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转折之战
2016-09-22
窦超
1993年上映的美国影片《葛底斯堡战役》,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为背景的战争影片。这部长达4个多小时的影片堪称是一部史诗级的战争片。这部影片更关注战役本身的过程和战场上的细节,对于战役背景和影响却涉及很少。这部影片忠实地反映了整个战役过程,而且制作精良,场面宏大,对于观众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特点、武器装备和军事学术发展都很有价值——
张伯伦的弟弟汤姆使用柯尔特M1851海军型转轮手枪
影片内容概要
《葛底斯堡战役》影片一开始,就是南军主动向北军发动进攻,其战役企图是击败当面的北军主力,继而向美国首都华盛顿进军,迫使联邦签订城下之盟,承认南方邦联独立的事实。这次进军直接引发了决定南北战争进程和命运的葛底斯堡战役。
北军行军队列,士兵手中的步枪型号不同
北军骑兵使用夏普斯M1859卡宾枪
北军士兵手持恩菲尔德M1853火帽击发式步枪射击,注意枪上的火帽
1863年6月30日,南军派出的便衣侦察兵侦察到北军主力步骑兵共8万人,正在向南军推进,逐渐靠近交通要冲——葛底斯堡镇。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得到北军主力靠近的消息后,并没有将这一情况看成是非常严重的敌情。与此同时,以往与南军交战败多胜少的北军部队,也存在着不少的麻烦。北军第20缅因团(即由缅因州人编成的步兵团)团长张伯伦上校此时正因为部下损失惨重而烦恼,其原本1000人的团现在只剩下不到300人。另外一个由缅因州合同制志愿兵组成的步兵团因大多数士兵的合同到期而解散,其余120名合同仍剩1年期限的志愿兵也拒绝继续服役。他们认为,既然部队都解散了,那合同也就失效了。这些人随即被视为逃兵而受到军法审判,并且被押到张伯伦处。正为手下缺人而心急如焚的张伯伦,自然不会将他们以逃兵的名义枪毙,经过一番说服工作,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决定加入张伯伦团继续作战。获得了100多人补充的张伯伦团,开始向葛底斯堡镇开进。
南军士兵同样使用恩菲尔德M1853步枪射击
南军使用的12磅拿破仑炮
在近距离内射击的3英寸线膛炮
北军正在开火的10磅火炮
第二天,正在接近葛底斯堡镇的南军却处在一片乐观情绪之中。而南军著名将领朗斯特里特认为敌情严重,葛底斯堡镇绝不像李将军预想的那样只有少数民兵驻守。但李将军却没有引起重视,仍然让先头部队的希尔将军以少数兵力向小镇发动进攻。实际上,北军主力的先头骑兵部队此时已经赶到葛底斯堡镇,并且决心阻止南军穿过小镇占领后面的高地。
使用惠沃特斯步枪的南军狙击手
由于轻敌,南军第一次进攻只展开一个旅的兵力,结果在北军骑兵的猛烈火力下被击退。南军此时才发现北军主力正在陆续到达,这才集中兵力开始发动猛攻。坚守阵地的北军骑兵在得到步兵增援后,有效阻遏了南军的攻势。但随着南军进攻兵力不断增加,北军逐渐支撑不住。就在这个时候,北军的一名军长雷诺尔德少将在骑马督促部队进入阵地时被南军狙击手击中阵亡,对北军的军心士气造成一定的影响。组织良好的南军继续进攻,终于突破了北军防线并占据了小镇。虽然李将军下令攻占小镇,但南军先头部队指挥官却为下一步是否发动攻击发生了争执,因而耽误了及时抢占高地的时机。
7月2日,北军主力陆续赶到战场,并且在高地上沿着山体的走向构筑防线,占据了各个山头的有利地形。面对朗斯特里特反对向北军阵地发动进攻并建议迂回绕过北军阵地的意见,李将军仍然坚持己见命令发动进攻。南军展开主力发动进攻,朗斯特里特的部队为主力负责攻击北军右翼,左翼则发动牵制性进攻。此时的朗斯特里特担心北军数量比估计的要多,而己方却没有提供关于敌军兵力的任何情报。此时,张伯伦团经过行军已经抵达战场,并且被部署到北军防线最左翼的小圆顶山。这一高地位于整个防线的最左翼,如果失守就会形成南军突入到北军防线背后的局面,造成整个防线的崩溃。
南军发动进攻后,朗斯特里特手下的胡德将军率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因地形不利和北军火力太强而很快陷入困境。张伯伦团也遭到了南军的重点攻击,双方在长满树木的山坡上展开激战。张伯伦团依靠良好的火力组织,连续击退南军的攻击。几轮激战过后,张伯伦团的弹药消耗殆尽。危急时刻,张伯伦拒绝部下要求撤退的建议,率部发起刺刀冲锋,将已处于强弩之末的南军进攻部队一举击溃,稳定了小圆顶山的形势。激战一天后,南军仍然毫无进展。晚上,朗斯特里特继续建议进行迂回,绕过北军阵地,但李将军并没有立即同意或反对。
南军密集的攻击队形
张伯伦团上刺刀准备发动刺刀反击
第二天早上,李将军决定将全部主力3个师都交给朗斯特里特指挥发动进攻,他认为前一天的战斗主要集中在北军防线的两翼,其中部防线兵力必然薄弱,因此决心向中部防线发动攻击。负责指挥15000人攻击的朗斯特里特却仍然信心不足,因为他并不知道对方的兵力数量和部署情况,且北军有良好的防御工事和强大炮兵,己方部队还需要通过长达1英里的开阔地才能接近北军阵地。朗斯特里特将希望寄托在己方炮兵能够破坏北军工事,以及压制和摧毁北军炮兵之上,但南军的炮兵却因为弹药补给困难而难以长时间轰击。果然,当南军炮兵开火后,随即遭到北军炮兵反击,双方打得难解难分。南军炮兵指挥官催促朗斯特里特发动进攻,否则炮弹就要被打光了。万般无奈之下,朗斯特里特只得下令步兵发起攻击。其手下的阿米斯提德旅长亲自率部队与其他部队一起发动了攻击。然而,北军炮兵对行进在开阔地上的南军步兵造成严重杀伤。好不容易接近充作障碍物的木栅栏时,南军步兵又遭到北军步兵步枪火力的齐射。正当南军步兵停滞不前时,阿米斯提德带头发起攻击,使得南军终于突入了北军阵地。然而,北军在短暂后退后,随即发起反击并最终击退了南军。
南军在发动攻击前全体上刺刀,但显然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南军在张伯伦团面前损失惨重
至此,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遭到彻底失败。虽然此后南北战争又进行了两年,但从此北军占有了战场主动权。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一个武器装备获得长足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当时的步兵武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进而对当时的战场形势和战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片中出现的武器装备主要包括各种型号的转轮手枪、火帽击发式步枪和火炮,而对于战斗胜利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则是火帽击发式步枪。
转轮手枪
影片中出现的转轮手枪型号有好几种,这是因为当时转轮手枪作为一种自卫武器,大部分是士兵自行购买的。影片中,北军团长张伯伦使用的是柯尔特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而他的弟弟汤姆上尉则使用一支柯尔特M1851海军型转轮手枪,同样出现在北军军官手中的还有雷明顿1858转轮手枪。影片中,南军军官使用的则是克尔转轮手枪。这个时期的转轮手枪发射分装枪弹,只能从弹膛前部进行逐发装填,并且其使用的是圆形弹丸,因此射程和射击精度都有限。影片中,张伯伦兄弟使用转轮手枪在近距离内杀伤很多敌军。
柯尔特M1851海军型转轮手枪是在原来的骑兵型转轮手枪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因其采用了接近于美国海军制式口径的0.36英寸(9.14mm)弹,因此才被称为海军型转轮手枪。该枪采用6发转轮弹膛,火帽击发方式,全枪质量为1.0kg,有效射程20m,是南北战争中大多数美国军官的选择。
张伯伦使用的柯尔特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是柯尔特公司的第三代单动式转轮手枪,可以说是继承了骑兵型和海军型两者的优点设计而成的。该枪口径为0.44英寸(11mm),全枪质量1.2kg。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共采购了127500支标价20美元的柯尔特M1860陆军型转轮手枪,占到其手枪采购量的34%。
北军在防御工事后面获得了很好的掩护
南军在有工事依托的北军骑兵面前攻击非常困难
与柯尔特公司一样,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雷明顿公司也是处于起步阶段。1857年,雷明顿开始制造转轮手枪,并很快造出了一系列产品。雷明顿转轮手枪最明显的外在特征是其流线型枪身,但不如柯尔特转轮手枪美观,虽然两者性能不相上下,但其价格却更昂贵。《葛底斯堡战役》一片中出现的雷明顿转轮手枪应该是更早期的雷明顿M1858转轮手枪。
影片中还出现了一个南军军官手持克尔转轮手枪准备向张伯伦射击的镜头,在发现枪里已经没有枪弹后,这名南军军官才放下武器投降。相对于柯尔特转轮手枪而言,克尔转轮手枪是一个小众产品。该枪是英国伦敦军械公司的产品,配用5发转轮弹膛,口径有0.36英寸和0.44英寸两种。这种武器在英国也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南北战争爆发后南部联邦军急需武器,才从英国以18美元的单价订购了1600支来装备南军军官。
步枪
可以说,步枪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决定性武器。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是步枪的大发展时期,其结构和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此时的火帽击发式步枪与原来的燧发式步枪相比,最大的提升是以撞击式火帽代替了燧石发火,避免了燧发枪易受天气影响的缺陷。但当时双方使用的步枪仍然以前装枪为主,已经发明出来的后装枪还不能代替其主力地位。
《葛底斯堡战役》影片中出现的步枪包括恩菲尔德M1853步枪、斯普林菲尔德M1842步枪、斯普林菲尔德M1861步枪、雷明顿M1863步枪、夏普斯M1859步枪和夏普斯M1859卡宾枪等型号。
木栅栏给南军的进攻造成很大的麻烦
北军逐渐占据主动,将突入的南军歼灭
恩菲尔德M1853步枪是英军为了应对法国装备米涅式步枪而研制的,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被双方大量使用。该枪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前装线膛枪,坚固耐用,被列为英军制式装备达14年之久。该枪一共生产了150万支左右,仅美国就购买了70万支,其中40万支装备南军,30万支则由北军装备使用。
斯普林菲尔德M1842步枪是滑膛枪,使用球形弹丸。由于南方邦联工业基础薄弱,因此这种老式滑膛枪在南军中使用的时间更长一些,葛底斯堡战役中双方都有使用。斯普林菲尔德M1842步枪全枪质量4.5kg,发射0.69英寸(17.5mm)球形弹丸,有效射程只有180m左右,实际射程往往在100m以内。
斯普林菲尔德M1861步枪是斯普林菲尔德M1855步枪的改进型号,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是北军使用最广泛的步枪,装备数量高达66万支,也是当时美国生产数量和装备规模最大的步枪。斯普林菲尔德M1861步枪全枪质量4.1kg,发射0.58英寸(14.7mm)米涅式枪弹,有效射程达300码(274.3m),射速为每分钟2~3发。
与上述生产数量巨大的步枪相比,雷明顿M1863步枪显得要冷门得多,在南北战争期间只生产了12501支。该枪全枪质量4.1kg,同样发射0.58英寸(14.7mm)米涅式枪弹,射速每分钟2~3发。
夏普斯M1859步枪和夏普斯M1859卡宾枪实际上有着很深的关系,后者就是前者的卡宾枪变型。这种武器相对于前面几种型号步枪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后装填方式。此外,该枪使用的弹药也不同于前装枪使用的分装式枪弹,其外观类似于现代定装枪弹,但没有底火,仍然需要另行安装火帽才能击发,弹壳采用浸蜡亚麻布,而不是金属弹壳。夏普斯M1859步枪/卡宾枪在当时具有先进性能,深受北军骑兵青睐。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夏普斯M1859步枪被北军神枪手选用。夏普斯M1859步枪全枪质量4kg,口径为0.52英寸(13.2mm),有效射程达500码(457m),射速高达每分钟8~10发。而夏普斯M1859卡宾枪则重量较轻(3.6kg),枪管较短,使用更加轻便。在《葛底斯堡战役》一片中,北军率先到达战场的骑兵部队正是依靠夏普斯M1859卡宾枪的强大火力,才在兵力薄弱的情况下阻止了南军抢占高地的企图,为北军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阵地抗击南军的北军骑兵
在北军的步枪火力下,南军死伤一片
火炮
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火炮。这一时期的火炮大多属于前装式滑膛炮,其性能比较低下,在战场上的地位甚至还不如步枪。M1857 12磅野战炮(当时,火炮主要是按照发射炮弹的重量区分,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按照口径区分)是法国拿破仑三世下令研制的,因此也被称为拿破仑炮,是南北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广泛使用的火炮。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投入360门火炮,南军投入272门火炮,其中的40%便是M1857 12磅野战炮。该炮采用青铜铸造,非常坚固,即使使用强装药或双倍装药都不会发生炸膛。
除了12磅野战炮外,影片中还出现了10磅帕洛特线膛炮和3英寸线膛炮。前者因频繁出现炸膛事故而有些声名狼藉;后者则以射击精度高著称,其3英寸(76.2mm)口径也是后来很多火炮所采用的口径,其炮弹的质量同样也是10磅。
初露锋芒的狙击战
看到这一标题可能有些人会感到疑惑,认为在南北战争时期是不会有严格意义上的狙击战的。因为狙击战要具备几个基本条件,即狙击步枪、狙击手和适当的狙击战术。然而,尽管在很多方面仍然较为原始,但事实是南北战争时期确实已经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狙击战。《葛底斯堡战役》一片中,就展现了北军雷诺尔德少将被南军狙击手击毙的场景。
在这一场景中,南军狙击手使用的是一支装有光学瞄准镜的惠沃斯步枪,该枪是当时使用量很少但性能出众的狙击步枪。惠沃斯步枪是英国著名工程师与企业家约瑟夫·惠沃斯爵士设计的一款高性能步枪。该枪的有效射程可以达到1000码(914m)的惊人距离,而且射击精度也高得多。惠沃斯步枪在整个南北战争中使用的数量很少,估计不会超过150支,但发挥的作用却不可小觑。至于影片中南军狙击手使用惠沃斯步枪击毙雷诺尔德将军一事,似乎并没有史料加以支持,而编剧则选择了将带有传奇色彩的惠沃斯步枪作为狙击武器,为影片增加了一个看点。
有了合适的武器,交战双方很快就组建了各自独立编制的狙击手部队。北军当时将来自新英格兰和西部地区的枪法出众的射手组成班级建制,然后配备到步兵团,赋予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战场上伺机消灭敌军的军官和炮手。还有一些狙击连分布在北军的团营级单位中,如第15、第19和第22马萨诸塞团、第16密歇根团、第14密苏里团等等。此外,北军的海勒姆·伯丹上校组建的第1和第2神射手团,是更大规模的狙击手建制单位。入选这两个团的条件首先是射击技术好,要求射手在200码(183m)距离上能连续击中目标10次,而且弹着点散布不能超过5英寸。与北军不同,南军开始对于组建独立狙击手部队并没有什么兴趣,但当他们在战场上遭到北军狙击手沉重打击后才如梦初醒,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从1862年春开始,南军先后组建了16个狙击营,很快就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作用。据有关资料,至少有6名南军高级将领在战争中被北军狙击手击毙,而南军狙击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如前面提到的雷诺尔德将军被击毙等。
除此之外,对于南北战争时期狙击手的重要作用也有其他记载。如有北军狙击手使用夏普斯狙击步枪迫使1500码(1371m)以外的南军炮兵观测手逃离;北军第1神射手团二等兵乔治·切斯,曾成功使得一门南军火炮在两天内无法开火,所有试图接近火炮的炮手均被其射杀;而南军克莱伯恩师的46名狙击手在密林中开火,使得800码(731m)外的北军炮兵阵地无法开火;等等。
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一方面双方狙击手都在战场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双方除了采用狙击手单独作战外,还采用了狙击手集团作战的方式。
双方呈现的战术特点与得失
南北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总体战开始成为战争的重要特点,铁路、电报开始在战争舞台上发挥巨大作用,堑壕战已经显示出了初步形态,线膛枪、炮使得交战双方的战术开始进行缓慢的改革。
南北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军队的装备仍然是以滑膛枪为主。与这种武器相适应的战术形式,是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就形成的部队编成密集纵队进攻的战术。进攻一方通常在以密集队形接近敌方后进行齐射,在几轮交火后如果对方队形出现散乱,即以刺刀冲锋将其彻底击败。南北战争中期,双方都大量使用线膛枪替换了原有的滑膛枪。在这种情况下,步兵如果再以密集队形作战其伤亡将会非常惨重。但是,当时的绝大多数美国军官都未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以欧洲特别是法国军队的传统战术为基本战术,使用密集纵队队形发动攻击。北军和南军都强调步兵要肩并肩地前进,以身体阻挡对方猛烈的火力。如此一来,密集的纵队成为对方线膛枪的绝好目标,并由此带来了严重伤亡,这也是南北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为血腥战争的重要原因。
步枪火力的极大增强,使得当时被认为是决战武器的刺刀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当时的双方军队都非常重视刺刀的作用,《葛底斯堡战役》一片中,南军在进攻前就全体装上刺刀。然而,火器特别是步枪火力的增强,使得以密集队形进攻的步兵很容易被击退,刺刀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当时的戈登将军曾提到:“当在冲锋的正面上,刺刀的闪光是很可怕的,可是它们却很少有为鲜血染红的机会。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此同时,在猛烈的火力威胁下,士兵们为了生存开始构筑堑壕和掩体,开创了现代堑壕战的先河。因为南军的李将军非常善于快速构筑工事,因此还获得了“铁锹王”的绰号。依托工事的防守一方此时可以获得战场上的明显优势,使得暴露在阵地前的攻击方更容易受到线膛枪的杀伤。加强防御优势的还有大量障碍物,甚至第一次出现了铁丝网。堑壕战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直到新型突破兵器——坦克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线膛枪获得了长足进步,而同时期的火炮却显得有些落伍。这一时期,滑膛炮的射程没有什么提高,在很多情况下炮手甚至还没有开炮,就已经被对方的线膛枪火力击中或压制住。线膛炮虽然在射程和精度方面较好,但其在远距离上对于堑壕或掩体内的敌军没有什么杀伤力。因此,火炮失去了在进攻作战中的作用,更多的是作为防御一方的支援武器使用。
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的战术特点,就可以对葛底斯堡战役中双方战术表现有更深刻的理解。葛底斯堡战役期间,因为北军骑兵阻滞了南军的前进速度,使得北军占据了葛底斯堡镇后面的高地,从而获得了防御地位的优势。此时,南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对处于防御状态的北军发动进攻,要么绕过防御阵地插入其后方。但是,这个时候南军担负侦察任务的骑兵部队却与主力失去了联系,致使主力部队无法得到北军兵力和部署的情报,李将军又对朗斯特里特获得的情报将信将疑。李将军过于轻敌,仍然决定发动进攻,这就使得自己军队处于攻击者的不利地位。
北军则非常谨慎地在高地上构筑工事,以等待南军前来进攻。北军在高地上构筑了一道石墙,然后在阵地前面设立了一道充当障碍物的木栅栏,加上后面的枪、炮,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阵地体系。要想在火力和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攻占这样的阵地,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进攻一方还要通过长达1英里的开阔地,这也是朗斯特里特反对发动攻击的理由之一。而李将军对其建议不加采纳,最终使自己的步兵在毫无遮拦的情况下走上了“屠宰场”。进攻的南军步兵先是遭到北军炮兵的轰击,随后又在木栅栏处受阻,同时北军步兵也开始射击,使得南军的攻击停滞下来。虽然南军指挥官奋不顾身再次鼓舞起士气,使得部队继续推进并攻上了北军阵地,但早已成为强弩之末的南军步兵此时已经剩不下多少战斗力了,很快就在白刃战中败下阵来。尽管在北军火力下伤亡惨重,并且队列不断被打乱,但南军指挥官不断督促步兵填补伤亡人员造成的队列空档,使之重新编成完整的纵队,这种做法实际上正在加速自己部队的损失。但在当时,没有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想着密集的纵队可以让士兵听到军官的命令,而且以齐射威力打垮对方。李将军选择了向做好防御准备的北军发动攻击,事实上已经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而作为防御一方的北军,密集队形反倒又成了一种有效的战斗队形。张伯伦非常善于组织这种密集队形的作战,他不断督促手下军官将被对方火力打开的队列缺口补上。这样一来,南军就难以找到整个队列的薄弱环节,北军则持续维持了一条完整的防线。当南军正面攻击受阻之后,开始向张伯伦团的侧翼迂回。张伯伦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立即组织部队进行机动,重新构成新的防御正面,对南军的进攻实施有力抵抗。最后,张伯伦的部队已经没有弹药了,而他却出敌不意地发动了一次刺刀反击,彻底将进攻的南军击溃。当时南军屡次攻击都被击退,遭到了严重伤亡,其军心士气已经涣散。在这个时候,张伯伦几乎完美地组织了小圆顶山的防御战,加上两翼其他北军部队的奋战,使得南军从两翼打开缺口的企图遭到破产。
从北军一方的整体表现来看,显然要谨慎和稳重得多。这可能也与北军屡次败于李将军有关,使得北军指挥官比较保守。因此,即使北军在兵力优势情况下,仍以防御的方式来迎击南军的进攻,而不是自己率先发动攻击。然而当南军进攻失败,其伤亡人数高达全部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北军却没有发动反攻就显得谨慎过头了,这也是指挥此次战役的北军司令乔治·米德未能取得更大战绩的原因。当时,进攻失败的李将军立即敦促部下转入防御状态,以防止北军发动反攻。而米德根本就没有打算离开自己的战线,使得李将军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在坚守阵地一天后从容离去。未能一鼓作气歼灭南军主力,是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最大的失误,北军因此也失去了一次缩短战争时间的绝好机会,使得战争又拖延了2年之久。直到充满斗志的格兰特和谢尔曼走上北军重要的指挥岗位之后,南北战争的形势才最终快速向对北方有利的方向发展。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