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慎
2016-09-22
庄慎
1971年出生
1989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士、硕士)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2015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六届建筑创作奖之佳作奖
2012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
2010年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施工管理杰出成就奖”
2006年美国《商业周刊》/《建筑实录》最佳商用建筑奖
2004年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回忆在同济上学,老师们都很令人难忘。想起来最感到亲切的是一、二年级对自己启蒙的建筑老师,一年级的王志军老师、程澐老师,二年级的龙永龄老师、贾瑞云老师。他们教我们这些新生从如何写钢笔字、描图、渲染学起,到能够排布基本的功能、流线、空间。训练很基础也很新鲜,讲的东西很实用也容易懂。程澐老师后来好像离开同济了,没有再见到。曾经抱着吉他陪我们晚上赶图的王志军老师还不时能在校园里碰到。贾瑞云老师退休了,身板很硬朗,前几天遇见拉住我,笑嘻嘻地说:“你也都有白头发了! ”二年级暑期带我去实习设计、带我去看缙云电影院、向我描述习习山庄的龙永龄老师,却已经永远离开近一年了。
教学、实践与理论
我是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合伙创始人。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7月,由我和任皓创建,唐煜、朱捷加入合伙。
“阿科米星”是“Archmixing”的谐音,意为“混合建筑”,源于成立之初,我们认为:“今天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总体上越来越丰富刺激,而容易被人感知的局部领域或单体却日益被分解成为互相隔离、单一的状态。今天中国的建筑师,其精神与社会、大众之间的疏离也越来越明显。对于这样的矛盾,我们认为设计需要消除从专业领域到社会价值的各种狭隘的界限,不放弃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以实现在中国现实中关心普通大众的新设计。我们感兴趣的是城市复杂文脉中的多重需要,建筑中的非单一性,设计中的混合组织方式。”
在国内实践近20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快速城市化和全面市场化是我们实践的语境,纷繁复杂的中国城市(城乡)现状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自己身处其间、无法忽视的日常环境。在这样的实践环境中试图发现一些建筑学的新经验,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动力。这其中,越来越吸引我们的正是那看上去问题无穷,然而又生机勃勃、仿佛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日常城市与建筑。
我们注意到,快速城市化造成时空高度压缩,中国城市的空间冗余(spatial redundancy)尤为典型,大量的堆积、重复和错位,快速的改变、衰败和消亡。然而,将发展和进步作为主要导向的当代社会和学科发展容易忽略以下事实:日常城市(everyday urbanism)中这种物质空间和文化符号上的重复、多余、不纯粹,实际上是必要的,中性的,是以城市为代表的建成环境的自然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主张采用“非识别体系”(unrecognizable system)的实践策略,即将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视为等价之手段进行选择,不深究其背后的意义,不追溯其来源的正统与乡野,灵活、糅杂地加以应用,也正是在这些具体有效的应用中,建筑学的意义和新的方向得以显现。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关于建筑技术,我们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技术日新月异、需求不断被刺激的时代,对物质技艺的具体应用既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认知;它不仅是此时此地开展建筑实践的根本,也是对建筑学科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应用作为实际行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考量:第一,在建筑目的、建造技艺日趋多样化、差异化的时代,技艺的具体应用不必局限于被动地依据现成的规定和技术,局限于将抽象概念物质化,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对各种来源和作用的技艺加以主动选择,从而获得独特而适宜的策略;第二,根据不同工程各自的效用来选择不同的技艺,这同时也是一种认知和获得形式的独特方式;第三,针对像中国当下这样半工业化半手工化的技术背景和不确定的社会现实,正视、包容,建设性地利用这些混杂和变化的状态,以整体结果为目标,灵活地应用技艺,是一种有潜力的姿态和方法。
从对建造技艺不同的具体应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今天的建造体系不可避免是多样和复杂的。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减缓,创造新空间和调整旧空间的任务将同时占据设计师的手眼和心脑,空间冗余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常态,对此,建筑师需要在抽象认知和具体行动中都能对技艺的应用做出相应的思考。□
ZHUANG Shen
1 宝山陈化成纪念馆移建改造
2 嘉定新城上海文化信息产业园一期
3 徐汇区龙华街道老人院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