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江侠女

2016-09-22梁弓

雨花 2016年9期
关键词:柳亚子吴江国民党

梁弓

1927年4月,繁华似锦的大上海,想必已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在国人的心中,却笼罩着厚厚一层阴霾,因为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在距离上海不远的南京,同样到处布满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爪牙。

这年4月初,正在吴江黎里老家养病的张应春,接到侯绍裘3封急电,要她速来南京赴职。4月9日,张应春不顾家人的劝阻来到南京。其时反动派特务根据蒋介石密令,捣毁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南京市党部,砸工会,打农会,南京全市陷入腥风血雨之中。10日上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和中共南京地委举行有四五万名群众参加的集会,抗议砸毁左派省党部的恶劣行径,强烈要求严惩暴徒。会后群众到总司令部请愿,又遭敌人血腥镇压,当场打死群众数十人,受伤者数以百计。晚上11时,侯绍裘与中共南京地委在大纱帽巷10号召开各团体共产党员会议,研究应变对策。由于会址泄露,次日凌晨2时,国民党侦缉队50多名武装特务突然包围了会议地点,参会人员,除个别越墙脱险外,十多位同志遭到了逮捕。这其中包括侯绍裘和张应春。

在狱中,张应春遭受敌人的严刑逼供,被吊打一天一夜,多次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泼醒,但她坚贞不屈,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

求学任教路

1901年11月11日,随着“哇哇”的啼哭声,江苏吴江县黎里葫芦兜村的张家,终于迎来了长女。这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农谚有云:十月芙蓉应小春。女婴的父亲张鼎斋为之取名为蓉城,字应春。张应春长大后,因仰慕鉴湖女侠秋瑾,将其视作人生楷模,遂自号“秋石”。

封建社会有句古训:女子无才便是德。假设生在一般家庭,假设父母思想守旧,张应春或许不会读书,或许像其他女子那样学学女红等着嫁人了。

然而历史不可能假设,张应春注定不可能成为那种“无才便是德”的女子。

因为她生在吴江黎里。

因为她父亲是张鼎斋。

黎里,别名梨川,又称梨花里,乃江南水乡一古镇。在黎里镇区,一条贯穿东西的长河,将三里长街分成南北两岸,南岸坐落着黎里女子小学,北岸则住着当地名望甚高的柳亚子一家。

张应春之父张鼎斋与柳亚子早有交往。张鼎斋是清末秀才,喜好吟咏,与其四位堂兄弟并称“葫芦兜五子”,并自办私塾。这所私塾是村上最早的学校,幼年的张应春便成了私塾里一名罕见的女学生。1912年,张鼎斋与堂兄弟一起创办葫芦兜初级小学,张应春近水楼台又入读该校。1916年,张鼎斋应聘前往黎里女子小学高小部任教,张应春亦随父去黎里就读。因张鼎斋曾在柳亚子家中做过塾师,在黎里女子小学,张应春又与柳亚子四妹柳均权同窗,自然而然结识了柳亚子。柳亚子虽年长张应春一轮多,两人却一见如故,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友谊,张应春牺牲之后,柳亚子曾多次撰文怀念故友。

帝国主义者诬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有识之士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因此必须振兴体育。张应春深有同感。1920年夏,张应春从黎里女校高小毕业,毅然考入上海女子体育学校,两年后毕业,辞别家人,远赴厦门厦岭学校担任体育教师。然而,正当她庆幸自己能够自立并服务于社会之际,却因患足疾“丹毒”,不得不返乡诊治。

1923年秋,经柳亚子介绍,张应春认识了松江景贤女子中学校务主任侯绍裘,成为该校一名教师。这所中学是中共党员侯绍裘等人筹资创办的。他们曾邀请柳亚子、沈雁冰、邵力子、恽代英、萧楚女、杨贤江、于右任、杨杏佛、陈望道等各界知名人士到学校演讲,这对张应春的人生道路影响颇深。在此期间,张应春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张应春离开景贤女中,去黎里女子小学工作,边教书,边开展革命活动。

女权活动家

张应春与柳亚子相识于1916年前后,此时的柳亚子,已与同里的陈去病等人创建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在反清斗争中以文学鼓吹革命,成为江南诗坛的盟主。当时的黎里,在柳亚子等人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股“新派力量”,民主气息甚浓,并影响到张应春,逐渐产生妇女解放意识。

张应春的女权意识,与家庭出身也不无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重男轻女,张应春的母亲金定生,端庄秀丽,是一位慈祥的农村女性。大女儿应春的呱呱坠地,给这位张家媳妇带来了莫大的喜悦。然而不幸也接踵而至。按照男尊女卑的封建习俗,一个家庭,特别是大户人家,必须生养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光耀门楣,否则就是断绝了香火。金氏头胎生的女儿,希望寄托在后面,岂料第二胎、第三胎、第四胎,依然都是女儿,于是族人冷眼,村民嘀咕,压得她抬不起头来。金氏变得十分自卑,日子一久,目光呆滞,神情恍惚,精神濒临于崩溃的边缘。母亲的遭遇深深刺激着少年张应春,懵懂中她开始仇恨这个吃人的封建礼教。张应春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封建意识。我辈要勤奋学习,要争女权,以天下为己任。”

为了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女性权利,张应春毅然剪去发髻。一踏上故土,便遭到人们的背后议论与当面嘲讽,但她毫不在意。父亲知道后,也是坚决反对严词责备。张应春曾给不能理解她的父亲写信道:“大人终不谅儿者,儿且远走北国,终身不复归家矣!”

在妇女运动的实践斗争中,张应春深感自己的母亲以及中国妇女受封建礼教毒害之深,认为妇女要解放,必须受教育,主张创办一所妇女学校,把“人生必要学识灌输到女同胞的脑子里去”。1925年5月,在她的大力倡导下,黎里镇创办了一所妇女学校,张应春被公推为主任老师,负责教务。

1925年8月,张应春当选为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妇女部部长,到职后立即深入基层调研,动员群众,组织队伍,统一安排了全省的妇运工作。当国民党右派悍然解散上海妇女运动委员会时,张应春十分愤慨,与杨之华日夜奔走,重新筹建,使江苏省妇女运动蓬勃开展。鉴于张应春在革命斗争中的表现,1926年1月,张应春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汇报江苏妇女运动情况,并提出妇女运动的两项议案,得到代表们的好评。

为了扩大革命宣传,提高广大妇女的觉悟,1926年3月8日,张应春同柳亚子、侯绍裘等集资创办了月刊《吴江妇女》,在上海发行,由张应春任主编。张应春连续撰写了《国际妇女纪念日与吴江妇女》《悼北京为爱国惨死的女烈士》等多篇文章。在后一篇文章中,张应春深刻揭露段祺瑞政府镇压爱国运动的罪恶行径,热情赞扬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表示要以刘和珍等女烈士为榜样,为革命流血牺牲。《吴江妇女》在艰难的条件下,只能秘密发行,张应春冒着生命危险承担组稿、撰稿、编辑、出版、发行、筹划经费等工作。《吴江妇女》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不屈革命史

1923年,张应春加入松江景贤女子中学,1924年,由校务主任侯绍裘介绍,参加了改组后的国民党,被视作走上革命道路的开始。其实在此之前,张应春早已产生了革命意识。

张应春母亲金氏因一连生下四个女孩,备受家庭歧视,以致精神失常,激发了少年张应春对封建思想的仇恨;1919年夏,在父亲的鼓励下,张应春到上海女子体育学校学习,读书期间,便关心时局,经常在日记中表达对反动当局的痛恨,对国家兴旺、人民自由的渴望;1922年,张应春在厦门任教,柳均权前往探望,言谈之中,张应春对国事日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感痛心,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后来张应春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1925年春,张应春回到吴江县,在家乡边教书,边开展革命活动。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全国各地举行追悼大会。在黎里各界举行的追悼大会上,张应春与柳亚子、侯绍裘登台演讲,号召大家必须时刻不忘忠实执行总理的“三大政策”,把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一席演说赢得了听众的赞佩。会后游行时,张应春手捧孙中山遗像,大步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

1925年8月,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上海成立,张应春被选为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部长。两个月后,由侯绍裘、姜长林两位同志介绍,经中共江浙区委批准,张应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新的征途。在给柳亚子的信中,张应春写道:“我以为,入了党,当然以党为前提了,一切都可以牺牲的……革命是我的唯一依靠。”

张应春自从参加革命后,一路上都有柳亚子的勉励和帮助。1926年9月的一天,柳亚子回家乡黎里。离家那天风雨交加,张应春冒着风雨送柳亚子于沪杭路车站。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永别。

25岁的张应春,已到了嫁人的年龄,在那个时代她这个年纪还未婚,足以让人说三道四了。父母很为她着急,一再催促,但她无暇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繁重的工作,使张应春的健康每况愈下,积劳成疾。1926年底,张应春只得暂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回家休养。1927年4月,因为侯绍裘的召唤,张应春来到南京,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因为她英勇顽强,不屈不挠,恼羞成怒的反动派残忍地将她装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刺死,然后乘着黑夜抛入通济门外九龙桥下的秦淮河中。

牺牲时,张应春还不满26周岁!

怀念永不止

张应春牺牲时,柳亚子正逃亡日本,但他的心仍留在国内,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形势,牵挂着张应春的安危。得知张应春不幸牺牲后,柳亚子挥泪吟就一绝:血花红染好胭脂,英绝眉痕入梦时。挥手人天成永诀,可怜南八是男儿。

1928年,柳亚子结束日本的流亡生活,以中央监察委员的身份来到南京出席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期间,他不惧白色恐怖,四处探寻张应春的遗骸,终无结果。

1931年1月,柳亚子在致姜长林的信中写道:“应姐照片已翻印,奉上一纸,乞收。原照最好能割爱送弟,否则暂留弟处,他日有便奉还,好否?”从信中不难看出柳亚子对张应春异乎寻常的革命感情。

因为寻不到张应春遗骸,柳亚子与其挚友沈昌眉及张氏亲属,在黎里营为张应春建衣冠墓,并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碑文:“呜呼,秋石女士纪念之碑!”1931年,墓筑成。入葬时,以梳妆盒代首,还有帽子、衣裤、鞋袜等遗物一起入葬。墓茔位于黎星村北莲荡滩,坐南朝北,以示向着张应春牺牲之地——南京。解放前,张应春烈士墓虽历经沧桑,但由于家乡人民的悉心保护,完好无损。

柳亚子与张应春从相识到相知,肝胆相照,结下深厚的友情。1950年,在张应春离开23年之后,年过花甲的柳亚子从“思旧庐”的书橱里拿出一张珍贵的照片底片,让人去王府井的照相馆洗印。这是张应春的照片,他要将洗出的照片赠送给邓颖超。柳亚子说,张应春与邓颖超都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跨党党员,也都是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曾去广州开会,共商妇女运动的大计,她们俩有着深厚的同志情谊。如今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陈列的张应春、侯绍裘的一些文物、资料,都是柳亚子捐赠的。

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张应春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柳亚子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同样牢记心中。

1950年4月,《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特辟专栏,发表陆定一等人的文章,纪念张应春、侯绍裘等烈士殉难二十三周年。

1955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张应春烈士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1955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认张应春为烈士。

此后,张应春烈士墓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屡有修葺。1980年,张应春烈士墓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烈士墓西侧新建张应春纪念室;1992年纪念室改为纪念馆,由陆定一题写“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匾额;1995年4月,张应春烈士墓被批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张应春烈士陵园经过全面改扩建,更名为吴江烈士陵园。陵园的中轴线是吴江烈士纪念碑、英烈墙、张应春烈士墓,中轴线南侧是吴江烈士纪念馆和张应春烈士纪念馆,北侧建造了石桥、游廊和凉亭景观。当人们走进吴江烈士陵园,或是漫步在秦淮河边,是否偶尔也会想起,曾经有个叫张应春的、尚未成亲且不被家人理解的年轻女子,因为党的事业,年仅26岁就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

岁月如梭,走在2016年的秦淮河边,遥想1927年那个月黑风高夜,不禁感慨,吴江侠女张应春离开我们,居然已八十九个春秋了。

猜你喜欢

柳亚子吴江国民党
快过关了
题《张苍水集》
赞家乡
国民党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国民党只有革新才能赢回民意
柳亚子和周恩来之间的“龃龉”
柳亚子向毛泽东要过颐和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