播种子的生理设置,而其花絮漫天飞舞,宛如细雪的景致,文艺自是不肯放过,骚客诗人多有咏叹:“齐纨张野白,楚练照川明。不夜月长皎,逾时雪未晴”,“如练如霜干复轻,西风处处拂江城”,“最是平生会心事,芦花千顷月明中”,“芦花作主我作客,芦花点头我拍膝”,“轻风乱播漫天雪,斜月微添隔岸霜”……

芦花把来絮衣填枕,则是一种不费的生态利用,不过就芦花的质地而言,填枕也就罢了,絮衣则不免菲薄,御寒自然远不及棉,更遑论裘皮。著名的孝子故事,闵子骞的后娘,给两个亲生儿子的冬衣絮的是棉花,给他絮的则是芦花。父亲知道后要休掉后娘,闵子骞劝道:“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结局自然是后娘幡然悔悟,视其如己出。闵子骞便是闵损,孔子的弟子,与颜渊、冉伯牛等以德行著称,孔子甚至专门以“孝哉闵子骞”夸赞他,看来他的孝子本色是不会错的,不过后世为了方便他的孝道口耳流传,就难免有所演绎了,这也是孝子故事的通病,有些甚至不乏残酷,于是鲁迅先生有“不敢做孝子”之叹。

不过,也有与晚娘刻薄大异其趣的芦花物语。一位叫贯云石的,路过梁山泊,见渔父织芦花絮为被,十分喜爱,便要用绸缎交换,渔父见此,不免惊异,便开玩笑说,君欲吾被,当更赋诗。贯某当即援笔立就,随后拿上芦花被,扬长而去,芦花被诗流传,于是他得了个“芦花道人”的称号。

这位贯某人,出身于高昌回鹘贵胄,曾袭父官任职达鲁花赤,又做过翰林学士,算得上是文武兼备。后来他称疾辞官,与名利场决绝,浪迹江湖,卖药于钱塘市中。他善诗文,工书画,通音律,被后人誉为擅一代之长的元曲作家,其作豪放清俊,有“绝唱”的口碑。他自号酸斋,友人徐再思自号甜斋,后人将其二人作品并收,名为《酸甜乐府》,也算文人一噱。

梁山泊的名头如你所知,贯某居然以绸缎易芦花被,且因此暴得大名招摇而去,足见其时水泊山寨的凋零,阮氏兄弟物故,原本打渔杀家的渔父,只好织芦花絮为被惆怅谋生了。

至于以绸缎易芦花被,大约只有如此曾经荣华却偏偏摒弃富贵,追求恬静淡泊生活的浊世佳公子,才会做出那样超脱世俗的奇事,他曾自书:“清风荷叶杯,明月芦花被,乾坤静中心似水。”这样的风度和心境,自非出身贫苦的闵子骞力所能及,于是芦花被成为文人雅事,与芦花衣的孝子悲催,倒也不妨相映成趣。

猜你喜欢

河豚芦花芦苇
有趣的小河豚
石磨豆腐
芦花谣
借一支芦花赞美祖国
毒界霸主——河豚
起风了
河豚生气了
吟雪
芦苇
芦花和大雄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