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之地,母子同道
2016-09-21张艺芳温州报道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温州报道
书院之地,母子同道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温州报道
斯道入
玉兰,又名望春。三月,从温州泰顺县城赶往竹里乡的文礼书院,玉兰花开了一路。玉兰的花树不高,抬眼便在视野之内,花枝简洁,花型似莲,这里浅紫红色的居多,背后是白云蓝天。
来接的人,其中有一位是净小芳,年四十余,穿一件黑色裙衫,裙及脚踝,古朴样式。她说起话来声音沙哑,因最近在文礼书院的师范班学习,又兼任书院的义工,协助书院办活动及参访接待。稍显疲惫,却面露喜色。
这面色与两年前她在北京读经教育推广中心时不同。
那时,读经中心培训基地位于北京海淀区,她负责接送王财贵先生往返,需早起,疲于奔波。2015年春,文礼书院搬至到温州泰顺竹里乡,宿舍与教室相隔不及百米,少去了奔波之苦。
玉兰性喜湿,但怕涝,又不耐旱,需在通透性强的土壤中生长。泰顺的水土润草木,亦养人。净小芳每日在朋友圈里分享着这里的山色与草木、阅读与交游,引来不少艳羡。
竹里乡的得名,概因当地盛产竹子。泰顺之秀丽,让净小芳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她在陕西关中平原长大,那时,关中平原俨然塞上江南,处处竹溪相映,鱼虾肥美。家乡南望秦岭巍巍,北临渭水泱泱。1996年左右,河流干涸。美景也被收了回去。
2016年开学不久,净小芳的女儿侯信佑完成30万字经典背诵,正式成为文礼书院的学员。女儿习经典,每日精进,热情高,净小芳看来惊喜,自己每日诵读四书五经,也常有所得,不觉间,已与6年前的自己判若两人。
6年前的2009年,母亲病重,她自己也因伤心多怨卧病在床,于是跟公司请了一个2年的长假,带女儿回到陕西老家眉县,将女儿送入眉县实验小学。县城的小学备受家长拥戴,一个班里多达80名学生。一天,从与女儿同班的表妹的女儿那里得知,女儿被班里同学泼了一身水,需要她赶快拿干净的衣服过去。
老、中、青三代的琐事,交困于心。那段时间,她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极度哀怨,舌苔近黑色。净小芳先前在一家2000人的国企做行政和管理培训工作,直做到管理部副部长位置,但状态散漫,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没意思”。公司处于流动状态,一家三口也四处辗转,在西安待过几年,2006年,又搬到重庆,有时托姐姐照顾女儿,她笑言与女儿相处的常态是“一言九顶”:你说一句,她顶九句。
2010年,母亲去世一段时间之后,净小芳才稍微从哀怨中缓过来。她曾一度向外,为寻找精神出口绕了一大圈:净空法师推广《弟子规》和佛经,她用《弟子规》中的条款去教导女儿;用离开单位时卡里仅有的3万元印发《弟子规》,祈求顺遂;去陕西举办的孝亲活动做义工,主办方以一叠录像作为酬谢。
看了很多遍,第7次将其中一张格格不入的碟片放入播放器时,方从制作粗陋的视频中看出名堂:王财贵先生开头就讲,教育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我因子女的教育焦头烂额。看了演讲,我也看到文化和心灵的重要性,当时觉得,我要读先生讲的书,便买来《老子》《论语》《孟子》。”
她读《老子》,读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有所体悟:外人看来我们家很和谐,我可以主导一些事情的方向,我自己感觉强呀,我内心是非常坚强的,幸而丈夫随和,像一个包裹,可以包容很多事。自己缺乏圆润,所以一直是否卦。因此,之前完全陷入哀怨的生命状态。
读到此处,她渐渐生出一种念头,“我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读,不要让她到了我这个年龄,对自己的人生依然是迷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片混乱。”于是,她又跟女儿看了多遍“一场演讲,百年震撼”的视频,并劝说女儿求学于私塾。
2011年5月4日,女儿进入关中铭谦学堂。
志于学
在侯信佑的自传里,“母亲性情严厉坚强”。
去学堂之后,父母2个月才能看一次孩子。第一年,每次见到父母,侯信佑都会哭,母亲坚持把她留在那里。在学堂的2年半时间,侯信佑与先前同学的通信堆成一摞,净小芳提及此事时,用双手比划了一下,一尺多高。
2012年,王财贵先生在陕西宝鸡演讲,由净小芳所在的公司主办,演讲之后,他们又带先生参观岐山周公庙和眉县的张载祠。相处中,净小芳愈发觉得与先生“有所相契”。6月,她应邀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读经教育宣导员培训;7月,又应邀担任“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夏令营的营长助理;8月,她辞去先前的工作,正式成为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的员工。
2013年10月,经王财贵先生同意,侯信佑进入书院做伴读。那一年,侯信佑15岁,孔子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然而,刚进书院,侯信佑感到极度不适应:我当时很自卑,大家读的时间长,积累也多。第三年的时候,我没有好好进行我的功课。每天都坐到教室的角落,提不起兴趣,把自己搞得很痛苦。
但母亲执意让她待在书院,“只要孔子能教你的,我绝不让曾子来教你。”
“她很爱我嘛,想让我接触到最好的。”侯信佑自我宽慰。
侯信佑与母亲,皆称王财贵“先生”。在文礼书院,仅有这一位先生,平时上下课和吃饭前,学子皆向这一位先生行礼。一个世纪以前,有复性书院的前车之鉴,书院建立,有先生讲学,但无听讲的学生。现在文礼书院有27名学生,沿习旧式书院的传统,先生常设讲座。
侯信佑印象极深的是,先生讲《颜回的生命境界》,“《论语》中,独颜渊好学,善学,恪守仁德。我们常说孔子是模范老师,那么,颜渊是模范学生,假如你想当学生,就要以颜渊为榜样。”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她与母亲看完之后,不约而同说出这句话,从此笃定留在书院。
母子同心,随着女儿调整好读书的状态,净小芳也从以往严肃的神色中挣脱出来。
2015年初,文礼书院师生迁往温州泰顺,侯信佑自幼体弱,便与母亲留在北京休养,母女朝夕相处了四个月。有段时间,母亲生病,医生说治不了她的病。侯信佑突然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和母亲对着来,总埋怨她对我太过严格,她的期待我总觉得无所谓。”好友林子歆曾告诫,“如果你一直与你母亲关系僵硬,有一天你会后悔的。”此后,侯信佑试着去亲近母亲:其实母亲很温柔,她有似孔孟母亲般的智慧。
2015年的冬令营,有人问净小芳,“你女儿现在读经四年效果怎么样?”她回,“读书很自觉,练拳很自主,打扫厕所很干净。”又有人问,“你女儿以后可以做什么?”“至少可以打扫厕所。”
将孩子送入文礼书院的家庭,多是母亲在支持。在将学历视为车票或敲门砖的时代,将孩子送入私塾的母亲曾一度被亲朋好友视为疯子。而净小芳认为,“很多父母短视,将孩子的未来局限在自己狭小的格局内。”先生对于文礼书院的学生寄予厚望:将来,从他们中将产生这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
为什么要长期读经,还要老实大量?先生在《百问千答》中已经说过,“《易经》乾卦,先说潜龙勿用,后来才说见龙在田,或跃在渊,乃至于飞龙在天,没有长期潜龙勿用的修练,将来想飞龙在天,恐怕飞不起来,勉强飞起来,也飞不高。”
成其德
“书院的教学,身体健康是首要的,其次是品德好,再其次才是学问好。”2015年秋季开学,王财贵先生对新生家长这样讲。
课间,学生练易筋经或者瑜伽,每月有一天的远足活动。一日去爬山,他们手持镰刀,割下野草,辟出一条路来,登上山顶。快下山时,侯信佑喝下一口山泉水,刺激到心脏,随之全身僵硬发麻。蔡孟曹略懂医术,已下山,又匆匆爬上来,背她下山。他说,“上山开路已经很累,但此时有份责任。”事后,侯信佑感慨:我们读书人不就是要担起这责任,治时代之病痛,救天下于垂弦吗?
文章开始时,与净小芳一同来接的另一人,便是文礼书院的蔡孟曹老师,他先前在深圳梧桐山办学堂,后将学堂交由兄弟打理,携家人来到先生身边,成为先生的“提包人”。在文礼书院选址的事情上,蔡孟曹生出很强的担当意识,为先生分忧不少。
他生性幽默,接待书院的访客期间,常笑声不断。路上,他特意折了一枝玉兰花,带回来放入了先生桌上的花瓶中。
入驻泰顺之后,脱离嘈杂,晨起午读皆能听见鸟啼鸡鸣。饭后,侯信佑常与师友几人在庭前散步,求学问道。“先生一直教导我们身心要坦荡光明,清爽大方,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先生言辞为经,举足为法,所散发出的光明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我们。”
侯信佑成长快速,2015年10月前后,完成包本录像后,她一直庆幸有朋友林子歆的鼓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一直以来,仰赖师友的夹持。”
先生常言,“等一等,磨一磨”,此刻,母亲净小芳才悟得其中的真意。经由研习经典,进德修业,母女二人有了共同的道,默契增多。近日,净小芳嘴里常念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游于艺
目前,进入文礼书院的学生尚在解经阶段,每天完成预习、复习后,便是大量的解经时间。文礼书院的课堂,皆自学,每人有自己的进度。常有学生坐在楼道,或立于走廊读书。读书声中,班长拿起铜铃铛晃十几下,便是下课。
课间,弦歌不断。走廊间的几架古琴旁热闹起来,也有立在旁边手持箫管的学生。偶尔,四周院落中的鸡和鸭也会应和几声。
TIpS
当今生命教育的缺失
走到今日,净小芳说自己逃离了人生的“雾霾”。2016年2月底至3月初,华东师大政治系教师江绪林自杀,史学天才林嘉文陨落,社会哗然。学问本身,皆没有引领他们的生命走向光明盛大。
牟宗三先生曾在《关于生命的学问》一文中提及:“对于生命学问的忽视,造成生命领域的荒凉和暗淡,甚至达到漆黑一团之境了。所以知识分子的智慧、德性与器识,真是无从说起了。王船山说,‘害莫大于浮浅。’诚于今日验之矣。《易· 系》曰:‘极深研几。’又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极深研几是生命学问透彻以后的事。我们不能‘通天下之志’,所以也不能‘成天下之务’。”
承继了牟先生的思想,《百问千答》一书中,王财贵先生将人类的学问大分为“生命的学问”与“知识的学问”两方面。他认为,“生命的学问就是和平中正的情操、悲天悯人的情怀、高远的理想、清明的智慧等等,这种生命的人文的学问,是一种为人基础的学问。”在当今以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中,皆少了立志、养德的环节。
“至于天才,可以采取中国古人的方式。你是天才,我要把你培养成全才,保持人的性灵像天地一样开阔。天地创生万物,并没有特别的偏向,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完整的人就是各方面一起发展,不得已才略有偏向。虽然略有偏向,也要勉励自己能够尊重异己涵容天下,像这样,你的心灵与你自己是和谐的,与人是和谐的,乃至于历史天下国家宇宙都是和谐的。一个天才的心灵是破裂的,只发展一个方面,其他方面对他可有可无,这种心灵是孤单的。”
被一片中国的古乐声环抱时,学生范家鸣有时会拉起小提琴,调节长时间读经的单调。在读经圈,范家鸣的母亲因发表教育日志为人知晓。王财贵先生曾批阅其中一篇文章“其心則情真意切,其事則可喜可悅。”多数人并不知其母真名,皆以她的网名“明明妈”称呼。
在明明妈眼里,“儿子在上小学之前,是个充满灵气的孩子。但到了小学,因为刻意追求学习成绩,让学习变成了不能承受之重。作为一个中等生,在班里难以得到老师的赞扬,相反在纪律和行为习惯上又常常遭到指责。孩子的眼睛里再也找不到晶亮。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长的暴戾、怯懦和不知所措。 ”六年级下学期时,明明妈接触到读经,就近将他送入沈阳市的齐谦学堂。半年后,他升入初中。
2013年10月,在母亲的支持下,范家鸣进入广州明德堂,继续全日制读经。他7岁学习小提琴,10岁才开始渐渐热爱音乐, 13岁主动提出学钢琴,为的是磨练耳朵以克服拉琴走调。学琴不是基于天赋异禀,也不是为了专业从事。到了广州之后,就不能跟老师继续学琴了。他和母亲面临抉择。
在明德堂的第一年,堂主程云枫破例,允许范家鸣在课余时间练琴。在明明妈的记录中,“没有老师帮忙校准琴弦,他就靠自己的耳朵听。没有音乐欣赏,他就用mp3录下自己拉的曲子,给自己和同学听,听出不舒服的节奏,回头不断重练。学堂为了鼓励他,还让他教别的孩子学琴,给他展示才艺的机会。”
2014年春节,范家鸣利用回家的机会,去上琴课,老师非常赞叹和惊异,说他的琴技不仅没有退步,还有所进步。
回过头来,明明妈总结:才艺的学习,像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学习的兴趣和自学的能力远比老师的指导重要。这在“老师手把手教学生”盛行的如今,也算是颠覆性的体验了。而这个体验,以及自学能力的获得,来自于孩子读经和包本背诵。
《论语》中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明明妈也通透起来:孩子的根本要抓住,志向的建设、品德的建设,这些都做完了,学点才艺,也好。现在的家长压着孩子学才艺学得很累,舍本逐末。
2015年,明德堂向文礼书院送出第一批毕业生。5月29日,范家鸣完成文礼书院要求的背诵量,进入书院。
TIpS
多数读经家庭的尴尬遭遇
王财贵先生推广读经的二十余年间,国内读经儿童以百万计,目前进入文礼书院的不过27人。多数读经家庭中,都有一位强势的母亲在支撑,父母双方为是否送孩子去全日制读经争吵不休,家庭不和睦,严重者甚而离婚。
采访结束时,一位奶奶猜到我们是记者,拉着我们诉苦,她的儿子和儿媳要送五岁的孙儿去读经学堂,她担心孩子将来没有文凭,虽知读经典有益,仍极力阻挠。这亦是目前多数读经家庭所遭遇的尴尬。
广州明德堂堂主程云枫曾在看完明明妈的文章后写:“虽说办学堂是创办人在主导,但家长仍然是最重要的因素,正能量的家长让你省心省力,事半功倍,振奋愉悦;负能量的家长让你劳心劳力,事倍功半,疲惫不堪。遇到好家长,是学堂的运气和福气!”
在遭遇尴尬之后,能化解的家庭,孩子便“心无旁骛,莫问前程”地读书。更有读经家长办学的,如文礼书院学子陈安东的妈妈——明明妈笔下的田老师,集家长、老师、堂主三者于一身,令程云枫尤为叹服!
陪读者
明明妈将儿子送入读经学堂,自己也开始读经,以期能与成长中的儿子对话。
明明妈自言是个感性的人,有些较真,追求完美。对家庭、工作皆如此。“一边希望自己职位不断提升,收入更高。又希望孩子能体会做妈妈的辛苦,老公能时刻体会我不用言明的细微心思。偏偏一切都不那么如愿。因此我时常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离抑郁不远了。”
睡前用读书替代了玩手机,上下班步行的那段路上,上市场买菜的空挡也在温习。用8个月时间,她读了300遍《论语》。
阅读之乐渐渐从她诵读的文字中淙淙流出来,“不读书,就像早晨没洗脸一样难过。当你系统读完《论语》,再读别人白话文写的各种心情絮语和心灵鸡汤,会发觉那都是小儿科,都是片言只语的麻醉剂。”
后来,趁热打铁,明明妈又继续读了300遍《大学》《中庸》,近200遍《孟子》。
明明妈坚持让儿子读经的前三年,明明爸一直不相信老实大量读经的学习方法。为了避免争执,明明妈在家里很少提及此事,隔上一段时间,短则三五月,长则半年一次,向明明爸讲解读经理论。
偶尔聊到此事,便适可而止。一次,她引用《孟子》中的话与明明爸辩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能说服你,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让你不能产生信任,那我继续努力”。明明爸听了很意外,但也入了他的心。
明明妈在家庭中变得和软起来,“经典教会我,在纷纷杂杂的欲念世界里,分得清重要和不重要。它教会一个女人首先要做好分内事,把家庭维护好,让家其乐融融。”
经由这些去反思,明明妈回到自己教育子女的初衷,“我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孩子高贵的灵魂,宽广的胸怀,大的做人格局。我还希望通过教育,在他天生的资质基础上,使他更聪明些,学习能力更强些。”
明明妈在自己的教育日志中,建议妈妈们睡前读半小时《论语》。“只有妈妈们找到生活的根本了,才会发现,原来教育很简单。”
2015年夏天,明明妈辞去公司白领工作,在沈阳办起一间读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