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忆往
2016-09-21龚鹏程
文_龚鹏程
南华忆往
文_龚鹏程
龚鹏程: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南华创校,是个奇迹。
因为是奇迹,所以没什么好谈的。或者,至少是不知从何说起。
那时我们在宜兰办佛光人文社会学院,进展颇为迟滞;而我淡江大学老友黄天中则正在嘉义大林镇办南华管理学院,也很艰困。因我恰好在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执教,故常去他工地看情况。他树了一大尊观音像,拉我发起办了一场观音文化与管理学的研讨会,拟由此等处切入。但我预料他是做不成的,乃怂恿星云法师接手,解决我们自己办学迟滞之问题,早点把大学建起来。
法师当时精力弥满,乘着休旅车全台到处跑。到南华,于野地竹林间,拉开后背箱里的炊煮器具,即就地便餐,并与我商兑办学事宜。
但由接手到开学,不过半年多,岂能开校启教?教育部门派来的视察大员在泥泞散乱的工地上走得胆战心惊,均大摇其头。
我不信邪,去香港大学募了八万册书,其中线装善本就有两万多,又获得王云五先生旧藏八万册,还发起了全球募书活动,把新设大学的图书门槛跨过了。然后重新调整校园建筑规划,改造楼舍,建了成均馆、丽泽楼、文会楼和奎聚坪的小木屋群,足以安顿师生。另向法师建议发起百万人兴学运动,以配合他提倡的全省托钵行脚募款,广筹资金。再则确定办学方针及步骤,撰写系所筹设方案,游说著名学者入伙结盟,共创台湾高校新纪元。
因受当时政策所限,我们只能办管理学院,可是整体规模是依大学设计的,内在理路是恢复古代书院精神。故大学部首创大一大二不分科之通识教育,研究所则是哲学,表明了大学应在思想上引领时代。专业设置,则我新创当时国内没有的人文管理学领域,以资讯管理、传播管理开端,为尔后的生死学、非营利事业管理、艺术管理等学科铺路。然后再以礼乐文化润泽之,制礼作乐,歌舞揖让。种种均与台湾当时已有的大学不同,甚至还主张不收学费呢!
这一切,都更让教育部门惊疑莫定,不知该不该同意我们开办。所以与官方沟通、向社会解说,也很费劲。
勉强开办之后,果然耳目一新。通识教育是全台最好的,整体表现也是新设院校第一。教育部门开始来游说我们干脆直接升格改制为大学算了。因此第三年即开始忙着改制的事,第四年遂更名为南华大学矣!
所以,南华是台湾教育史上建校过程最短的大学。是一开办就有研究所的大学。是开办以后连续多年居新设院校之冠的大学。是三年即改制的大学。是落实通识教育最好的大学。是新校中藏书最多最好的大学。是百余年来唯一传承发展中国书院教育精神的现代大学。是制度创新最多的大学,例如大一大二不分系;不收学费;双导师;图书馆不设门禁,廿四小时开放等等。是新创学科最多的大学,如生死学、出版学、美学、非营利事业管理、艺术管理、旅游事业管理等等。也是唯一讲究礼乐的大学,有雅乐团、通艺堂,开始在大学里教授古琴……
由于可记述的人太多、所开创的物事太杂,南华在第二年就开始筹建校史馆了,以免久而佚忘了这一段开创时期的豪情与壮举。
当时我在图书馆前树一刻石,上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记录的或想表达的,就是在这桉树林、凤梨田中曾经有过的岁月。一时多少豪杰来此披荆斩棘,以其豪情和创意、点染山川、涂泽历史!我办公室曾挂着一副对联:“风物从兹欣所遇,江山待我起人文”,讲的大约也是这种感慨。那时四海师友,被我鼓舞撺掇而来,倾其心血者,不计其数。偶或念及,便也油然而兴此感概。
龚鹏程书法
我之所以答应星云法师来这等穷乡僻壤办学,花如此大的气力,乃是因我久参政务,深刻体会到台湾政治社会的困局,经世之怀既已黯然销歇,遂想从教育上再来培养民族元气。故赴南华创校时曾有诗曰:“地陷天倾各有由,虎争龙战斗春秋。土崩鱼烂人世间,路转峰回文会楼。涵养生机通造化,裁成雅土铸神州。山中小试乾坤手,今日吾侪亦孔丘。”吾侪,指的便是与我同怀的这批师友们,我至今仍缅念着与他们一同奋斗的艰苦创校岁月。
可惜那段岁月太短,我竟又如孔子一般,四处游居讲学办学去了。先是回宜兰把佛光大学继续建好,再则奔走大陆,赓续发扬书院传统,延展南华旧梦。
如今,我在大陆办的书院文庙也有十几家了。旧梦新织,经纬当然颇有不同,但南华经验之所以能启沃后昆者,岂不在斯?聊述往事,小志梦痕,不能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