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竹

2016-09-22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居规划设计体系

王竹

1960年出生

1978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5年国家住建部第一届田园建筑一等优秀作品奖

2013年国家住建部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2012年浙江省住建厅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

2008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华人住宅与住居设计大奖

2008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美丽乡村与绿色建筑设计大奖赛一等奖

母校同济大学开放的办学思想与独特的培养方法,使得我们受益匪浅。在当时,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学生,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热情饱满,平日的时间都用在跟学习相关的事情上;另一方面老师们全身心都扑在教学当中。在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培养我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城市与观察生活的能力。另外,在当时那个阶段,媒体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样,学生基本上就是跟着老师学,所以我们的专业基础知识学得很扎实。相对而言,现如今的学生无论是接触网络媒体还是实体媒体都会有很多的选择,因此他们涉猎面较宽,学习内容也较丰富,但往往媒体宣传的都是比较新锐、时尚的东西,所以他们对基础知识的获取会稍有忽略,对建筑的理解有时也是片面的,我们那时反而更多地学到了一些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

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低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低碳”将会越来越快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城乡环境的建设过程。乡村人居环境是城乡建设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程度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可持续发展适宜性途径的理论体系与营建方法研究已成为建筑学科的前沿。

发达地区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然而与之相匹配的乡村人居环境营建策略却严重缺乏,其规划设计引领不足,建筑技术标准与设计导则缺失,传统乡村与现行城镇的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均不能有效指导其建设;乡村建筑绝大多数为高能耗、环境质量不高、热环境舒适度低下,很多乡村逐渐脱离其应有的面貌与环境品质。结果导致耕地流失严重、资源浪费过多、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恶化严峻等问题,整体关系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与混乱,造成发达地区乡村建筑形式的“现代化”,而人居环境质量标准低下的状况,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前,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我国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全面而深入地展开:一方面城镇体系已日趋科学与规范;另一方面,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已有突破性的进展。相对而言,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还缺乏适宜的规划设计理论指导,在操作层面亦没有相应的方法可以执行。迫切需要对其节约土地、环境协调、空间布局、灾害防御、适宜技术等进行针对性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研究,建立发达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理论与方法,这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的乡村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发达地区乡村建设的实际状况与发展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经济模式、地理状况、气候特征、生活方式纳入统一视野,建立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目标体系;建立低碳乡村人居环境的营建策略与设计标准;进行节能与低碳的定性与定量评价,为制定低碳乡村的强制性规范与引导性政策提供技术支持;从地域性的生态民居入手,把握地域性建筑材料与建造特性,构建主动式与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技术标准;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为实现发达地区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范式与参考。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谈到建筑文化传统,我们以往通常会从表面上寻找传统符号,诸如传统民居的马头墙、大屋顶等,还有一些传统的乡土技术或者形态。当然不是不可以说这些,因为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形态方面来讲,它们都是过去某一个现象的结果,关键是我们要进行判断与区别对待,用今天的价值观念和运行体系对它进行解读,根据不同的诠释做不同的处理,具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经过解读后,有些建筑类型可能已经不具备适合今天发展的新的生命力,但它毕竟是昨天的辉煌,那样则可以把它作为文物或者标本,对它采用保护或者维护的原则。另一种情况是它可以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那我觉得就应该把它激活或者放大,和今天的体系结合起来并进行转化,当然这也需要一些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对其进行诠释,但总之应对此有清晰的解读而非模糊对待。

以往我们一谈及传统和地方性就总是向后看,将之和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单向的维度。我认为应该在一个前后、上下、左右“三位一体”的坐标体系中对之进行把握。在这个概念中,“前后“指的是历史、社会的发展,是连接过去、今天和未来的一个链条;“上下”是指“天”与“地”,“天”即在不同区域的综合气候条件(阳光、雨水、风量、温度、湿度等)对建筑的生成和影响,“地”就是地形地貌,诸如建设城乡环境所依托的山地、平原和水地等;“左右”意指能够和今天的左邻右舍进行对话,能够和今天其他的建筑文化进行交流,还有就是今天的技术体系能够对它自然地操作而非生硬地模仿拷贝。总而言之,就是在这样一个立体的维度上来把握一个地区的建筑发展。□

WANG Zhu

1 浙江安吉“低碳乡村”示范点

2 韶山华润希望小镇综合活动中心(1,2 摄影:王竹)

猜你喜欢

人居规划设计体系
规划设计作品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