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卫东

2016-09-22马卫东

世界建筑 2016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专辑挑战

马卫东

1967年出生

1985年入学同济大学建筑系(学士)文筑国际创始人

日本a+u杂志董事,a+u亚洲版主编

我是1985年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建筑系五年制德语班的(当时同济的建筑系分为四年制英语班和五年制德语班)。在同济求学的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期,各种学术思潮以强势头、通过各种途径、急不暇择地涌入校园并影响着我们。去福州路外文书店买复印的国外原版书;晚上去学校的电教科看国外的录像小电影;听来自各地的老师播放着不知从哪里翻拍的相同幻灯片的讲座,这是至今仍留存在脑海中的三个最有趣的课外活动。较之现在,当时我们的物质条件虽艰苦,但内心却非常自由,是一个可用“青春年少,狂野无忌”来形容的大学时代。如今回想起来,同济的这一段经历,其实已为我之后留学回国、并坚定地从事建筑媒体的工作埋下了一颗种子。当时回国时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国外优秀且比较全面的建筑资讯,及时并尽可能完整地带给国内的学子们,所以我在回国后,于2005年先后将日本的a+u和西班牙的El Croquis引入国内,开始发行这两部世界优秀建筑杂志的中文版。

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

2016年3月,我作为客座编辑,刚刚完成了日文版a+u(中国专辑:百家争鸣)的编辑工作。记得我在2003年编辑a+u(中国专辑:百花齐放)时,由于我们国内的建筑师缺乏足够优秀的项目资源,所以80%的篇幅介绍的都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项目。然而,时隔13年后的今天,新一辑中国专辑的情况却一反当年:国内建筑师们独具匠心且出类拔萃的作品非常之多、举不胜举,以致在最后选编时,不得不设定“须由来自中国内地的建筑师设计”这样一条很无奈的硬性条件来选择入书作品。由此,我切身地感到中国建筑在这期间的发展与变化是巨大的。最终,我们为新专辑选定了来自26家事务所/团队的27个作品。这些作品,有的位于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有的坐落在广袤的乡村;有的是新建的,有的是改建或增建的项目;有的是宏大的文化设施,有的是几米见方的小型移动空间……作品百构百态、各有千秋,共同拼合形成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新图景。

曾与世界脱节的中国建筑,现已从容赶及全球建筑行进的队伍。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2014年马岩松赢得芝加哥的卢卡斯叙事博物馆国际竞赛,2016年李翔宁在哈佛GSD任教……这些虽是国际建筑界的几个零星事件,但在中国建筑“接轨”国际方面却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建筑的长足发展举世瞩目,无论是设计理念抑或技术手段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顾历史,新中国早期的建筑实践多由国家主导,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多元文化的涌入,中国当代建筑有了更明显的世界性与多样性。然而,居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国建筑如何表达自有性格与立场话语,如何与“世界建筑”保持差异化?这是中国未来建筑要思考并决策的。如日本建筑,它虽处在世界建筑的语境下,但仍然形成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李翔宁曾评价中国的当代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仍是典型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变体,鲜有一种自成一格、历日弥久的建筑语言。然而对当代中国建筑师来说,这个客观自评的结论恰是我们思索与发展的契机。现今的世界文化,也许已经淡化了纯粹意义上的中西之别,但也正因如此,在全球化的大熔炉中提炼“在地性”,即所谓的地域特色变得更为重要。中国当代建筑应重新审视一度被冷落的中国传统,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作品根植于文化底蕴中,坚持民族和地域特点,惠及民族与地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创新,相信会得到国际建筑界更大的尊重,并成为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纵观建筑学的发展,它一直是一个有关空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呈螺旋状推进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它是一个在“形式与功能” “功能与组织”“组织与技术”“技术与经济”“经济与政治”“政治与社会”等关系之间迂回往复的综合话题。作为建筑领域的永恒课题,它被不断讨论着。

回归我们正身处的当代阶段,建筑实践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其一是文化的挑战,即要在全球的“一体化”中,发现并维护各地域的个性与色彩。人们对于现代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总存有一定的困惑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然的抵抗或接纳。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建筑都须在世界与本土、现代与传统的博弈中探求平衡,并建立起可以安身自强的核心价值。其二是环境的挑战,即面对着愈加匮乏的资源和愈发恶化的环境,建筑需要切实地回应生态,可持续地发展。盲目开发的大时代已然远去,当代建筑设计须通过更谨慎、更智慧的方法去营造亲环境、甚至改善环境的建筑形式。最后是时代与科技的挑战,即面对21世纪日异月殊的科技进步,建筑须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时代的产物相结合,以利用科技创造更舒适的生活。东西方对于舒适的定义虽不尽相同,但科技两面性的背景使我们对于它的思索又须重回第一个挑战——如何在科技创新中兼顾文化传统、激活地方个性,比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已很难再满足现代的生活要求。应对文化、环境、科技与时代的挑战,没有既定答案,也无普适方法,同其他经典的建筑课题一样,它们仍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MA Weidong

1《日本现代住宅12选》(宁波出版社,2005)

2《安藤忠雄全建筑1970-2012》(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西班牙建筑1997-2007》(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 a+u(中国专辑:百家争鸣 ,日文版 ,2016)

5 a+u(中国专辑:百花齐放 ,日文版 ,2003)

猜你喜欢

建筑师专辑挑战
胖胖的“建筑师”
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专辑
两张专辑,你更喜欢哪张? 区瑞强《致敬 Beyond》/张玮伽《你最珍贵》
SNH48组合7SENSES推出第三张迷你专辑《天鹅(SWAN)》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第52Q 迈向新挑战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傻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