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6-09-22顾灵玲
顾灵玲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引入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提出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力;提出广度性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出梯度性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求知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31-01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要让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起来,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将互动教学法运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上,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开展互动教学。
一、提出情景性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而言,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出发,提出情景性问题,活化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情景性问题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分析问题,便于学生全面看待某个历史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为例,当教师介绍完百家的观点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们走在学校的走廊时,发现有一个水龙头在不停地流水,如果你是百家中的某一家,你会怎么做呢?此时,学生会众说纷纭。将知识运用到情景中,便于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提出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作为出发点,提出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开展互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成为历史课堂上的主人。以“戊戌变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这样的探究性问题,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由于导入环节中,学生没有阅读教材,这个时候,学生会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势必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专门提出了以下的探究性问题,问题一: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是指什么呢?问题二:戊戌变法的内容有哪些、戊戌变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问题三: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分析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随后,学生开始分析、探究,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思维,让大脑处于高速运转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三、提出广度性问题,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要一直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纽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专门提出广度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讨新知识。当然,广度性问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站在大背景下分析历史问题,挖掘历史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内涵。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1914年6月2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么请同学们分析比较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既需要学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还需要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知识,在分析比较这两次世界大战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前苏联卷入战争前的态度、与德作战的目的、两次战争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比较两者的不同,使学生学会运用对照比较的学习方法。借助这一广度性问题,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他们能用对比法来分析历史事件,看待历史问题。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课堂问题局限在书本上,而是要充分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提出广度性问题,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四、提出梯度性问题,强化学生参与度
梯度指的是在设计历史问题时,教师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逐层深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历史课堂中。高中历史教师既要保证问题不能太简单,又要保证问题不能太难,避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以“美苏争霸”这一教学内容为例,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便于学生了解美国与前苏联两国关系的变化。当教师将梯度性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找出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客观地分析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将互动教学法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互动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董玉梅.谈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2).
[2]胡阳新.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