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青

2016-09-22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历史环境

常青

1957年 出生

1991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 FAIA)

2015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金奖

201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提名奖

2005年瑞士首届Holcim国际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唯一金奖

我自幼在西安交大家属院的“阿拉”堆里长大,对上海文化略识一二,到同济研习时已过而立之年。初到上海就明显感觉到,这里国际大都会的城市背景和同济理性务实的学术风气,与我此前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的三大古都、几所名校均不类同,而能先后在有较大反差的环境中成长,对我而言是非常幸运的。做博士后的两年中,一是在修订、增删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西域文明与华夏建筑的变迁》,二是首开“建筑人类学”讲座(后发展为研究生选修课),三是完成对海口骑楼老街区的初步系统研究,四是在科伦坡 ICOMOS 第10届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并赴印度孟买大学访问讲学,考察了南亚古代建筑遗迹。所有这些研习和学术活动,均得到了联系导师罗小未先生的举荐和指导,为我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在同济的成长中,我还受到过冯纪忠、李德华、陶松龄、郑时龄、路秉杰、卢济威、赵秀恒、莫天伟、项秉仁等学科前辈和精英教授们的影响和点拨。

一门学科的至高境界,是科学与艺术的“联姻”。建筑学是关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学问,既非纯科学,也非纯艺术,其宗旨是要以科学的思想和理性的方法,技术的手段和艺术的手法,解决社会与文化对建成环境极为复杂多样的需求问题。所以,贝聿铭先生来同济演讲时曾说“建筑是最高最难的艺术”。无疑,社会历来就把建筑看作是一种艺术的形式,而国家则向来倡导“适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但三者间又不能等量齐观,比如住宅设计的功能因素永远占据首位,而文化地标性建筑的造型因素必优先考虑。鉴于建筑作为耗能机器和污染源的基本事实,最近官方又加了“绿色”的提法。随着审美价值尺度的多元化,代表国家、民族的划一“风格”已成历史,“风格”二字在当代建筑话语中已渐趋冷僻,但高水准呈现地域建筑在自然和文化上的多样性,依然是各国建筑师群体所认同和追求的专业理想。至于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或可看作对建筑之艺术属性的体宜和发挥,也是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然。事实上,专注于表现个人趣味的“明星”建筑师,和倾力于满足业主欲求和口味的务实建筑师,似乎从来都是各得其所。然而,中国现阶段最需要的,其实是像印度查尔斯·柯里亚那样的,既擅长于标新立异的形态创意设计,又倾力于改善民生的适应性安居工程;既善于凝练本土建筑传统精华,又能够批判地汲取西方建筑“现代性”启迪的本土化建筑师——名副其实的人居环境创造者。而这对大多数建筑师来说,简直就是近乎苛求的“全面建筑观”了。

建成环境大致可分为“既存的”和“待建的”两大部分,从宏观上认识建筑学的本质,首先需要搞清楚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去和留的关系,保存、翻建、加建和新建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经过了大规模拆旧建新的城乡改造阶段之后,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一方面,建筑和一切人类造物一样是不断演化着的,我们有何必要,又怎么可能保留住昔日所有的旧事物呢?另一方面,演化并不意味着抛弃过往的一切,而是要保留住那些承载着人性价值需求和文化多样性的传统载体——历史建筑及其历史环境。这里,“历史建筑”应该和“文物”一样,是一个法定的概念。实际上,“历史建筑保护”并非是也不应成为建筑进化的对立面,而是与之相辅相成,构成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一言以蔽之,即“瞻前顾后,与古为新”。所谓“保护”,首先是指依照价值判定、法规条例和技术方法,严格管控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在种种人为干预、包括保护性干预中所产生的变化;其次特指对历史原物的敬畏、保存和维护,是一种标本式的存真。广义的“保护”不但包含了“保存”,而且可涵盖“修复”“翻新”“再生”等保护性干预的概念。今天,“保护”的范围已经从历史建筑的单体、群体,扩大到了历史街区、地段、区域乃至整座城市,也即可以涵盖历史城市的许许多多日常生活空间。这种情形下,片面地只谈保护怎么行?因而,如何使历史建筑及其所在的城乡历史环境得到“活化”或“再生”,才是实践中最棘手的难题,人们应当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格局中,为其找到有效保护和有机更新的特殊途径。

在30年拆旧建新的初级城镇化浪潮之后,或可称现今的新型城镇化为“二次城镇化”,因为第一要梳理和解决初级城镇化所遗留的问题,第二要在汲取前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新的城镇化进程。简言之,就是妥善处理存量和增量的品质及相互关系问题。在建筑学新领域的拓展方面,同济大学于13年前创设了国内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建立了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与研究体系。目前,我们正在做着一项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城乡风土建筑谱系的基质分类和图谱绘制。这是一个开拓性的研究课题,是以地域方言区为背景、传统匠作为对象的开放式探索方向,目的是为日后以地域风土建筑谱系为基础,为所在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参照系和在地样本。□

CHANG Qing

1 代表著作

2 外滩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工程设计

3 库车龟兹民俗博物馆实施方案设计

4 汨罗屈原博物馆二期工程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师历史环境
胖胖的“建筑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当建筑师
新历史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