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音乐欣赏课探索
2016-09-22丁亚文
丁亚文
摘 要:淡化学科体系,强化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音乐教育提供的学科综合提倡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为主题的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音乐与各科知识巧妙结合,使音乐欣赏课堂充满无限生机。
关键词:欣赏课;创造性;有机融合;音乐教育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为主体和以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的作用,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般的老师认为欣赏课比较难上,原因有四:一是教师不知如何向学生解释音乐作品才能使学生理解透彻;二是总担心学生没能真正听懂音乐的内涵;三是学生没有用心听,没能投入到音乐作品中,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四是让学生说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而学生说不出时,总感觉没能达到教学的要求,教学效果不好。基于以上原因,老师上音乐欣赏课有时也会敷衍了事,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我认为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它本身不是孤立的,其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和其他学科之间都有横向的密切联系,所以我平时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们强调: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的时候,不能单纯地从表面看音乐的调式风格,应该和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处的地理位置、想描述的色调风景等联系起来。有了这些平时潜移默化的铺垫,我尝试音乐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使一节死气沉沉的听赏课变得生机盎然、形式多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与历史、语文、小品话剧结合
湘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叫《皇帝的新衣》——新编音乐剧。对于这个大家都熟悉又有哲理的故事,教师可利用大家的语文功底,结合音乐剧的框架,带领学生熟悉故事每个转折点的音乐特点,以及整个音乐剧每一部分应该体现的情绪。以小组为单位,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小品的创作,做道具的、做演员的、做导演的……一下子就把整个班级的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让自己的特长在音乐剧中有所展示。
利用课后的时间,学生们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通过精心的编排、绘声绘色的表演、符合情节的道具、合理的“舞台”调度……把一个新型的音乐剧演绎得有声有色,使人意犹未尽。有了这次经历,学生们好像对音乐剧有了特殊的感情,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我带的几个班都有自编自创的小品。我心中窃喜:原来我的音乐课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啊!
二、与美术结合
我很欣赏“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也一直在追求这种课堂教学的活泼气氛。音乐课的灵魂就是围绕着音乐主题的审美体验。
在湘教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下册有单元牵涉到美术——音乐与意境和同主题音乐与美术作品。这单元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对照图画听音乐,他们还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听的过程中很难集中精力,更别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所以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们自带水粉,告诉他们:“我们下节课上音画课。”话音刚落我就看到了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在欣赏管弦乐《晨景》时,我设计这样的环节:请同学们闭眼聆听,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请你用画笔把它画下来。当第二遍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拿起画笔,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一幅幅插着音乐想象翅膀的日出图展示了出来,美不胜收!每幅作品都各表其意,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
一节普通的音乐欣赏课,展示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表现能力;不仅可以凭借个性化的感悟,很好地、独特地诠释作品,还可以凭借个性化的感悟创造地、独到地理解作品。作为老师,培养学生对音乐感悟的个性,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体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与舞蹈相结合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亲密无间的姐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舞蹈也因为有了配乐而更加优美动人。我们教材中的许多曲子,都可以变成或大或小的舞蹈,或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容,或表现音乐作品的情绪,或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心世界……
在上中国少数民族器乐时,我根据维吾尔族、蒙古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特点,编排了简单又具有那个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很好地诠释了各个民族的音乐特性。课堂上学生们轻易地接受了“枯燥”的民族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演奏的音乐,感受与鉴赏了少数民族常用乐曲所演奏的形式,既培养了他们理解、尊重、热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又树立了平等的多元文化观、价值观,整个课堂充满了轻松、欢乐、积极探索的氛围。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学生已被民族音乐的魅力所折服了。
艺术不容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着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他们也会接受你的方式,让课堂变得轻松没有距离。对音乐教学来说,不应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或固定程序,音乐课堂应永远是动态的,其过程充满了创造性。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