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应积极关注和运用学生的前认知

2016-09-21吕鑫民

考试周刊 2016年69期
关键词:概念学习转换

吕鑫民

摘 要: 学生在学习某一科学概念之前,对该概念都有一些认知,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头脑里已有的前认知顺利转换成科学概念。本文分析了初中科学概念教学应关注和运用学生前认知的必要性,探讨了有效关注和运用学生前认知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概念学习 转换 前认知

长期以来,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只关注新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事实上,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带着各种关于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朴素想法,甚至是以某些相当确定的错误看法走进课堂的,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探寻引领概念转变的手段与方法。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感悟,笔者准备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关于“概念学习”的一些看法。

一、初中科学概念教学应关注和运用学生前认知的必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科学很多内容本身比较抽象,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如学生在学浮力、密度、比热等一些科学概念时,往往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很多学生不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相关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些内容并不是茫然无知。表现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针对这些科学概念提出种种不同的看法或者疑虑。

二、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积极关注和运用前认知的策略分析

1.利用多种途径,暴露前认知。

对学生来说,因为前认知通常处于隐蔽的状态,他们对前认知缺乏清晰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当通过提问、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前认知,从而才能应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我们主要从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学生的前认知,分别是课前了解与课堂了解。课前了解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是课前聊天了解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目标不多,教学目标难度不大,且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因此非常简单且随机。另一种是课前问卷调查法,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牛顿第一定律”就采用此方法。

除了课前了解外,笔者在上课期间运用多种方法将学生的前认知显露,从而在课堂中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经常运用的有以下几种:①材料挖掘法。主要用于教学内容了解的物质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如“植物的一生”和“常见的植物”等教学内容都很适合用这种方法了解学生的前认知。②归纳挖掘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已有所了解,能用归纳法进行总结的教学内容。如“常见的动物”、“物态变化”等。

2.列举实例,消除前认知。

面对某个情境,当学生的前认知与科学概念存在一定距离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将前认知转换为科学概念。

例如,学习“摩擦力”时学生对压力这一概念,有下面这一明显的错误前认知:认为压力一定等于物体重力。如何消除这一前认知,此时就可以通过大量实例进行纠正。

实例1:把手压在桌面上,问学生桌面受到的压力是否等于手的重力?

实例2:把手压在竖直安放的黑板上,问学生黑板受到的压力是否等于手的重力?

实例3:把手压向天花板,问学生天花板受到的压力是否等于重力?

通过大量实例,基本可以消除大多数学生之前错误的前认知,形成比较正确的认识:压力不是重力,但有时它们会相等。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课堂了解到的前认知,因为科学教学中总是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会暴露出很多前认知,所以,教师通过大量实例能较好地纠正它们。

3.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重构新概念。

要使学生放弃错误的前认知,教师应当呈现该学生新的事实,诱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对原有认知产生不满,并对建立新概念产生期待。

例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笔者故意设下圈套,一块铁在水中下沉,而同样体积的木头在水中上浮,请大家选择谁所受的浮力大?很多同学站在现象学的角度指出是木头的浮力大。然后笔者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实验测试表明,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

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相冲突,从而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产生探究欲。认知冲突的结果就会走向新概念的重构。

4.系统整合,巩固科学概念。

当学生刚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概念时,这个概念在其认知结构中往往是孤立的,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上《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后,结果发现解决类似“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的问题时,还有很多学生答错,但稍一点拨,又醒悟过来。如此反复多次。看来,一个新概念,只有被学生熟练表达时,才意味着学生真正接受了它。为此,我收集了一些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习题,并按以下类别做了整理:(1)紧扣概念内涵题型;(2)紧扣概念外延题型;(3)相似概念区别题型;(4)实验探究题型。

正是通过有意识的知识应用,学生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更容易把科学概念与原来的前概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对比,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知识脉络,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实现前认知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郭晓成.怎样消除前概念对物理教学的不利影响.甘肃教育,2008(5).

[2]刘坡.知晓学生前概念设置课堂教学策略.学苑教育,2010(1).

猜你喜欢

概念学习转换
户丹丹:趣味引入,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有深度”
浅谈高中历史概念学习经验
浅议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
对当代书法艺术性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论英汉语翻译中语内翻译向语际翻译的转换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基于地理概念学习的组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