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冬青

2016-09-22韩冬青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工程设计理论建筑

韩冬青

1963年出生

1994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2015年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4年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013年教育部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第二名)

2011年江苏省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11年全国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第三名)

1994年初夏,卢济威教授专赴南京参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开启了我能够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和工作的珍贵机缘。我在卢济威教授指导下涉足城市设计的研究,并有机会参与杨浦中心区城市设计等实践。导师引导我逐渐领悟城市设计的知识体系及其鲜明的社会实践特性,这对我此后的学术视野和治学态度产生极重要的影响。先生的学术团队融温馨的家庭氛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于一体,这种温暖至今依然沥沥可感。同济学术环境自由且多元。一日,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对其在厦门某项目设计的影响。一同济学生发问:“为什么我还是觉得这个设计与您在美国本土的项目那么相似呢?”同济学风的开放性和批判性能在日常点滴中自然地展现。

教学、实践与理论

我个人的第一角色是教师,同时也是一名建筑师。对于这种交错重叠的角色而言,试图在专业教学、设计实践和建筑理论之间做出清晰的梳理可能很徒劳,但类似的话题却时常被提及。

教学是某种教育观念下人才培养的系统设置、教案设计、执行和评价的综合行为与过程。具体的日常教学总要思考和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教什么和如何教。我是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员,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思考的积累显然为回答你能够“教什么”建立起前提和基础。设计课教员面临的来自学生的最大疑虑就在于他们的目光似乎总是在问“你的设计行吗?”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此话不虚。这大概是设计教学与教师自我专业训练的第一重关系。教学是一种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传输和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时常处于一种言说的状态,“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一点很重要,“讲清楚”的前提是“想清楚”,因此,教学就成为促动教员努力思考和勤奋实践的外在动力。这是设计教学与教师自我专业训练的另一重关系。建筑学专业鲜明的实践性特征使设计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会导致理论领悟能力的虚化,也会导致理论研究面临丧失问题针对性的危机。而理论训练的意义则在于提供认知和思考的逻辑力量,从而使设计实践有可能摆脱表象的纠缠和纯粹技能的表演。设计实践与理论建设彼此互为需要。应该警惕盲从的实践和无病呻吟的文章正在摧毁建筑实践与理论研究休戚与共的一体关联,而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可能是使教学、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的简单策略。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文化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基于共同理解而达成的某种仪轨、风范和意志的体认。文化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创作的目标。建筑创作总是被置于某种普遍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建筑创作又不同程度地干预并改变着社会文化的状态与走向。建筑设计通过对物质空间要素的调度和布局呈现某种特定的文化特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的理解方式和程度。这种理解既包含了人类共同的知识与规律,也包含了不同人群及个体的差异。

基于比较而产生的差异性是文化认知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使建筑能够植入恰当的文化脉络之中。文化有类型之分,对各种文化类型应当秉持一种普遍尊重的平视态度,避免盲目的崇拜或歧视。

从历史的维度看待建筑文化传统,一是要看到文化及其认识的累积特征,二是要看到文化是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文化在历史河流中不断地蓄势、碰撞、融合和演化。历史的演进创造出文化层叠与兴衰所演绎出的另一种纵向的丰富性。建筑创作是文化之河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环节,而传承的前提是对特定文化类型本质特征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化规律的识别。

文化的创建或传承是一种基于内涵逻辑而推导出外在表现的过程;而文化的认知恰恰是经由表象而探寻其内涵的过程,两者的进程正好相逆。符号或色彩是比较容易被看出来的一种文化表象,而与人的行为轨迹相对应的空间构型、与地方资源相对应的建造体系却是潜藏在物象背后的内涵。设计应当探寻并展现这种表象与内涵的逻辑关联。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化形式是回应特定情感的基础,从而达到情与理的合一。

建筑的文化特性总是与特定的地点或地域相关,对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特性捕捉是理解并展现文化差异性的一把钥匙,地方特色就是指这种差异性。而地方特色首先应当是其整体的特色,这就需要有一种整体的和层次的视野。整体视野的忽视和偏差已经并依然在导致更大的危险。

新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对建筑的文化属性来说,技术问题的判断却不在于新或旧,而在于其适宜性选择和能效性整合。□

HAN Dongqing

1《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

2《江苏乡村调查镇江篇》

3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

4 江西笔架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5 扬州古城南门遗址博物馆

6 镇江丹徒科创中心

猜你喜欢

工程设计理论建筑
坚持理论创新
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铜阳极泥中碲回收工程设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