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爱与怕什么,只记得爱与怕
2016-09-21
爱与忧惧对我们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还要多。
让我用杏仁核记住你
故事开始于一百年前。法国医生克莱帕瑞治疗一个患有失忆症的女病人,这位女病人发生了脑损伤,失去了长期记忆,尽管还可以进行逻辑思考,但是记忆只能在大脑中停留四五分钟就会消失。每天早上,医生都要向她重新介绍一遍自己。有一天早上,医生跟女病人握手的时候手里藏了一个图钉,女病人的手被刺痛了。第二天早上,女病人还是完全不认识医生,但是当医生向她伸出手的时候,女病人却把手躲到了身后。
为什么?为什么女病人失去了记忆,却仍然记得危险?
人越长大,越能意识到自己有许多类似于“克莱帕瑞的女病人”的地方。有时候我们参加比赛,莫名不愿意让家人旁观,却说不清楚缘由。有时我们希望所有东西都保持在原位,如果被人无意间放错位置,打乱了原有的秩序,我们就有抓狂的崩溃感。当被别人问及内心,宁可孤独也不想袒露。我们能感觉到不安,躯体会做出紧张的反应,却不知为什么。我们怕,但并不清楚自己在怕。
我们有时候会用星座等等一些占卜的方式来分析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找找原因所在:我天生自负,我秩序感强,我内心太独立……但殊不知,多数的分析并未触及根本。我们的感觉其实可能来源于那枚曾经刺痛掌心、却被遗忘的图钉。
有些事我们想不起来,却并不曾真的忘记。
人的大脑精妙复杂,多个系统组件协同运行。人的日常经历通过两条路进入大脑:一条是意识,有理智的;一条是潜意识,不自觉的。前者被称为“高路”,后者被称为“低路”。生活中接收的信号,一路经高路进入大脑皮层,成为我们清晰的记忆。这种记忆普遍存在,如人对行走,骑车,游泳的掌握过程就是这种记忆过程。;另一路经低路进入杏仁核,成为我们情绪的来源。
杏仁核脑是人的大脑里面成呈杏仁状的那一部分,存在于大脑的两侧,负责记忆的保存,同时,也是管理我们情绪的核心区域。杏仁核脑直接参与管理我们的逻辑思维过程和情绪控制。想一想,当交通堵塞时,你会不自觉的按喇叭;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你会莫名其妙的发火,这些都是因为你的大脑已经控制了你的情绪。
而记忆是根据情感反馈的轻重来保存的,所以持有大量的情感反馈的记忆更容易留在我们的意识中。回头想想,当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的样子,你会发现,你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总是比较积极或者比较消极的事情。
通常情况下,一件事情引起的欢乐悲伤是被皮层和杏仁核共同记载的。当我们想起某次考试失败,皮层记着教室,杏仁核记载着沮丧;当我们想起某次和好朋友郊游并歌唱,皮层记着阳光清风和旋律,杏仁核记载着欢乐。某时某刻成为心底深处的神秘花园,当我们再次踏入,就能再次进入那时那刻的喜怒哀乐。
这并不奇异。但奇异的是,即使皮层的记忆不在了,我们也经常能保留杏仁核里的记忆。所谓烙印,烙印在杏仁核里的程度更深。
我们有时并不知道,最后往往不是掌管话语的皮层推动我们,而是掌管情绪的杏仁核。最后你不再记得事情的一些细节,只记得当时心里的阴晴。杏仁核在你无法掌控的地方,悄悄记住了这些。
杏仁核与前额叶的爱恨纠葛
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小姑娘莱利的头脑中住了五个彩色的小人:蹦蹦跳跳的欢乐、矮胖迟钝的悲伤,还有恐惧、愤怒和厌恶。他们每天坐在一个炫酷的司令部里,从环形大窗看大脑中发生的一切,把莱利的世界组织得井井有条。五个小人住的地方就是杏仁核,窗明几净,与记忆之岛丝缕相连。看上去一切都很完美。
唯一的问题是,在真实的世界中,杏仁核并不是大脑的司令部,而只是司令部之一。
杏仁核是大脑前脑中一个大小形状都像杏仁一样的存在。人类有六种基本情绪,欢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惊讶。这些基本情绪的搭配组合形成更高级的情绪,例如嫉妒、自豪和负疚。杏仁核与我们身体输入的各种信号相连,包括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身体上的紧张和疼痛。所有人生来都有成熟的情绪,即使是婴儿时期,也有与大人相同的欢乐和悲伤。
婴儿的眼睛最为纯净,就是因为婴儿的情绪最为直接,最不受干扰。可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杏仁核就不再是主掌大脑的核心。身体慢慢会发展皮层大脑,尤其是额头下方的前额叶,掌管理智、控制、决策。前额叶逐渐接管了头把交椅,成为大脑中真正的司令部,慢慢收回了杏仁核的大权,从此情绪不可以再肆意妄为了。
对我们来说,这是成长的必须。小孩子规规矩矩坐在椅子上,眼睛要盯着老师,失望也不能哭,遇到挫折了也不可以发脾气,不可以随便生气,也不可以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大人说,那些负面情绪是负面的,成年人的义务就是控制它、约束它。
于是,我们一辈子,就在前额叶和杏仁核的争夺中艰难前行。我们试着用理智说服自己,告诉自己那个叫悲伤的小东西微不足道,为了长远利益,该分离就分离,不需要悲伤。我们告诉自己那个叫愤怒的小东西生性顽劣,必须给予足够的压制,否则显不出成熟。我们告诉自己那个叫恐惧的小东西令人鄙视,人越长大越需要摆脱,摆脱不了也要假装摆脱。
但是,杏仁核仍然能记得我们的过去,记得儿时冷暖,记得前额叶还没有掌权时候的喜怒哀乐,可是当我们长大,我们拉远了与它们的距离,忘记了那几个小人。
人生一辈子最难的境遇莫过于此:所有教程都告诉我们,如果前额叶的执行能力强,人就更容易成功;然而理智命令我们做的事,情绪却并不愿意。
就像莱利,她记忆的岛屿有美丽的家、最爱的冰球场地。她搬到了新家,理智上应该接受更好的新环境,应该欢欣愉快。可是欢乐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只剩下手足无措的恐惧、愤怒和厌恶。她想要融入新生活,可是却做不到。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待情绪呢呢?
漫漫来时路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为了一些事情悲伤,为了一些事情愤怒?
当喜欢的人离开了,我们会悲伤。当做了努力却没有结果,我们会愤怒。当从前受惊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会恐惧。悲伤是对失去的反应,愤怒是对不公的反应,恐惧是对危险的反应。这是根深蒂固的漫长演化史给我们留下的时光印记。
文艺复兴之后有一段时间,人类对情绪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人类的低级本能,唯有理性才是人类思维皇冠上的明珠。只有分析、逻辑、克制才是聪明人的所为,按照直觉情感做事,动辄哭泣、爱发火、遇事胆小,那是蠢人的特性。这种倾向持续了数百年,受过教育的绅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会用前额叶管住杏仁核。
出现什么结果?人类更明智、更克制、更端庄,可是二十世纪初开始,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频率升高,抑郁的发病率在近年快速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呢?
虽然不能说理性化和精神问题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人们已经看到了许多种精神问题源于心理压抑。当人试图否认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的意义,说它们是坏的,要被抹去和忘掉,它们就被压抑到了心底的笼子。可压抑并不等于真的抹去它们,压抑只是把它们关了起来。人试图创造一个只有欢乐存在的世界,可是那样的世界不存在,悲伤与恐惧并不能真的消失。总有一天,积累过多的情绪会从牢笼里脱逸而出。
杏仁核的感觉就是人的感觉,当杏仁核感受到囚禁,人也感受到囚禁。
情绪是什么?从人类历史来说,情绪就是自动化的理性反应。在远古追逐捕猎的环境中,危险与机会都在瞬息,要求人用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稍有差池就丧身虎口,没有时间让人仔细思考。现代人说的理智思考是一种慢而费力的过程,要专注,要刻意,要一点点处理。想想我们在数学课上有多厌倦、在选择的时候有多纠结就可知其难度了。现代人以此为豪,可是在远古,这样的理性定然是要死人的。
最早的情绪就是安全反应。当人遇到了危险,草丛里沙沙钻出一条毒蛇,一个人可以把那时那刻全部受惊的画面像闪光灯照相一样留存下来,记在杏仁核里。下一次再出现青草、沙沙声和弯曲的形状,杏仁核就在转瞬间提出警报:恐惧。情绪让人冲动行事、易犯错误,可那是我们千百年得以活下来的依据。
每当情绪诞生,它们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信号。
让笼子里的精灵回到宇宙
当一个人哭泣,该怎样让他平静下来?
“不要哭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哭什么哭,你羞不羞啊”,“别想了,吃点好的吧”,“不许哭了,快把眼泪擦干”……所有的这些,都意味着你要把悲伤当作累赘,要么需要忘掉,要么战胜。你被悲伤的感觉淹没,很希望有人能够体会你现在的感觉,但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被告知,把悲伤摆脱才是正经事。
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太多失去。有太多不愿意的离别,有太多期待之后的落空。我们会感觉到悲伤,甚至沉浸于悲伤。婴儿在襁褓中就懂得悲伤,当他充满期待地看着母亲,母亲却看着别处,他的眼睛里会流露出像大人一样的悲伤表情。当一个人悲伤久了得不到安慰,他会告诉自己悲伤是不对的,期待也是不对的,人不应当有所期待,不应当内心柔软。
于是,害怕悲伤的人也害怕爱。不能感受悲伤的人也无法感受因爱而生的欢乐。因为想关闭情绪,结果却关闭了与人的联结。不想让自己失望,就告诉自己这一切都不重要。内心因而变得粗粝与隔膜,害怕重复悲伤的过程。他想隔绝悲伤的源头,可不知道,悲伤的源头也是欢乐的源头。
这也应验在其他每一种情绪。不能感受恐惧的人也无法理解勇敢。不能感受愤怒的人也无法理解侠肝义胆。不能感受厌恶的人也无法懂得倾心喜爱。情绪真正的区分不是正负,而是程度。试图将自己负面情绪否定的人,也将自己的正面情绪降到了最低。
情绪永远是那几个小人,不管你看得到看不到它们,它们都住在那间小小的控制室里,与你同生共死。它们就是你对自身的全部感觉。你的所有记忆、所有梦想、所有判断审美,都依赖于它们告诉你的信号。就连回忆,也是一种建构,是用来自过去的信息、由你的情绪小人替你完成的建造。
莱利的头脑里有大片看不见的深渊,它们是她的潜意识和记忆废墟。所有她想不起来的记忆都进去了那里。这些深渊,依然和情绪小人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终,情绪需要的不是被驱逐,而是被安慰。
莱利的悲伤得到了安慰。与父母的拥抱让她被理解、被抚慰。欢乐与悲伤不再迷失。她的记忆之岛坍塌了,正如我们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不得不放弃告别的那些事物一样。她最终走入新的环境,建立新的记忆之岛。那些坍塌的岛屿跌入记忆废墟,是它们生成了她充沛丰满的情绪。
我们多数人没有莱利那么幸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多多少少有一些情绪处理得不好。我们对它们太粗暴,不许它们露头,我们也被粗暴对待,为自己的情绪羞愧不已。情绪小人试图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可是我们不懂它们,把它们关起来,让心变坚硬,同时在无意识中紧张不安、防御自己、害怕回忆。我们筑起囚牢,因此不得不辛苦绕开囚牢。而实际上,就像电影表达的,我们并不需要永葆乐观,是可以承认悲伤的。只有悲伤才能给失去以意义,而只有给失去以意义,人才能给过去以意义,从而给自己的人生以意义。我们需要用这样的过程让过去和未来相连。
说到底,除了全部记忆和感受的集合体,我们还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