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
2016-09-22刘素清
刘素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的兴起,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创新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我国创新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无可置疑的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但差距在逐渐缩小。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创新能力排名由2001年的世界第61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9位。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2007年起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也显示,2011年中国的排名是第29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主要国家中,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已经从2000年的第38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0位。上述研究虽结果有所差异,但基本结论一致,即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的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迅速增强,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二、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传统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教学方式上来看主要问题是: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教师启发式教学缺乏,学生参与式教学更是远远不够,学生基本都是在被动听课,求异性思维被大大地压抑,课堂气氛大多比较沉闷;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教师教给学生的基本都是定论性的问题,难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教材的局限与教学方式的封闭使学生获取知识太少,知识面难以拓宽;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以分数为主,形成了较普遍的重分数、轻能力倾向;书本知识过多,实践训练过少。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多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从学习方式上来看主要问题为: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很多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依赖性过强,独立学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汲取和认同书本上的知识、老师所讲等等,而缺乏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
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国家、高校、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和尝试着打破传统,从教学观念、教学制度、教学方式上改变,从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新创意应用及创新能力测评等方面探索,努力挖掘出一条适合培养中国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之路。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个关键环节
(1)敢于打破传统,树立创新与灵活教学观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影响着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第一步必须要从教学观念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教书向全面育人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状态,正视学生的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完善和落实创新型的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建立创新型教学制度必须坚持三大原则。一为坚持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相统一的原则;二为坚持教学方式与教学人群相适应的原则;三为教学人群创新能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匹配原则。
(3)贯彻和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注重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思维能力。面对同一个现象、同一个问题、同一个人,如果思考角度不同,所处位置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很大差别。视角的特别,有时也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绝大多数创造性思想都缘于思维角度的改变。对任何事情,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群体等方面去看一看,想一想,往往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之谜的兴趣成就了爱因斯坦。可见,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障,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支持,以及老师、家长和同学们自身的努力。需要培养非常规思维,形象思维,预测未来、逻辑推演、跳出定式、善于发现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和创造,敢于转化和挑战等等。
实践证明,推动社会发展的源泉和生命在于“创新”。知识激增,需要新一代学会学习;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创造;振兴中华,需要新一代开拓前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具有更重大的意义。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