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一

2016-09-22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建筑专业

王一

1971年出生

1990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中美生态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执行副主任

2015年上海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

2013年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金奖

2012年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10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

2010年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从1990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学习至今,一晃已是20余年。除去期间在柏林工业大学DAAD做访问学者和在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等几次长长短短的出国访学经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同济度过的。在这20余年里,我有幸遇到的老师、学长中,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讷言敏行,有的让人高山仰止,有的让人如沐春风。关于什么是同济建筑教育和建筑学科的“风格”,总有无数的讨论和总结。但对于每一个浸淫在其中的个体而言,其实是通过遇到的无数个具体人和与之相关无数件具体的事来体味这样一种抽象的“风格”,并在个人的价值观和专业观等方面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塑造。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师从卢济威教授,近8年的经历至今还历历在目。还记得跟卢老师推敲设计方案每每到很晚尚意犹未尽,第二天一大早卢师一个电话把还在酣睡中的我惊醒,满怀欣喜地解释他思考了大半个晚上的关于设计的新思路;还记得每次踏勘基地,当时已经年近70岁的他一边健步如飞一边分析场地的问题和可能性,一个人走的距离比好几个人加起来都多,每每让学生们感叹“保镖”也不好当……一件一件“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谦逊、务实、执着的人格和专业精神时时影响着我。后来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实践、管理,每当有所懈怠,想“差不多就行了”的时候,这样的“风格”就会时时在背后鞭策着我。

城市设计是我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持续关注的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于过去几十年城镇化方式和问题的反思,以及自上而下的关注,城市设计再次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在这滚滚而来的喧嚣大潮里,要么把城市设计的研究对象简单化,例如把城市设计等同于“风貌”设计,要么把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宽泛化,例如把城市的复杂性等同于城市设计研究对象外延的无限扩大。对此,我认为学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既要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也要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和思考者,对城市设计的内涵和专业边界进行深入研究。回到城市设计的本体问题,我以为既要关注当下,聚焦我国城市空间环境整体性秩序丧失和公共空间品质低下的迫切现实问题;也要回到历史,探究城市形态演变的本质和机制;同时应面向未来,思考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例如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同城市设计整合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管理工作是我从留校任教至今另外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审视当前建筑教育的大环境,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首先,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中国的建筑师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理念和创新能力,才能自如地应对来自世界的挑战,参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专业竞争;其次,中国经过过去30年的快速城市化,面临着发展模式的转变,建筑师们必须有能力思考新的发展阶段中的诸多新的现实问题,并进行价值观和角色定位的转换;第三,在各建筑院校培养模式日趋雷同的情况下,如何巩固和发扬自身的培养特色。为了应对上述挑战和趋势,我国建筑学科专业培养也必将逐渐迈入一个转型和提升的时期,理应对当下人才培养的定位、理念和方法等进行不断思考,例如:我们跟真正的国际一流院校的差异和差距到底在哪里?在多元化的时代应当塑造怎样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大批量标准化的职业训练如何向多元化个性化的专业培养转变?教学方法又如何去适应学科边界的日渐模糊和知识的与日剧增?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

WANG Yi

1 四川都江堰壹街区工人文化活动中心

2 上海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研究

3《城市设计概论》专著

4 江苏射阳特殊教育学校

5 江苏射阳万寿园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建筑专业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建筑的“芯”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