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船山对程朱忠恕论的反思与发展

2016-09-21董卫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船山情欲天理

董卫国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重庆 401120)



王船山对程朱忠恕论的反思与发展

董卫国

(西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重庆401120)

船山对于忠恕的观点总体上沿袭程朱的思想,但是体现出船山忠恕论的鲜明特色。第一,船山分别出“尽己之己”与“推己之己”存在的差别。以尽己之己为性理,以推己之己为情欲,从而由性理人欲之辩来区别圣人之忠恕与学者之忠恕,比程朱的见解深入一步。第二,船山弱化程朱“忠体恕用”的观点,而强调忠恕在事上统一性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规定作用。第三,船山对程朱后学“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命题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船山认为程朱对于忠恕的解释有过于理论化因而不切于实用之处,因此特别落实在具体行事时人之现实情欲的发用来诠释忠恕,体现了船山学重视“致用”的一贯性格。

王夫之;忠恕;二程;朱熹;理欲之辩

忠恕是先秦儒学的重要观念。如《论语·里仁》载,曾子把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诠释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卫灵公》载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孔子答以“恕”;《中庸》载孔子言曰:“忠恕违道不远”,等等。由上可知忠恕在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忠恕之道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汉唐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而诠释经典,如郑玄、孔颖达以“中心”解“忠”,以“如心”解恕①;皇侃以“尽中心”解忠,以“忖我以度于人”解恕②,等等。这些注解对于忠恕的基本涵义也有较为中肯的把握,但是未能对忠恕之道进行系统性的诠释,因此,未能凸显忠恕作为“一贯之道”的意义。直到宋代理学兴起以后,尤其是程朱理学才对忠恕进行了系统性的诠释,阐明了忠恕之道多个层次的理论意义,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忠恕论。这其中,又以朱子的忠恕论最为系统和全面。船山的忠恕思想,是在对程朱忠恕论进行了检讨和反省的基础上形成的,弥补了其理论缺陷,同时也彰显了船山学的理论特色。

一、落实于性理、情欲之辩诠释忠恕的层次

朱子的忠恕论是在总结北宋理学,尤其是二程忠恕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典范性的意义。朱子认为忠恕之道存在三个意义层次,即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和学者忠恕,并且强调其中的一贯性。朱子说:“天地是无心底忠恕,圣人是无为底忠恕,学者是求做底忠恕。”③又如:“‘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天地无心之忠恕。夫子之道一贯,乃圣人无为之忠恕。尽己、推己,乃学者着力之忠恕。固是一个道理,在三者自有三样。”④所谓“尽己、推己”就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是忠恕之道作为实践工夫的基本含义。天地的忠恕,圣人的忠恕,与学者的忠恕三者正好分别对应了忠恕之道的本体论、境界论和功夫论,这也是朱子忠恕说的基本思想架构。

朱子以“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来诠释学者层次的忠恕含义,而船山敏锐地发现,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己”实际存在细微的差别。船山曰:“朱子虽云‘忠是一,恕是贯’,却必不可云忠以恕之。看来‘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两‘己’字微有分别。至圣人地位,乃无分别。若无分别,则推而不尽,不可谓推,尽而不推,何以言尽,亦不须言忠复言恕矣。”⑤并且质疑说,如果没有差别,推己与尽己是一件事情,推己是尽己,尽己即是推己,所以不需立忠恕两个名了。那么这两个“己”存在如何的区别呢?船山说:“合尽己言之,则所谓己者,性也、理也;合推己言之,则所谓己者,情也、欲也。”⑥船山认为“尽己”之“己”乃是性、是理,用现代话语来说,也就是人的道德理性,或者说是道德意识;“推己”之“己”是情、是欲,用现代话语来说,也就是人的情感和欲望。这个说法是法是否符合朱子的原意,我们需要作一个考察。

“尽己”、“推己”的含义,在《朱子语类》中有具体的解释。朱子说:“忠者,尽己之心,无少伪妄。”⑦忠乃是保持内心的诚实不欺,从而让善性、善心能够发用出来。这个“己”显然是一个道德的“己”。对“推己”的解释则放到一个具体的伦理情景之中。《语类》:“推己及物,则是要逐一去推出。如我欲恁地,便去推与人也合恁地,方始有以及之。如吃饭相似,以己及物底,便是我要吃,自是教别人也吃,不待思量。推己及物底,便是我吃饭,思量道别人也合当吃,方始与人吃。”⑧所谓“推己及物”意思是说:即我吃饭的感觉、需要,而推知、体谅别人也有同样的需要。这个“推”是指推测、思量;这个“己”是指我的欲望、要求而言。所谓“尽己之心,无少伪妄”,显然不是指的那种让自己吃饭的心(欲望)真实无妄,否则,忠则毫无道德内涵了。“尽己”之“己”显然是指的那种即自己的欲望、要求能够推知、体谅别人也有同样需要的能力。这个能力显然是道德理性的发用。从这个层面来说,“尽己”和“推己”确实不是同一个层面的“己”。所以,王船山点出此问题,体现了他高度的理论敏锐性。

船山以尽己之己是从性、理言,以推己之己是从情、欲言,由从天理人欲之辩来展开其他对忠恕之道的诠释。对于圣人之忠恕与学者之忠恕的区别是朱子对忠恕展开讨论的一个角度。程朱侧重从学者忠恕与圣人忠恕在道德自由程度比较二者差别。船山则从情欲发用处为两者做出区分:“所以说忠恕是学者事。何也?未至于圣人之域,则不能从心所欲而皆天理,于是乎洁之于理而性尽焉,抑将洁之于情而欲推焉。两者交勘,得其合一,而推所无滞者亦尽所无歉,斯以行乎万事万物而无不可贯也。”⑨又曰:“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欲推即合天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⑩圣人并非无欲,但是圣人之欲本身就是天理,圣人心中的天理乃是通过人欲的形式而表现出来。圣人的欲望不是固执于其个人的身体欲望的满足,而是“所与给万物之欲者,仍圣人所固有之情”,所以说圣人治理国家就是要让人欲各得其所,所谓“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但是学者不能从心所发全是天理之至公,因此必须“絜之于理而性尽焉,絜之于情而欲推焉。两者交勘,得其合一。”也就是说必须参照道理来实现、穷尽自己的善性,必须即自己的情欲而推测、体谅别人的情欲。情欲之所发要经过道理来反思,道理之实现通过现实的情感来落实,两者相互检点,最终性理与情欲合一,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二、弱化忠体恕用的说法,强调忠恕在事上的统一性

在船山看来,由我自己的不愿,而推知他人的不愿而不施加于人,是恕;推己所不愿,而必然其勿施,是忠。可见,忠实际上是对恕所体认到的道理的清楚的认可与完全的落实。在程朱看来忠是体,恕是用,用显然是体的发用,侧重强调忠作为恕的基础。但是船山则强调忠恕在行事上的统一性。按照朱子的解释,恕是贯乎万事的,船山虽然未说,但是应该是接受的。实际上,船山强调忠恕在行事上的统一性,是强调由恕来把握忠,因为离开具体的事为,则忠(道德意识的真实无妄性)则往往无从把捉。从根本上说,这体现了船山一贯强调的体用一元、反对“离用言体”的精神。

三、反对“己所欲而施之于人”的表述

对于忠恕之道的表述方式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一些争论。如前所述,《论语》中对于忠恕之道之“恕”一面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表达,一种是一般性的表达。从逻辑上推,忠恕之道应该可以有一个积极的表达,即“己之所欲,亦之于人”。但是《论语》却没有这样的表述,不独《论语》,儒家其他原典中也无这样的表述,其实这并非偶然现象。儒家所以不采用至少是慎重采用忠恕之道的积极表述形式,却是有所考虑的。忠恕之道的表述方式问题与理解忠恕之道的内涵直接相关。

总体而言,船山对于忠恕的观点总体上沿袭程朱的思想,但是也有一些与程朱思想不同之处,体现出船山忠恕论的鲜明特色。第一、船山认可朱子从天地、圣人、学者三个层次对诠释的忠恕,但是在程朱关于“尽己为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的解释上,船山分别出“尽己之己”与“推己之己”存在的差别。以尽己之己为性理,以推己之己为情欲,从而由性理人欲之辩来区别圣人之忠恕与学者之忠恕,比程朱的见解深入一步。并且,朱子认为对圣人而言不需要说忠恕,船山基本认可这个观点,但是认为圣人可以说“忠”——说尽己之性,但是不必要再说恕,因为尽己之性自然即尽人物之性。第二、船山弱化程朱“忠体恕用”的观点,而强调忠恕在事上统一性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规定作用。第三,船山对程朱后学“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命题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总体看来,船山似乎认为程朱对于忠恕的解释有过于理论化因而不切于实用之处,因此特别落实在具体行事时人之现实情欲的发用来诠释忠恕,这也体现了船山学重视“致用”的基本性格。

注释:

① 郑玄、孔颖达:《周礼注》卷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6页。

② 皇侃:《论语义疏》,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94页。

③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2页。

④ 同上书,第695页。

⑤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5页。

⑥ 同上书,第246页。

⑦ 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92页。

⑧ 同上书,第691页。

⑨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页。

⑩ 同上书,第248页。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ng Chuan-shan’s Theory on Cheng Zhu’s Loyal and Considerate

DONG Wei-guo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Generally speaking, Chuan-shan’s view about loyalty followed Cheng Zhu’s thought, but it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Wang Chuan-shan’s loyalty theory. First, Wang Chuan-shan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yal and considerate, that is, to put all one’s heart is loyal and to put all one’s heart for others is considerate. The former one is sexual principle and the latter one is sexual desire. He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oyal and considerate with sexual principle and people’s desire which is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an Cheng Zhu. Second, Chuan-shan weakened Chen Zhu’s view about loyal and considerate, but stressed on the unity and the mutual regulated function of loyal and considerate. And third, Chuan-shan reflected and criticized the proposition of Cheng Zhu. Chuan-shan thought that Cheng Zhu’s interpretation about loyal and considerate was too theoretical and not practical. Therefore, he emphasized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the ero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yal and considerate, which embodied his consistent character of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e.

Wang Fu-zhi; loyal and considerate; two Cheng; Zhu Xi; argument of reason and desire

2016-03-26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儒家仁学思想源流研究”(2014BS015)。

董卫国(1984—),山东东营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先秦儒学、宋明理学研究。

B249.2

A

1673-0313(2016)04-0001-04

猜你喜欢

船山情欲天理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天理与国法:灾异谴告话语中的慎刑之道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掌握情欲催化剂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下)①
——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
《白日焰火》:情欲秘语的性别修辞
存天理和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