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烽

2016-09-22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图解数字化

袁烽

1971年出生

1993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2015年深圳双年展公众奖

2014年第十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2014年入围WA中国建筑奖建筑成就奖;入围维纳博艮砖筑奖;入围亚洲建协2014年度建筑奖荣誉提名奖;入围台湾建筑远东奖最佳网络奖、现场人气奖

2013年冯继忠建筑教育奖

我是1993年被保送到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的,回想起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赵秀恒教授。无论是攻读博士学位还是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完成清华大学大石桥学生公寓区的设计项目,他的开放思路、民主作风以及对于建筑设计的严谨敬业都对我的后续教学、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济课程的学科交叉性很强,比如罗小未先生的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与理论,对于建筑设计方向的同学们影响深远。从教以后,在吴长福教授带领下,参与三年级公共建筑设计教学,他扎实的基本功以及清晰的教学思路对我的后续教学影响很大。同时,在搭班教学中,和王方戟、张斌、谢振宇等老师一起,对于教学都非常投入,当时研讨的很多实验教学思路,现在回想起来对我们日后的教学、实践都受益匪浅。近10年来,在吴志强、李振宇、黄一如、李翔宁等教授推动下,学院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对于同济师生在国际视野、历史理论、设计方法以及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显而易见……我们都会为参与到其中感到自豪!

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

近年来,我主要致力于“数字设计与建造”(digit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方法论研究。关于建筑本体的历史、理论与批评是建筑学发展的永久话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学本体对于“数字化设计”的反思已经超越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计算机辅助建造”(CAM)的阶段,无论从哲学、当代艺术、数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数字化都已经演进成思维方式、设计方法、工作流程以及社会交互的新议程,同时数字化设计更是成为影响建筑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理论方向。我在同济近6年来开了一门理论课“从图解思维到数字化设计”,主要回顾了建筑学从图(drawing)到图解(diagram)的演变。图从文艺复兴以后的表达(representation)工具演变到现代主义的图解地位作为一种概括空间以及功能的分析性的(analytic)与抽象性的(abstract)思维工具。之后,作为工具的图解与数字技术结合之后引发了生成(generative)思维与设计方法的产生,这种思想对于1990年代美国和英国部分院校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后来出现诸多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如生成式图解思维是否导向“纸上建筑”(paper architecture)与“形式主义”(formalism)等风格化(stylistic)的偏离。但历史从未停止其发展,“数字化设计”技术,正在全速与各种尺度的设计不断融合,如城市规划、建筑、景观、室内甚至家具等学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这个过程中图解思维已经从分析性、抽象性以及生成性数字化思维走向了模拟性(simulative)与交互性(interactive)思维,社会生产的多系统融合、协作与交流已经成为建筑学不可回避的议题。而这些工作融合与分析的数据、信息交换已经逐步超越了个体思维以及传统理性主义倡导的纯粹建筑学思维所能解决的范畴。当然,在数字模拟与交互思维介入建筑学之后,在当今建筑界还有着激烈的讨论与抗争。随后模拟性思维有逐步被演进成新的基于参数(parameter)意义的生形(form-finding)的图解设计思维研究当中。当然,此刻与生成算法阶段的设计方法区别在于“参数的意义”对于人的行为、自然系统、结构系统、仿生学、环境性能化反馈等信息的引入并参与到建筑形式的生成当中。同时,随着建筑工具由手工向数控机器以及机器人的演变,如何通过参数化几何图解思维将设计转换成可以加工建造的材料单元,正逐步演进成建筑生产的重要内容。数字化建造(fabrication)思维方法研究已经成为建筑理论前沿的新议题。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

最近,我在英国建筑期刊AD2016年第一期上,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参数化地域主义》(Parametric Regionalism)。表达了我对于新技术、材料与建筑文化发展关系的思考。无论建筑还是社会的发展并非绝对的进化论抑或风格化进程,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建造传统、地方材料以及风俗习惯的诸多内容。所以,在建筑实践中,我反对绝对的工具至上抑或风格化的理论与思维方式。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分析解决建筑的城市关系、自然关系还是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议题。同时,我主张对于建筑的社会生产方式必须做出批判性的思考以及有意义的创新。近几年,来我通过几个实验性建筑实践案例,研究了数字化设计技术与地方性材料结合的可能性。比如说,砖、木、混凝土以及陶土这些低造价的传统材料会参与到建筑的形式与空间体验当中来,给人建造过程痕迹的体验、建筑材料与地方性气候的体验以及建构诗意的体验。

同时,传统工艺的价值也应当不断地迭代创新,新技术的介入势必会带来建构工艺的演变与革新。所以,近期我们着重在进行基于数字化建造技术的建筑新工艺的研发。主要的载体是我们思考通过“未来建筑数字工厂”原型厂的研究,研制新工具以及开发新工艺。比如说,砖的尺寸是由人的手的尺度来定义的,但如果机器自动砌筑技术介入之后,其尺寸就可以发生变化,甚至每块砖都可以不同。而且我们希望在设计中引入结构性能化以及环境性能化等影响因素来重新定义材料的几何与材料性能。这样数字化建造所带来的推动力不仅仅是建筑学设计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会带来完全意义上的建筑产业升级以及建筑生产方式的改变。□

Philip F. Yuan

1 同济大礼堂保护性改造

2 成都兰溪庭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

3 松江名企艺术产业园

猜你喜欢

建筑学图解数字化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图解十八届六中全会
数字化制胜
图解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