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意识”关注“定篇”的教学
2016-09-22杨煌
杨煌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型。《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因其深刻的主题与生动的艺术手法,被许多国家选入课本教材,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成功地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因为它有着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这首诗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这两篇课文作为“定篇”来教学。
“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从而实现文本作为“定篇”的教学功能是教学的关键。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者创作出来的文本,是一个富于诱导性的含有大量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的文本结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艺术空白需要通过接受者(即阅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去创造、去补充,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充分阅读文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于是,对于这两篇经典课文的教学,我打算重点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用“问题教学法”突破学习难点。
《最后一课》设计成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整体上把握文章,提出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课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全班集中解决。
在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自读几遍课文,然后必须提出3个有意义的问题。25分钟后,交由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提出2~3个有共同困难的问题,交由全班集体解决,各小组形成的问题如下:
【第一组】
(1)为什么他(韩麦尔)最后不说出“法兰西万岁”,而是写出来呢?
(2)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言语,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第二组】
(1)课文标题为“最后一课”,可为什么作者却花费那么多笔墨去讲述与文题不相关的事?
(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最后一课”而不是“最后一节法语课”?
【第三组】
(1)为什么作者要写很多以前上课的情景?(比如第7自然段)
(2)为什么这节法语课会与以前法语课的感受大有不同?
(3)为什么要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表现出一种肃静的氛围?
【第四组】
(1)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这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2)这最后一节课究竟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原本不想听课的小弗朗士认真地上课呢?
(3)为什么说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这可以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4)为什么在最后韩麦尔先生在小弗朗士心中的形象高大了起来?
【第五组】
(1)“我”从上课前到下课后经历了怎样的改变,韩麦尔先生这一节课又与平时有什么不同?
(2)最后一段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头靠墙,只做了一个手势呢?
【第六组】
(1)为什么“我”以前也不爱学习,可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时却那么悲伤?
(2)为什么铁匠说:“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3)教材第57页的“监狱的大门”实际指什么?为什么第17自然段“我”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先写一段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课堂上展示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讨论哪些问题可以集体解决,哪些问题只要细读几遍就会明白。然后,师生一起共同讨论有意义但难以马上解决的提问。
从《最后一课》的教学思路来看,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组织学生讨论、筛选、甄别,然后引导学生解决。在讨论、筛选、甄别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什么问题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无须问,什么问题必须问;什么问题有价值,什么问题无意义。这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如何“问”、学会“问”的过程。
《木兰诗》的教学继续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重点解决学生自学、背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就越来越会“问”了。
在品析完诗歌前三节之后,学生发现第四节写木兰十年征战的文字特别简短,与诗歌前后两部分反差特别大。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一:“朔气传金柝”写出战争环境艰苦;“寒光照铁衣”一句,清冷的月光照在铠甲之上,征战在外的木兰内心是满怀愁绪的:看到月光自然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所谓“月是故乡明”嘛。
师:这位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做得最好的地方是能用文中词句印证自己的观点。
生二:老师说过文章为了突出中心,需要详略得当。我想这首诗歌所要表现的主题不是战争英雄。而且前面详写了战前情况,这里简略一些,使得行文有变化,不至于让读者阅读起来厌烦。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懂得从行文构思的角度思考问题。诗歌不是重点塑造木兰女英雄形象,要突出的是什么呢?
生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是残酷的,九死一生。木兰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表明她英勇善战,更体现了她的坚韧。她的背后一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她。
师:什么力量?
生四:对家人的无尽的思念。早日归家是支撑她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后来她坚决辞去了高官厚禄。
师:同学们,你们的表现让我很高兴。短短六句话,三十个字,你们却读出了这么多信息,我情不自禁为你们鼓掌。看来诗中的木兰,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巾帼女英雄,她更是一个思亲想家,善良、勇敢而淳朴的女子。她不是神话传奇式的人物,而是有血有肉的女儿身。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木兰诗》的难点正在于实现这一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中,把木兰的形象从“神”还原到“人”,在这三重对话中,教师、学生的感知与文本的内涵达成一致,学生在对话中形成了对木兰形象的再认识。
以“定篇”身份进入语文教材的世界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文学作品,不管生活处境如何,不管阅读情趣如何,每个学生都应该按同样的要求去学习它、掌握它。但是学生作为不同的读者,阅读能力是程度不一的。如何引导每个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是“定篇”课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恰恰能较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个现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定篇”的阅读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会问”“敢问”“能问”,使学生做阅读的主人,自愿、自主与文本对话。
当然,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语文教师为课堂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开放环境;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善问。这些,对语文教师既是一种促进,更是一种挑战。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