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之神,花之粉,愁之魂
——李清照《如梦令》课堂实录
2016-09-21时长60分钟执教肖贞
时长:60分钟执教_肖贞
藕之神,花之粉,愁之魂
——李清照《如梦令》课堂实录
时长:60分钟
执教_肖贞
肖贞_杭州越读馆老师,主要教授初中语文诗词。喜写诗词,作品见诸于诗词论坛,诗获过奖。年轻时爱玩网游,擅长将游戏中的道具融入课堂,课堂有料有趣。
藕神祠内藏玄机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猜神大赛”。玩过吗?
生:没有。
师:说明一下,今天我们猜的都是中国民间供奉的各路大神,什么希腊诸神啊、印度诸神啊,都不在我们的答题范围之类。好,现在请各位做好准备,抢答开始。
师:酒神——
生:杜康!
师:茶神——
生:陆羽!
师:木匠之神——
生:鲁班!
师:藕神——
生:啊?
生:有这个神吗?没听说过。
师:这位藕神啊,既是“藕的神”,又是“偶的神”。到底是谁呢?我们一起去济南的大明湖畔看看。
生: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师:当然不是啦!大明湖畔有一座藕神祠,祠外有对联一幅,“藕神”就藏身其中。我们读读看,女生读上联,男生读下联——
生: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
生:归去来兮,宋代词宗才女魂。
生:猜出来了,是李清照!
师:哦,说说看,从哪里猜出来的?
生:下联中的“宋代词宗”。
师:知道李清照是哪一派的词宗吗?
生:婉约派。
师:豪放派的词宗呢?
生:辛弃疾。
师:辛弃疾也是济南人,字幼安,而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所以他们被合称为“济南二安”。说到这里,肖老师要向各位隆重推荐,爱好诗词的同学不能不去济南啊,如此人杰地灵,豪放婉约两位词宗一网打尽。
师:回到对联,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是写李清照?
生:“才女魂”。
师:嗯,锁定了性别。
生:其实上联也可以看出来。
师:哦,怎么讲?
生:“水中仙子荷花影”,让我想起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
师:能给大家背背看吗?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太棒了,怎么背得这么流利?
生:因为我们第七册的语文书里就有这首词,刚刚学过没多久。
师:大家都学过了吗?那再好不过了。我们跟这首词算是“越读馆里遇故知”了!
济南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城,南宋词家二宗的李清照与辛弃疾,都曾在此生活过。图为20世纪初叶的济南西式建筑
古诗词刻本上的李清照像,在济南老城大街小巷的院墙上,偶尔还能看到李清照和她的词
《如梦令》中争渡影
师:李清照被称为藕神是在清朝年间,距今差不多200余年。而为李清照赢得此番称号,如这位同学所言,这首《如梦令》功不可没。那么,这首词到底妙在何处?我们今天就来细加鉴赏,也许跟你们的语文老师讲的略有不同。先来听听这首词的配乐朗诵。(师播放)齐读。
(生齐读)。
师:刚刚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李清照的笔下白描功夫一流?几乎每一句词,都是一幅现成的图画。而我们在鉴赏诗词的时候,有一门功夫也很重要,就是把“话”变成“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头脑里布局,勾线,着色,变成一幅幅形象而具体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句词,在脑海中还原画面,再用简洁精炼的文字给这幅画题图。就像古人有名的《溪山行旅图》、《雪堂客话图》、《西湖柳艇图》等等。
(2分钟独立思考,1分钟同桌交流)
生:我选择最后一句“惊起一滩鸥鹭”。
师:如何题图?
生:鸥鹭图。
师:不错,出现了主要表现对象。大家评评看。
生:如果在鸥鹭前面加上一个动词会更好。光说鸥鹭,也不知是站着的还是躺着的。
师:你怎么加?
生:惊起鸥鹭图。
师:哎,一个“惊起”,画面瞬间流动起来了。还有别的吗?
生:老师,可以几句话合起来表达一个意思吗?
师:可以。
生:那最后三句,我题为“争渡惊鹭图”。不但有鸥鹭的动作,而且有人的动作,“争渡”也是“惊起鸥鹭”的原因。
师:妙啊!题图有如作诗词,讲究的是“言简意丰”,最考验人的锤炼功夫。还可以怎么题?
生:我想加两个字。“争渡滩惊鸥鹭图”。
师:哦。这个“滩”字很重要吗?
生:滩字表示惊起的鸥鹭数量很多。
师:一群也可以表示数量多。我们把“一滩”换成“一群”可以吗?
生:不可以。我感觉“一群”还是不如“一滩”多。“一滩”表示的是整个沙滩。而“一群”不一定有这么多。
师:有道理。我们有个成语“三五成群”,三个五个,就可以称为“群”了。
生:我觉得“滩”不仅仅是个量词,也是鸥鹭惊飞的背景,“群”就没有这种功能了。
师:太棒了,刚刚我们说会读诗的人要善于“把话变成画”,马上就会举一反三了!
师:有同学选择其他画面的吗?
生:我选的是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
师:题图呢?
生:就叫“溪亭日暮图”。
(众生笑)
师:你们笑这句太省力了对不对,觉得没有在脑海里变成画的必要。可是肖老师觉得大大有必要。因为经常有同学在默写这句诗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写成了这句,读——
生齐:常记西亭日暮。
师:如果你是一个画家,让你按照这两句词来作画,画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幅画中有小溪,有亭子;一幅画中只在西边画上亭子。
师:对啊,画家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读诗须有画家之眼。当然,也有学者说“溪亭”就是一个亭子的名字。但不管怎么样,总之绝不是“西亭”之误。
师:这幅“溪亭日暮图”跟“争渡滩惊鸥鹭图”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同桌讨论)
生:第一幅是静态图;第二幅是动态图。
生:第一幅图纯粹是景物;第二幅图既有景物,也有人的活动和鸥鹭的动作。
生:第一幅图是黄昏时分,暖色调的;第二幅图是夜晚,冷色调的。
师:还有别的图吗?
生:第二句和第三句,“兴尽晚归图”。
师:注意,从第二句起,人物开始入镜了。如果来画这幅图,如何安排造型分布?你觉得画面上应该有几个人?
生:一个人。
生:不可能吧,一个人能玩得那么尽兴吗?
生:下面既然是“争渡,争渡”,肯定得有好几个人才用争啊。
师:有眼力!懂得联系上下文品读诗词。要知道,一首小令虽短,其内在逻辑一定是环环相扣,合情合理的,绝对不只是字词的堆砌。
生:应该是一群女孩子吧。
日暮时的大明湖
师:刚刚大家说玩得她们玩得很尽兴,猜猜看,她们可能玩了些什么呢?呵呵,我们来一次“古代游戏考”。
生:可能会吟诗作对吧,毕竟是才女嘛!
生:作诗钟?
生:古代女生会刺绣什么的。
师:凡是刺绣啊,织补啊,这一类活计有个术语的,叫——
生:女红(hóng)。
师:你的知识面很广,就是读音有点小问题,这个词读作“女红(gōng)”。读一遍——
生齐:女红(gōng)。
师:还可能玩什么?
生:斗草。
师:你怎么知道这种游戏的?
生:《红楼梦》中看来的。
师:很好,留心处处皆学问啊!
生:喝酒。
师:哦,为什么觉得她们会喝酒呢?
生:因为“沉醉不知归路”啊。
生:不一定吧?我觉得这个“沉醉”应该是陶醉的意思吧。
师:陶醉于什么呢?
生:陶醉于当时的美景。
生:陶醉于当时的心境吧。古时候的女子要出门一趟很不容易,一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她们出来玩了这么久,这样的时光太难得了,所以很陶醉。
生:我倒觉得两种可能性都有。既陶醉于美景,也喝了一些酒,有点沉醉。也许她们出门的时候偷偷带了一壶酒呢!
师:呵呵,照你这么一说,才女年轻时也偶尔叛逆,真可爱。
生:她们还可能玩蹴鞠。
师:什么?(做侧耳倾听状)
生:蹴鞠。就是踢足球。
(众生爆笑)
生:不可能玩蹴鞠的。她们在溪边的亭子里,一脚球就飞到水里去了。
师:嗯,还是符不符合情理的问题。不管她们玩了些什么,也不管她们是喝得沉醉还是玩得陶醉,总而言之,她们玩得十分Happy,尽兴而归。
师:刚才这幅画里,“兴尽晚回舟”一句的“晚”字,貌似跟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日暮”二字有点接近,都是表示“时间晚”。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说过诗词要“力避重复”,那李清照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生:我觉得这两处并不重复啊。
师:怎么讲?
生:第一句中的“日暮”是落日图,第三句中的“晚”是纯粹的时间。
生:我认为第一句中的“日暮”才是纯粹的时间,第三句中的“晚”有点表示“迟了,晚了”的意思。
生:我觉得“日暮”和“晚”并不是同一个时间点。“日暮”是黄昏时分,而“晚”是夜幕降临,天已经黑了。
师:很好的思考。看似一样,实则有看不见的时间推移。
师:现在就剩最后一幅图了,谁来说?
生:我选的是“误入藕花深处”,我题的是“误入藕花图”。
师:很天成的题图。不过加两个字,也许更有即视感。
生:轻舟误入藕花图。
师:妙!有个问题,好像我们一般习惯叫荷花,不大叫藕花。为什么李清照要一反常态用“藕花”入词呢?
生:可能是因为平仄的问题吧。
师:猜对了。请大家把词谱拿出来,翻到第8页《如梦令》,我们找找看,这个字所在的地方应该用平声还是用仄声?
生:仄声。
师:所以我们会发现,李清照对于词的创作是非常讲究音律的。李清照不但是才华卓越的诗词创作者,同时也是诗词理论批评家,她有一篇专门论及作词的理论文章,叫《词论》。文章中她提出一个观点,叫“词别是一家”。什么意思呢?这是相对于作诗而言的,就是说,诗是诗,词是词,不能混为一谈,不能用作诗之法来进行词的创作。我们也许有点奇怪,这不是废话吗?难道还有人用作诗之法作词吗?当然有,还不少,而这些人,都被李清照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读——
生齐: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 lí:瓠瓢)水于大海,然皆句读(dòu )不葺( qì :修饰)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师:先来看被点名的都是什么人?晏元献晏殊,宰相词人,《珠玉集》如珠似玉,顾随先生叶嘉莹教授都曾著文论及;欧阳永叔欧阳修就不用说了,词文并茂,唐宋八大家之一;苏子瞻苏东坡,无需多言。当然,李清照还是非常有礼有节,深谙先扬后抑的批评之道的,先戴一顶高帽子,“你们都是文坛中的顶尖写手加学术大牛啊,填填词写写流行歌曲,简直就像用葫芦瓢在汪洋大海中舀一瓢水这么简单啊。”紧接着看到“然”字,我们不由得心头一紧,
“然而作的词却都是一些打乱标点符号的诗,而且往往还不合格律,乱用平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批评,真是掷地有声,而且批评的都是前辈学人,像苏东坡,论辈分李清照该称之为“师爷爷”,因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跟李清照的父亲平辈论交。所以我们说,李清照不但有才华,而且有胆识。虽然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协音律地唱出这首《如梦令》了,但哪怕按照平长仄短的吟诵规律来读读看,依然可以感受到这首词中内在的韵律美。我们齐读一遍。
佳句天成巧布局
师:各位,小小一阙《如梦令》,短短七句,竟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如此参差多态,富有动感和变化的画面。如果从流传千古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词中最好的是哪几句?
肖贞老师在杭州越读馆
生:我认为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好眼力,跟历代评家观点一致。当然,我们这是站在鉴赏者的角度来评价的。现在,肖老师请各位转换一下视角,站在创作者的立场来看这首词,哪一句或者说哪几句是最关键的?
生:当然还是最后三句啊。
师:有没有谁觉得“误入藕花深处”是最关键的一句?
(生茫然)
师:想一想,是什么让几个女孩子划着船,误入了藕花,而且是藕花深处?我们到前面三句词中找找原因。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师:谁来用关键词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沉醉”,因为一心陶醉在美景中,一不小心船开错了方向。
师:有可能还喝了点酒。
(众生笑)
生:那就还有点昏沉了。
师:嗯,不管是陶醉于美景,还是微醺于美酒,总而言之,此时的脑袋不是特别清醒,有点“昏”。还有吗?
生:我觉得“晚”字也是原因之一。因为天黑了,看不清路了,所以开错。
师:天黑导致视力变弱。
生:“晚”还有一层原因,因为回家太晚,怕家人担心,所以有点心急。
师:还有心理层面上的原因。
生:“兴尽”也有问题。白天大家玩得太High了,到现在划船回家,已经有点筋疲力尽了。
师:体乏容易犯错,有道理。有没有谁觉得“舟”字也有嫌疑的?
(生不解)
师:想想这帮女孩子,有没考过驾照的?
(众生笑)
生:哈,我明白了。她们的划船技术一定Low爆了。
师:嗯,本来平时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次竟然划船出行,技术肯定不过硬。
师:这林林总总的原因凑到一起,于是就——
生齐:误入藕花深处!
师:而正因为误入藕花,还是深处,所以才——
生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看出这句词的重要性了吗?
生:看出来了,这句词既是前三句的结果,又是后三句的原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现在我们看看板书,肖老师用笔连连看,前三句是一个什么样的布局?
生:呀,是扇形的!
师:如果说前三句是扇面的话,那“误入藕花深处”一句是扇子的什么?
生:扇柄。
师:对啊。如果没有扇柄,我们怎么握住扇子呢?那么后三句是什么?
生:扇坠。
师:古人对于扇坠非常讲究。有用玉佩或宝石来做扇坠的,价值不菲。我们鉴赏诗词的时候,往往一眼就被扇坠的璀璨光芒深深吸引,但是经常会忘了,没有扇柄,扇坠置于何处。所以,肖老师希望大家能站在创作者的高度,刷新一个观点,“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确是千古佳句,而千古佳句是被“误入藕花深处”一句逼出来的。《如梦令》要填好,包括很多诗词要写好,腰功一定要好,有点类似于舞蹈对不对?再打个比方,世界跳高冠军,他们一定不能等到临竿一跳时才发力,而是在什么时候就要蓄势发力了?
生:助跑的时候。
师:太对了。助跑的时候蓄势发力,纵身一跃已是顺势而为,千古名句之所以看起来妙手偶得,佳句天成,事实上,是作者不为外人道的内力迸发使然。又成武林高手了对不对?
(众生哄笑)
师:万万没有想到,一阙三十三字的小令竟然有着如此严谨而精巧的结构布局。最后,我们当然不能放过价值连城的扇坠。一起读最后三句——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我们古人的书籍有个特点,就是没有标点符号,那么怎么断句呢?都是读书人一边看,一边点上标点符号,我们称之为“句读”。对于两个“争渡”的标点符号,历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此两处应为逗号,一种说法是此两处应为问号。我们今天来当一回“鉴词专家”,各位觉得应该是逗号还是问号?注意,如果是问号的话,那么“争”就作疑问词“怎么”解——“怎么渡?怎么渡?”小组讨论。
生:我觉得应该是逗号,因为船开到藕花里去了,一着急,都抢着要划船,才惊起了鸥鹭。
生:问号也可以啊。大家都在商量船要怎么开,声音有点大,就把鸥鹭都惊飞了。
生:也许两种情况都有吧,一边大声说“怎么渡,怎么渡”,一边抢着划船。
生:我觉得问号的可能性不大。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们是几个女孩子,又是古代的,声音再大能大得哪里去?不可能把一整滩鸥鹭都惊飞了吧?
师:唔,也许她们练过某种独门武功“狮子吼”。
(众生笑)
生:那李清照岂不是成了“河东狮吼”?
师:事实上肖老师也比较偏向此两处为逗号。“惊起一滩鸥鹭”估计真要动作片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师:再看最后一句,肖老师想把“鸥鹭”二字改为“野鸭”,诸位觉得如何?来,我们替换读读看——
众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野鸭。
(爆笑不止)
生:肯定不行。平仄不对。
师:平仄是对的,鸭是入声词。
生:不押韵。
师:敏锐的发现。那如果“鸭”字是押韵的呢,可以改成“野鸭”吗?
生:不可以吧?因为也许当时惊起的就是鸥鹭啊。
师:很好,作者当然可能是实景实写。我们知道艺术来自现实,但艺术不一定完全等同于现实。古典诗词也有“造境”一说。如果从造境的角度来看呢?
生:那更不能用野鸭,因为野鸭长得又肥又短,姿态也很笨拙,破坏美感。
师:的确,所以好像多见鸥鹭入诗词,“一行白鹭上青天”、“漠漠水田飞白鹭”。少见野鸭入诗词。对于这个出镜率的问题,肖老师倒不认为是野鸭不宜入诗词,而可能是美的事物更容易激起人创作的欲望。野鸭当然是可以入诗词的,要看用在何处,如何用。比如在杜甫笔下,鸡可飞狗可跳,没有任何事物不可以入诗。
生: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是野鸭的话,就不合情理了。
师:愿闻其详。
生:因为野鸭的颜色基本上都是褐色灰色的,如果惊起一滩野鸭,怎么看得见?
师:跟前面哪个字有冲突?
生:晚。
师:鸥鹭为什么没问题。
生:鸥鹭是白色的。
师:闭上眼睛想想看,一滩鸥鹭,通体雪白,在夜色掩映之下,扑啦啦腾空而起,画面流动,十足壮美。黑白对比,动静相生,多么富有视觉冲击力。所谓惊鸿一瞥,这就是惊鸿一瞥啊!何止是符合情理,简直是瞬间惊艳啊!我们真得感谢李清照,虽然当时没有摄影机,但她的笔,就如一架高分辨率的摄影机,而且抓拍技术一流,给我们留下了这可遇而不可求的刹那光辉,定格成永恒。
师:讲到这里,我想请问一下各位,如果你是一位电影导演,你来拍一拍这首词,电影中会有几位李清照?
(生茫然)
师:你会找几个演员来饰演李清照?
生:一个啊。李清照当然就是李清照啊,又不会变成别人。
生:两个。一个是回忆中的李清照,一个是写下回忆的李清照。
师:嗯,一为少女李清照,一为成年李清照。
师:对于“常记”二字,亦有选本作“尝记”,你更倾向于哪种说法?
生:第一种。“常记”是经常记起,而“尝记”只是曾经记起。这么美的瞬间,应该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所以给李清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常常记起。
师:也正是因为李清照常常记起,才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让我们常常记起这位“千古第一才女”,并为她赢得“藕神”封号,实至名归。
……
师:为什么说李清照还是“花之粉”,“愁之魂”呢?且待下回分解。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