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的放矢,用方言指导认读教学

2016-09-21纪麟芝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方言小学语文

纪麟芝

[摘 要]方言对于小学语文生字认读教学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教学中可以通过认识学生的方言特点,预见他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会犯的错误,做到及时有效的规避。

[关键词]方言 小学语文 认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44

现代语文生字认读教学以汉字为基础,面对的是7-12岁的孩子,仿佛不应该如此深刻地逐本溯源。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错误,如果教师在备课前、教学中可以利用方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这些错误则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L小学位于无锡市滨湖区,学校外来务工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比重较大,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使用着不同的方言,学生的方言和普通话相互作用,产生了方言普通话,给小学语文生字认读教学带来了困扰。若弄清楚学生方言语音的特点,对于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生字有很大帮助。

L小学某班共38人,其中7人来自无锡本地,8人来自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6人来自安徽省亳州、阜阳二市,4人来自安徽省六安市,其他分别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甘肃庆阳和天水市,陕西汉中市,江苏连云港、淮安和徐州,广西宜州市,四川泸州市。从方言区分,他们来自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东北官话区。

一、小学语文认读教学的现状

(一)单纯正音

自1954年《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将“据词定音”作为词汇教学的内容开始,之后的每次教学大纲都将词语正音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随着教学思考的深入,词语正音教学不再作为单独的任务被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每个阶段的词语教学要求,但不再单独强调词语本身的教学,弱化了词语认读,提出让词语教学与阅读和运用相结合。而现实情况是,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总会将课文中的易错或重要的词语集中列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点名读、小老师领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让学生反复读,之后才进入课文的教学。

(二)忽视音准

由于方言语音和普通话的差异,学生会将方言的语音特点带入词语认读学习中。普通话是以中原官话为方音基础的,使得处于其他方言区的孩子在学习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例如,吴方言存在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边鼻音不分的情况,吴方言还存在浊音、入声字,而这些在普通话中却不存在。在小学语文认读教学中,教师总是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生普遍存在的、比较严重而明显的,同时也是考试经常会碰到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和边鼻音的辨析上。而尖团音、鼻化音、儿化音等问题时常被忽视。

二、L小学学生方言的特点

L小学某班学生跨越官话、吴方言和平话方言三个方言分区,其中官话区又涉及中原官话、东北官话和江淮官话,官话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较之于吴方言、平话方言要小些。学生的方言复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一)平翘舌音不分

平翘舌音的问题是方言中时常存在的。东北官话平翘舌音时常混用,在黑龙江佳木斯方言中zh、ch、sh与z、c、s自由变读。江淮官话大多只存在平舌音或翘舌音,在江苏盱眙方言中,翘舌音多读平舌音。部分中原官话区也存在翘舌音读平舌音的现象,河南固始方言中便是如此,固始话里只存在声母z、c、s,不存在声母zh、ch、sh。无锡话中,本来存在zh、ch、sh的翘舌音,由于受到上海等地方言的影响,也向z、c、s发展了。

(二)前后鼻音不分和鼻化韵的存在

前后鼻音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大部分的中原官话区都能清楚区分,而在平话方言中不仅存在普通话里的前鼻音[n]、后鼻音[?覧],还存在闭口韵尾[m],这个韵尾在现代大部分的北方方言中都不存在了。除此之外,在方言的变化中,很多地区方言的前后鼻音也呈现了消失的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鼻化韵的出现,如徐州、邳州话中就存在鼻化韵[?覸]等。

(三)儿化音

儿化音是吴方言和普通话的一个显著差别。吴方言中不存在卷舌韵母[?藿r]。在无锡话里“儿子”的“儿”读作[ni],“二”与普通话的“两”读音相近。另外,安徽省合肥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

(四)边、鼻音不分

西南官话较为典型,绝大多数地区n、l同音,当地人区分不出读音的差别。这在部分江淮官话地区,如合肥、安庆、六安等地也同样存在,“拿”与“拉”、“河南”与“荷兰”读音相近。

(五)入声字的去存

普通话是不存在入声字的,而在吴方言、江淮官话、平话方言中都存在。

三、规避小学语文生字认读教学中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生字认读教学中,学生受到方言的干扰,读不准甚至读错字音是常有的事,利用方言规避生字中的问题将会让教学事半功倍。

(一)平翘舌音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纠正

在学生方言中,平翘舌音混用的少,单纯读平舌音的多。在教学中弄清楚哪些学生方言中存在这一问题,那么在生字教学中便可以多引起这部分学生的注意,通过多种方式让他们读准字音。对于方言中没有翘舌音的学生,通常是因为他们舌头太过靠前,发不准翘舌音。对于这样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找准发音部位,教他们将舌尖翘起,顶住口腔上壁软腭处,发出声音即可。

(二)前后鼻音问题是生字认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不存在后鼻音的方言里,如何让学生发出后鼻音是个问题。而在有些北方方言地区,后鼻音又发得鼻音过重,这仍得归因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对。前鼻音发音时,舌尖高抬贴在上齿贝后的硬腭处,随后立刻弹开;而发后鼻音时,舌头往后缩,嘴巴自然张开,如果舌头太过靠后,后鼻音则会更重。教学中,弄清楚哪些学生前后鼻音不分这一问题,则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儿化音也是在教学中需要强调的

儿化音在北京话中比较多见,在很多地方方言中存在儿化韵,如“儿”“二”“而”等,这些字本是零声母,韵母为[?藜r],但在方言中这些字时常会带有声母,儿化韵消失了。如无锡话“儿”读[ni]。所以要教会学生读好儿化音,先要教会他们发好儿化韵,舌面抬起,舌位比e稍高一些。读好儿化韵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好儿化音。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课:“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中“唇儿”应读作[t?鬤hu?藜nr],“裙儿”读作[thunr],而学生会将它们分别读成两个音节:[t?鬤hu?藜n] [?藜r]、[thu?藜n] [?藜r]。儿化音应是词语后面的一个卷舌动作。

(四)边鼻音问题

边音l和鼻音n的发音部位相近,都是舌头靠近硬腭。不同的是l舌尖抵住硬腭,发音时弹开,让气流通过,而n在发音时舌尖贴在硬腭上,直到发音结束也不放开,让气流从口腔两侧和鼻腔通过。但学生找不准发音位置,就会把“那里”读作“拉里”、“拿来”读作“拉来”。了解学生的方言,则可以在教学中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以上只是选取了几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来分析。除此之外,笔者还发现,学生在认读生字甚至是讲普通话时,都带有自己的方言色彩,韵母发音时舌位稍有变化,发出的音就会出现变化。这说明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在将自己方言词语的声调和韵母向普通话靠拢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普通话的标准。如果教师具有敏感的方言学触角,则会给认读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方言小学语文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我家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