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教学片段与评析
2016-09-21王林波林玲
王林波 林玲
【片段一】借助词语与课文的巧妙联系感悟“奇”
师:(揭题后)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文章中有很多用得特别好的词语,有些词语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出示“卓尔不群”“锲而不舍”“攀险峰、涉危涧”,指名读)
师:我相信接下来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比王老师发现更多的好词语。请拿出笔,自己读一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好,值得我们积累下来,请你把它们勾画下来。(生勾画,汇报交流)
【评析】直接从一些好词入手,既检查了词语的读音,又为积累好词语打下基础。虽然都是围绕着词语进行,但不同的是,前面的读词语环节,是教师的导向与示范,后面的圈画词语,则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和自我发现。
师:同学们都特别敏锐,找到那么多好词语。但是,你知道我们平常读到好词语时,把它画下来,积累下来,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用到说话、作文上。
师:最终的目的是要运用,不只是记在心里。
【评析】这个环节,王老师让学生明白,学习好词语、积累好词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这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师:你刚才找到那么多好的词语,能不能运用你找到的某个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徐霞客?(学生纷纷用“求真求实”“锲而不舍”“游历探险”“卓尔不群”等词语来形容徐霞客。)
【评析】这实则是对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人物特点的学情检查,真妙!
师:你们真了不起,积累的词语立刻就会用了。但是,我发现作者比你们更了不起,他只用了一个字就概括出了徐霞客的特点。请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一个字?(很多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奇”字,师让一生读句子:“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
师:这节课,王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聚焦课文第2~6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向我们描绘徐霞客这一奇人形象的。
【评析】巧妙的一个转折,一下子就把词语和中心句、词语和课文联系了起来。
【片段二】借助句式与事件的巧妙联系感悟“奇”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第2~6自然段,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把它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后交流)
生:我觉得写得特别好的是:“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考察资料。”
师:这段话中,我相信语言特别敏锐的同学,一定会发现有8个字怎么写得那么特别呢?
生:我觉得是“长风为伍,云雾为伴”。
【评析】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8个写得特别的字,实则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可见,王老师的阅读教学是直指文本的表达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性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理念。
师:真好!那么想想看,如果王老师读的是“长风”,你可以对哪个词?
生:我对“云雾”。
师:我读“为伍”——
生:我对“为伴”。
师:我读的是“长风为伍”——
生:我对的是“云雾为伴”。
(接着老师与全班学生对读)
【评析】课上到这儿,让人眼前一亮。在形式上,王老师以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工整对仗,新颖又易于操作;在流程上,王老师从二字词到四字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又通俗易懂;在参与度上,王老师从与一个学生对读,再到全班同学,由点到面,人人参与,人人过关。其实,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对对子,就是教给学生有关对仗的知识。
师:其实,除了这一句话之外,这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得特别好,有没有同学发现?
生:徐霞客日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
师:当黑板上出现了“攀险峰”和“涉危涧”的时候,我读“攀”,你来对——(生:涉。)我读“险峰”——(生:危涧。)
师:真了不起,立刻就会用了。同学们,其实日间的徐霞客不仅仅是攀险峰、涉危涧,他还做过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6自然段,看看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敢不敢挑战一下,也用三个字来表达?
生:探山洞。
师:他说了一个词“探山洞”。没错,三个字,但我觉得还不够好。
生:探险洞。
师:前面已经出现过一个“险”了,我们不能重复,探什么洞?
……
师:同学们讲到了很多很多,咱们一起来把它变得更好一些。大家想到的“探”“洞”都没有问题,中间,老师帮同学们想一个“奇”字,因为它的确是很少见的。
(接着,师引导学生对读“攀险峰”“涉危涧”“探奇洞”。)
【评析】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也用动宾结构的词组来概括徐霞客所做的其他事,由事件叙述到句子,再到词组,越来越简洁,越来越准确,更是对仗形式的学以致用。这个过程中,有老师的鼓励,有学生的思考,更有方法的引导,既是拓展迁移,又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前后照应、整体思考的习惯。
师:同学们,学习语文就应当发现语言表达中最有特点的地方,并且掌握它,把它运用表达出来。
(同法引导学生用对仗的三个字,来概括徐霞客晚上所做的事,最后得出“燃松枝、理思路、录见闻”。同时,老师还相机指导学生如何书写好这三个词语。)
【评析】王老师引导学生,从徐霞客日间和夜晚的所作所为来体会他这一“奇人”形象,这种抓事例,体会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并不特别。但与众不同的是,王老师围绕着文本中对仗工整的动宾结构词组,这一特别的语言表达形式展开教学,由此及彼,由对读感悟到概括运用,层层深入,使理解文本与运用文字巧妙结合,学生也很有成就感。事实证明,这种笠翁对韵的形式,学生是喜闻乐见的,相信对学生今后的习作具有示范性、启发性和借鉴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小,广西柳州市融安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