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与思考
2016-09-22李利红
李利红
摘 要: 本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新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指出应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畅通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理性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 新建高职 毕业生 就业意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民生问题,关系大学生职业成长,关系高校自身发展,更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难问题凸显。
毕业生就业意向指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就业标准和就业评价等的统称。通常指毕业生离校前主观上期望的毕业去向、行业选择、区域选择和薪酬期待等[1]。就业意向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新建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升格而来的,高校就业工作经验相对缺乏。而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有助于进一步掌握相关信息,加强就业工作研究和指导,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一、调查概述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是由重庆艺术学校升格而来的,同时具有中职、高职两个办学层次。2013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开设有艺术类和非艺术类十几个专业,属于典型的新建高职院校。
本次研究以164名2016届毕业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64份,收回142份,问卷回收率为86.59%。其中舞蹈系发放10份,收回8份,回收率80%;音乐系发放45份,收回25份,回收率55.56%;戏剧系发放23份,收回23份,回收率100%;文管系发放86份,收回86份,回收率100%。
调查对象中艺术类学生占39.44%,非艺术类(文管系)学生占60.56%。家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占13.38%,在中小城市、县镇、农村的占81.69%。样本分布均匀,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新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一)绝大部分学生毕业意向是工作。
毕业后选择直接找工作的学生占80.99%;其次是升学,占16.20%;参军、出国、考公务员、创业等比例较小。
(二)毕业生的就业观有待引导。
正确科学的就业观对大学生就业乃至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学生的就业观有一定的偏差,需要进一步引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毕业生在就业单位选择上比较传统:大部分学生的理想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占61.97%;其次是国有企业,占19.72%;民营、外资、其他单位比例较少。
部分学生对薪酬期望值过高:19.01%的学生期望薪酬5000至8000元,3.52%的学生期望月薪8000以上。一半学生的期望薪酬是3001~5000元。
找工作过于看重薪资待遇: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和工作时看重的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符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单位性质或规模;工作单位所在地理位置、专业对口、稳定有保障;回生源地;其他。毕业生把薪资待遇放在找工作的首要位置,显然是不够理性的。
(三)毕业生对求职信息渠道的认知存在偏差。
认为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是:校内专场招聘会占56.34%、老师推荐占54.93%、到校外供需见面会、人才市场应聘占47.89%,父母亲友介绍30.99%、其他17.61%。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求职过程中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求职主动权。从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过分依赖学校专场招聘会、老师推荐等获取求职信息的途径,而网络新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获取求职信息的渠道应该是多方面的,更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介搜索、关注、查询。
(四)新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求。
调查显示,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了解不够。一半以上学生对“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应征入伍”等政策不完全了解。学生在现阶段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前五位依次是对就业流程、相关制度不太了解;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不充分。择业过程中,毕业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依次是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心理咨询;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政策、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三、提升新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措施
针对调查学生的上述就业意向,新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
就业工作是一项专门化的技术性工作,需要一支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就业工作队伍不仅包括高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同时整个学工队伍都属于就业指导和服务者。新建高职院校就业部门要设置专人专岗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考虑,赢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赖。就业工作要不断更新方式,紧扣社会发展脉搏,使就业指导工作融入社会。一线辅导员更要树立责任意识,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动承担起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
(二)畅通就业信息渠道。
信息对称是就业成功率高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苦苦寻求适合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苦于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新建高职院校应尽早尽快创建毕业生供需信息网,及时发布并更新招聘信息,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和交流。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的发展、专业设置及应用方向,提供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等;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和岗位需求状况,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另外,高校还要积极与就业单位接洽,多组织与毕业生专业相关的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利。
(三)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包括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心理咨询、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就业政策、形势分析、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等。
通过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定位自我,设置合理求职目标和薪酬,拓宽就业渠道和途径。通过主题班会、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合理确定求职目标和薪酬。在薪酬、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能盲目追求;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份工作。既要抓住机遇,敢想敢干。又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切忌眼高手低和一切向钱看。
通过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态度,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困惑,如对求职渠道和求职方法不熟悉、对就业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职业取向不明确、对职业发展的前景不明了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过分悲观,在求职屡次失败的情况下,甚至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念头。所以,高校很有必要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相关就业知识、就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看清楚当下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求职的失败,做人生的强者。引导毕业生把求职当做人生的必修课,过程很艰辛,经历很痛苦,但是走过了,迎接他们的将是广阔的人生。
通过就业指导,加强学生对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服务政策的了解,包括“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计划、大学毕业生服义务兵役等。学校相关部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熟悉了解相关政策,做好政策宣传、解读,为学生就业多指一条出路和方向,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渠道和途径,为国家各地区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引导毕业生理性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要积极响应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让大学生“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李克强)。有条件的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支持,帮助大学生享受创业政策扶持。当然,创新创业必然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经验缺乏,故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要积极支持,但同时理性引导。学校、老师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帮助其分析创业的可行性,评估风险,找准市场方向。
参考文献:
[1]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