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2016-09-21郑恒毅
郑恒毅,王 伟,刘 瑜
(重庆大学 党委保卫部(处),重庆 400044)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郑恒毅,王伟,刘瑜
(重庆大学 党委保卫部(处),重庆400044)
习总书记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而安全的基础是安全素质的提升,安全教育则是人员安全素质提升的必要措施和主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安全形势要求管理者与时俱进地制定安全教育策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提供的便利,真正融入到互联网的世界中,发挥出互联网+时代安全教育的潜力。文章从理念的提出,大数据驱动下安全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生态结构下对安全教育的要求以及安全教育策略,乃至互联网渠道的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高校管理部门在安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拓展。
安全教育 ;“互联网+”;大数据驱动;生态结构
习总书记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公共安全是社会安定、社会秩序良好的重要体现,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1]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人们生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要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关键。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素质责无旁贷。提升安全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时代需要和形势发展需要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安全素质也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目前,国内高校安全事故频发,主要原因是师生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整体的安全素质不高所致。在《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一文中关于重庆地区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的数据显示:88.1%的大学生不会使用常见灭火器;53.7%的大学生在明确学校宿舍规定严禁使用违章电器的情况下,仍会使用热得快等违章电器;49.3%的大学生会随意搭乘无牌无照摩托车;67.2%的大学生不会到医院寻医解决长期精神压抑或抑郁等心理疾病[2]。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亟需提升,是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群体、学校和社会能否和谐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变革每秒都在发生,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一、理念——“互联网+”与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互联网+”概念解析
“互联网+”这一提法出现于2012年,而真正成为炙手可热的组合词则是2015年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李克强总理提及。
“互联网+”提出的背景正是基于近年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现状,尤其是微博、微信、QQ、APP等多种互联网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息息相关。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的教育相联系也正是因为大学生这一群体正与网络发生着“化学”反应。互联网构建起的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道德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3年,由清华大学主持编写的《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中,关于大学生网络观念现状的调查有这样的结果:对于网络依赖现象,其中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感受认同程度,59.9%的学生选择符合,28.4%学生选择不符合,12.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3]。
而关于“互联网+”的概念界定在百度百科上有这样的解释:“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4]。这一概念强调了其形式的“新”,而对于深层次的关于互联网对行业、经济如何产生以及产生怎样的效果却没有加以界定,从而让人误以为只要传统行业“+互联网”,创造出形态上的“新”,就实现了“互联网+”。这是对“互联网+”停留在表层的误读,并不能体现“互联网+”所要强调的关于创新、重构的内核。相较而言,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李碧武对“互联网+”的定义则显得更为恰当:“互联网+”是遵循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从底层重构或改造这些传统行业,从而促进行业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行为模式或运动过程[5]。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互联网”收效甚微
一方面互联网正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所具有的效率高、容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又使其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的绝佳工具。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成为各高校的共同选择。通过新浪微博检索可以发现,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有约130多个高校开通了专门的保卫处账号,多以“平安+大学名称”或“大学名称+保卫处”作为名称标识。这些账号主要发布安全常识、校园警情提示、校园安全工作动态、时事新闻等主要内容来进行安全宣传;在微信这一最热门的网络媒体平台上,也有约70多个高校的保卫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其发布内容多以安全常识、安全工作动态为主;而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自己专门的保卫处网站,其主要内容以部门介绍、工作动态、安全知识几大类为主。表面看来,在大学生安全工作这一领域与互联网的结合状况成绩显著,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1.教育效果不理想
在133个高校保卫处微博号中,只有不到6个有超过4 000个粉丝,12个有1 000余个粉丝,其余则主要有300~400个粉丝左右;而高校保卫处网站的浏览量也较低。
2.教育内容依然囿于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老旧、枯燥、单一
从分析各高校保卫处微博、微信、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来看,还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少,且内容与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教材并没有多少区别,只是用“网络”这一“新瓶”装着传统安全教育内容的“旧酒”。
3.所进行的安全教育零散,缺乏系统性
从多个高校保卫处的微博账号发布频率看,仅有10个左右的微博账号保持了在工作日每天发布内容的频率,其他大多数账号处于5~20天发布1~3条内容,甚至还有的账号只是注册之初有所动态,后来则直接成为了“僵尸账号”,而且在微博、微信以及网站上所发布的内容并没有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或构成一定的内容体系,因此显得十分零散。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虽然引入了互联网元素,但只是用互联网代替了传统安全教育中的教材、黑板等,所进行的安全教育内容、形式都没有发生大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对于这样的现状,只能将其认为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互联网”状态,而与“互联网+”的实现还相去甚远。
(三)变“+互联网”为“互联网+”
从各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已有的经验与不足中可以看到,当前“互联网+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以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介进行安全教育,实现二者的简单相加,因此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安全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则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用颠覆与重构的互联网思维来彻底改造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生态,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互联网+”转变。
二、融合——基于网络大数据驱动的安全教育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为社会感知信息的获取、传播、处理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网上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已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以大学生网民为主要构成部分的中国网民的数量居世界之首,网络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位于世界前列。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转变思维,用数据说话,运用关联关系挖掘与演化分析等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网络大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与理解,挖掘出海量网络数据中蕴含的潜在有价值的安全教育信息,构建基于网络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
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交互、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网络大数据的规模和复杂度的增长超出了硬件能力增长的摩尔定律,给现有的IT架构以及机器处理和计算能力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的大价值带来了巨大机遇[6]。网络中的数据不仅具有数据量大的特点,还呈现出以图片、声音、视频为主体的非结构化特征。非结构化大数据具有大量性、多样性、信息利用效率低、价值性体现不充分等特点。这一特殊属性要求学校安全教育者改变传统的以结构化数据为载体的日常安全判断观念,学会利用多种类型的安全数据综合分析并形成全面衡量、宏观归纳的安全教育认知。高校安全教育者在面对庞大的、具有相当价值的安全信息数据时,如何从海量、复杂、实时的网络大数据中深层次挖掘异质数据价值,及早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使数据转变为可以使用的安全教育信息,并优化服务于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是构建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的关键。从学校安全教育的角度讲,就是要从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关联关系挖掘和非结构化大数据的演化机理两个层面出发,发展针对高校安全教育问题的大数据挖掘与模式分析理论和方法,将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海量庞杂、异质多源、大范围时空关联的社会感知数据化繁为简,高效提炼出满足安全教育需求的、人可理解并利用的信息情报和知识资源,从而有效服务于高校安全教育。
(一)基于网络跨媒体数据的信息关联与关联建模
在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关联关系挖掘层面,需要整合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感知数据,结合不同的数据粒度和不同知识层次上的异构特征表示方法,为网络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关联分析和知识表达提供有效特征刻画。并对不同模态的非结构化网络大数据进行语义相似性度量,获取中层空间中同构描述之间语义关联的一致性描述;进一步提取特征同构描述之间共享的高层语义子空间,在此层面上,实现非结构化大数据的信息聚合与语义的一致性描述。非结构化大数据信息关联与关联建模的具体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非结构化大数据的信息关联与关联建模
为获取网络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特征表示,在多模态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稀疏性、混乱性和复杂性等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深度学习方法获取非结构化大数据的深度特征,构建底层异构特征空间。为挖掘跨媒体非结构化大数据关联关系,分析非结构化大数据跨源、跨形态和跨属性特性,构建中层高维冗余特征空间,通过学习线性变换直接度量跨媒体非结构化大数据间的相似性,耦合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相关特征描述,消除非结构化大数据间的特征异构性,获取非结构化大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和互补信息。进一步,为建立非结构大数据的关联语义一致性刻画机制,采用共享子空间学习方法建立不同特征同构描述的共享高层语义子空间,保持非结构化大数据间的关联和互补信息。
(二)基于网络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安全事件发现与演化机理
在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安全事件发现与演化机理层面,需要从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中社会感知数据的物理结构和映射关系出发,结合动态社会信息网络形式化表达与建模方法,分析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多模态、多义性、高维以及随时空动态变化等特性,定义并量化物理空间网络和网络空间的基本属性,将社会感知数据抽象映射生成生物特征关联网络、社会关联网络以及互联网信息网络,在此基础上以非结构化大数据的特征信息作为节点,特征之间的语义相似度作为边的权值,以语义相似度越大,路径越短为构建原则,构建复杂动态社会信息网络的拓扑结构,将社会感知数据最终抽象成一个有自我组织的、满足“小世界”和“无标度”的有向网络(图2),实现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信息维度的映射。
图2 动态社会信息网络模型
在获得动态社会信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安全事件的随机性、突发性、不确定性、耦合性,以及非线性涌现等特性,并结合网络大数据的有向增长机制、传播扩散机制和倾向连接的幂律分布与关联机制,采用一种融合节点连接度和内容相似度的社会信息网络演化模型,拟合动态社会信息网络中的内容与拓扑分布规律,揭示社会信息网络拓扑规律和内容分布规律。在此层面上,结合社会的、背景环境的和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非线性的涌现现象,通过分析安全事件演化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理,获得安全事件扩散和消减的演化规律与趋势,及早发现和获得安全事件的发展态势,实现安全隐患的预警预报。
建设以图片、声音、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为载体的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可实现非结构化大数据驱动下的安全事件发现与演化机理分析,揭示网络非结构化大数据中所蕴含的与高校安全教育有关的安全事件以及事件结构模式,及早发现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提升高校安全管理和教育者的决策水平,并及时通过相应渠道优化服务于高校安全管理与教育,进而实现“安全校园”的理想。
三、变革——全新的安全教育生态结构
“互联网+安全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安全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如图3、图4所示)。
互联网上的安全教育依赖于网络信息的生态结构存在,但在此基础上又有超越和突破,互联网上信息生态结构的基本要素有网络信息、信息人和网络信息环境[7],安全教育的网络生态内涵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传统教育中上一堂课是教育,开一次讲座是教育,但在信息化、碎片化、及时化的网络空间里,正面信息的输出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大数据驱动背景下,被重塑的安全教育生态应该是全时域、全空域、全事域的线性网络状态,其内核动力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互联网+安全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8]。构建“互联网+”安全教育管理应从安全教育队伍的基础数据层开始,从人员、安全教育物资、资源等所有安全教育体系构成元素中采集数据,然后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重构整个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实现整个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从技术到制度的“互联网+”。
图3 传统安全教育生态
(二)互联网+安全教育人员
实现安全教育人员的“互联网+”主要包括:(1)具备互联网思维,以最新技术提升教学技能;(2)适应“互联网化”的安全教学组织形态,从单一模式教学到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教学;(3)适应“教学众筹”等新型教育行为模式,通过互联网汇聚多种安全教学专长人员,协作分工,加强分享与交流。
(三)互联网+安全教育课程
互联网技术的融入使新的安全课程具有富媒体化、智能化、交互性等特质,学生的学习更直观和有趣。安全课程内容的编写颠覆了封闭、冗长的传统教材编写过程,一群具备相应资历并合法注册的专业人士采取开放式组织形式,借助网络平台,协作组织、编写、封装等,使得互联网+安全教育课程更全面、科学、多元。
(四)互联网+安全知识教学
依托互联网,安全教育已不囿于固定场所和固定时间。教学资源在互联网技术下得以最大程度的共享与普及,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新型的安全教育教学模式。互联网使学生打破时空限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五)互联网+安全知识学习
互联网从信息传播的方式上实现了对传统的“教”者中心教学模式的突破,从根本上更加强调了“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主动学习安全知识提供了可能性;丰富的安全教育学习资源延展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学生的安全知识学习效果能得以及时反馈,从而指导其学习行为的优化调整;大数据积淀让学习过程进一步优化。这不仅显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表层意义,更是学生对于安全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观念和习惯的巨大转变。
四、探索——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传播路径
事实证明,随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和大学生对互联网的普遍认可,网络必将成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及产品的特点各不相同,在安全知识传播效果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体而言,新技术(产品)取代旧技术(产品)已经是大趋势,这就要求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要及时调整、与时俱进,跟上变化。
以下就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产品)进行安全教育作简单介绍。
(一)“三微”
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立体式视听特点,通过以“三微”为代表的新媒体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方法,把安全教育工作的知识性、思想性、政治性与新媒体方式的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相结合[9],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安全文化教育势必会事半功倍。
其一,微博(Weibo)是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10]。利用微博进行安全教育的做法是:(1)建立实名认证的微博。实名认证可以增加信息传播主题的权威性和可信任度。(2)善用微言微语,编制适合学生口味的内容,图文并茂或者简短的视频均可。(3)在自身粉丝数不足、传播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学校的官方微博、学生工作微博、学生就业微博等获取转发。(4)及时与受众互动,并持之以恒地发布内容。
其二,微信 (WeChat) 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可以轻松实现内容分享。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11]。
用微信进行安全教育的具体做法是:(1)开通微信公众号。(2)通过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服务功能,如“失物招领”、“户口查询”等,吸引用户关注。这些用户相较微博的粉丝,会更加精准,绝大部分应该为本校学生以及教职工。此外,还可以通过“发红包”、有奖活动等,吸引师生关注。(3)适时发布各类很有“料”的安全提醒。(4)通过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提高用户粘度。(5)相关研究表明,朋友圈的信息关注度高过公众号的关注。因此还可以通过建立逐级联动机制,通过朋友圈扩散重要的安全信息。
其三,微视频则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的视频短片。由于微视频具有 “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意性等特点,并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因此相对于图片和文字而言,它是较优的安全教育形式。可以将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受到的各种伤害制作成微视频进行宣传提醒,也可以以故事化方式拍摄一些典型案例教育短片,警示师生注意。
(二)安全APP
APP是英文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缩写。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APP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当前,市面上没有安全教育类的APP应用。我们认为,和侧重于安全防护的常规意义上的安全APP相比,此处所讲的安全APP应该侧重社交安全。除了可以实现安全信息及时推送等一般功能外,可以考虑开发一些特色功能。比如对未在通讯录内的电话实行及时监控,对可能涉及安全问题的一些陌生来电通话及时发出告警信息或阻断。
(三)师生关注度高的社区、论坛
网络社区论坛是一个网络板块,指不同的人围绕同一主题引发的讨论,如天涯社区、百度贴吧等。随着新媒体强势进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社区和论坛似乎已逐渐淡出视线,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它的关注。社区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沉淀了一定数量的老用户,其忠诚度普遍较高;讨论一般呈现为话题式,主题集中,易于讨论的展开。如善加利用,通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宣传教育效果。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持续利用好传统的社区功能,同样非常重要。基于此,发现并走进学生相对集中的校园BBS、学校贴吧、知乎等,用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是互联网+安全教育的应有之意。
(四)即时通讯工具
即时通讯工具是通过即时通讯技术来实现在线聊天、交流的软件。透过即时通讯功能,可以知道你的亲友是否正在线上,以便与他们即时通讯。即时通讯比传送电子邮件所需时间更短,而且比拨电话更方便,无疑是网络年代最方便的通讯方式。腾讯QQ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即时通讯工具。调查表明,当前高校学生群体对QQ的依赖程度远胜过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伴随QQ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她)们对QQ的情感是其他人无法体会的。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QQ工具的使用现状,并灵活利用QQ群、QQ空间等开展安全知识的传播,是实现互联网+安全教育质变的重要突破口。
五、愿景——“互联网+”是安全教育的美好未来
在“互联网+”大背景的支撑下,网络新技术必将不断涌现,这使得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前置、时空域全覆盖以及定向推送等愿景,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安全教育智能化P2P及时响应云网络”也不再是梦想。当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者应该熟悉网络、融入网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学生大数据进行细致的挖掘,切实掌握男女生比例、生源地、年龄等数据,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利用现成的网络大数据资源,比如利用百度大数据的“实时热点”和“七日关注”,对发生各类突发安全事件,要迅速把握时机,将安全教育的重心转移到此类知识的宣传上。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购置一些网络数据研究的专用设备,通过这些设备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网络行为态势,以便“定制”更加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策略。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EB/OL].[2015-05-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30/c_1115459659.htm.
[2]邹勇.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3]课题组.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百度百科.互联网+[EB/OL].[2016-01-0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5cEV-Bsw_Ul9u4yJraGRZdEDj4_enivCgkHl8q6JMUUyAl_1s9hVbOrkBBQi4bmVkte1sspQiO7x6S7yzOGSK.
[5]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6]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7]李美娣.信息生态系统的剖析[J].情报杂志,1998(4):3-5.
[8]罗双凤,叶安珊.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孙铭涛.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2):9-10.
[10]百度百科.微博[EB/OL].[2015-09-15].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k38me0zz2Yw A9NNac9ZdeMvYbNqt AyVZeb0GSHJxoilomt9crMVNEn6BAYmg4euOkJz4-0CxiFShix-NK3T4ne7uI67ZES_OmFJ5BJTE7m.
[11]百度百科.微信[EB/OL].[2015-12-22].http://baike.baidu.com/subview/5117297/15145056.htm.
(责任编辑彭建国)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ZHENG Hengyi, WANG Wei, LIU Yu
(DepartmentofDefense,ChongqingUniversityPartyCommittee,Chongqing400044,P.R.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stressed that “public safety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and good social order ,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the people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is security i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afety.” Safety education is the necessary measures and main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security. In the “Internet +” environment, the new security situation requires the management of the safety education strategy with the times and the full use of Internet thinking. The Internet provides the convenience to security educ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such aspects as integration of safety education and the Internet driven by big data, requirement of safety education in network ecosystem and safety education strategy in the Internet channel,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safety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afety education; Internet +; big data drive; ecological structure
10.11835/j.issn.1008-5831.2016.04.027
欢迎按以下格式引用: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2-218
Format: ZHENG Hengyi, WANG Wei, LIU Yu.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afety education in “Internet +” environment[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4):212-218.
2016-04-18
郑恒毅(1981-),男,重庆人,重庆大学保卫处副处长,政治稳定办公室主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调查研究、安全管理和稳定研究。
X925
A
1008-5831(2016)04-0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