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与实践
2016-09-22周松华
周松华
摘 要:高效课堂应该给学生带来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不断地在探究中完善自我。文章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传授学习方法以及通过生活学习知识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促进生动有趣课堂的实现。
关键词:数学;高效课堂;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采用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一、激发求知欲,因情设置情境
学生有了学习欲望,才会主动地探究知识规律,在思考中成为学习主体和课堂主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是通过自己学习习得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灌输获得的,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教师要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可以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来探究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深化理解。合作学习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可以在合作中进行观察、实践、猜想、验证,之后进行归纳和概括,通过交流,学生会深刻理解用“角边角”“角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仍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为例,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亮亮和明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摔成了三块(如图1所示)。为了赔偿,他们带三块中的哪一块就可以买到一样的玻璃?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边角”可以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是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二、关注讲方法,学会解题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后才能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分析和规律的应用,促进潜能的充分发挥。面对一道数学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为马虎或者是不认真而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阅读问题,使学生在审题中明确题目中的要求:问什么?求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慢慢地审题会在大脑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有了思路后就要一气呵成,在连贯的思路引导下快速地解决问题,达到理想的解题效果。例如,在学习《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有如下问题:现有20元和50元的新版人民币28张,共1160元,其中20元和50元的人民币各是多少张?在解决问题时,学生首先要认真审题,了解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需要求的问题。明确题意和解答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设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想到了解题方法后,学生就有了自己的思路和策略,从而激发了积极思考的兴趣,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实现高效课堂。
三、去结合生活,实现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知识会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生活中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生通过学习会对一次函数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把一次函数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用中学,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某城市的市内电话的月收费额y(元)包括:月租费22元,拨打电话x分的计时费(按0.1元/分收取)是多少?生活化的情境和应用使学生对于一次函数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2所示),让学生判断,这种生活化的应用,应该截取图象中的哪一部分,促进学生图形结合,真正地理解知识。
总之,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传授学习方法并且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知识来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和学习,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在课堂的主动参与,实现高效课堂。学生的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军.新课程中“类比推理”的教学感悟及典型案例研究[J].数学通讯,2010,(4).
[2]麦康玲.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8).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教育督导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