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感知,不能脱离生活的源头

2016-09-22权凯

教师·上 2016年8期

权凯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课文基本是以叙事记人类为主,其中对于文本中人物特点的感知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些人物不管是虚构的也好,现实中的也罢,都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相连,学生才能真正从课文的内容出发,对人物形成整体性、深入性的感知。本文提出要认知铺垫,捕捉链接生活的资源;设置情境,拉近链接生活的距离;转变视角,把握链接生活的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认知铺垫;设置情境;转变视角;人物感知

一、认知铺垫,捕捉链接生活的资源

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适当的预习方法。但在实践中,一谈到预习,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朗读课文、抄写词语等机械性的内容。不能说这些枯燥性的练笔对于预习就毫无作用,但对于课文中人物形象和特点的感知确实意义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加入一些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在具体深刻的环境中,形成相应的感受,从而为学生感知人物奠定基础。

以《虎门销烟》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由于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缺乏足够的认知,对课文中很多细节不能理解,比如为什么要专门举行销烟仪式,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参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形象的感知。因此在预习这篇课文的要求中,教师增加了搜集历史背景资料、观看电影《鸦片战争》等要求。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对于预习要求的限制,而是设置了资料收集、影片观赏等活动性课程的预习任务,为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奠定了基础,起到了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设置情境,拉近链接生活的距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不仅内容丰富,反映的时代也各不相同。而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比如一些历史性的名人传记类、民间传说类文本,在教学中与生活的链接就显得较为困难,这就在很大程度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故事中某一个情节、某一个细节,将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从而引领学生将生活列入其中,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时,虽然学生难以体会到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所经历的千辛万苦,但对于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了解这种生活的渠道。因此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课时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回去跟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过去生活的一些经历,对李时珍跋山涉水、啃干粮、喝泉水的生活形成感性认识。这样一来,他们对于李时珍这个人物贯穿在整篇课文中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就有了更为直接而深入的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课文中人物吃喝的细节层面,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了解体验,感知课文,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视角,把握链接生活的方式

写人类文本不能将人物所有的特点都融入其中,而是借助典型事件将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凸显出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深入到文本的内容中去,从人物精神层面感知课文内容,从而从本质上把握人物的特点。

例如,在《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除了主要人物普罗米修斯之外,还涉及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宙斯。虽然宙斯在课文中出场并不多,描写他的语言也不丰富,但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推动情节发展、反衬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而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习惯性地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宙斯的凶残。而纵观这篇课文,这一方面着力的语句并不多。如果能够转换视角,这样设问:你能想象出宙斯凶残的样子来吗?学生就会从仅有的文本语言出发,通过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想象,对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唯教材是举,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智慧浇灌到文本人物的理解感知上来,有效地转变了学生对人物的感知渠道。

对于学生而言,现实生活永远都是语文学习、人物感知的源头活水。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教学叙事记人类文本时,教师就必须紧密结合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链接点,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