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鲁迅的读书故事(一)三余· 三味· 三到
2016-09-21黄乔生
黄乔生/文
少年鲁迅的读书故事(一)三余· 三味· 三到
黄乔生/文
鲁迅7岁正式进学堂,读的是绍兴城内声望较好的私塾——三味书屋。
三 余
私塾原来叫“三余书屋”。古代有个大学问家,当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经验时,他总是对人说,先把书读百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问学的人总是叹道:“没有时间啊。”学问家就说,可以用“三余”。“什么是‘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闲时间。其实就是要善于利用时间。
三 味
鲁迅上学的时候,私塾改名“三味书屋”了。“三味”是有出典的,宋代李淑的《邯郸书目》中说:“诗书味之太羹(原汁肉汤),史为折俎(祭祀或宴会时放置在桌上的大块肉),子为醯醢(xī hǎi,醯是醋,醢为肉或鱼制成的酱),是为三味。”书屋两侧木柱上的一副木刻抱对写的是“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正好呼应了“三味书屋”匾额的意思。
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先生,高而瘦,戴着一副阔边眼镜,平时不苟言笑,性格耿直,品行端正,在绍兴城里口碑很好。鲁迅后来写文章,称赞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 到
书屋里规矩很多:坐得要直,书桌上书本要放端正,不许在墙上乱涂乱画,背书咬字要清楚,不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鲁迅从家里带来的一张两屉硬木书桌放在东北角,桌面右上角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有一次鲁迅因家里有事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了这个字以自勉。
书屋规定:学生每到月中要背出上半月读过的书,月底要会背一个月里读过的书,到年底要背出一年读过的书。如果背不出,就要受责罚。先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把戒尺,学生违反规定或者完不成作业就要挨打。不过,寿先生是宽厚的,他虽然要求严格,却很少用戒尺。即便用,也是在孩子们的手心上轻轻地打几下。
鲁迅读书用功,而且善于寻找方法。他制作了一种书签,两边都有红色花纹图案,中间写着10个小楷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把书签夹在书页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书签上的一个字,这样读过几遍后,再默读,不多久,就能背诵了。寿先生很赞许,同学们也都很佩服,纷纷仿效鲁迅制作“读书三到”书签。
对对子
鲁迅对对子的本领也很高。对对子能考查一个读书人学问是否渊博,典故是否谙熟,能否融会贯通,能否正确把握文字的平仄及能否正确运用同义词反义词。学生开始读书,都要练习这种技艺,讲究字字准确,声声悦耳。“红花”必须对“绿叶”,前两个字是平声,后两个字就须是仄声,对“黄叶”就算错。
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三字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对起来,有对“二头蛇”和“三脚蟾”的,也有对“八脚虫”和“九头鸟”的,还有一位竟对个“四眼狗”。寿先生批评说:“‘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你见过吗?以不存在的东西对实有的东西,根本不对!”鲁迅对了“比目鱼”,这是他从《尔雅》上看到的。寿先生听了十分赞许地说:“对得好,‘独’不是数字,但含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含有双的意思。可见樟寿(鲁迅原名)是用了心的。”还有一次,寿先生出了一个五字题“陷兽入阱中”,同学们都皱着眉头,苦思冥想,对不上来。鲁迅根据《尚书》中“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出“放牛归野林”,又得到老师的夸奖。
黄乔生,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编辑出版了多种大型史料丛书,如《回望鲁迅》(22卷)、《回望周作人》(8卷)等;著有《八道湾十一号》《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等。另有译作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