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笔要注重有序性
2016-09-21黄宏珍
黄宏珍
课堂练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往往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经验,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学理论的丛林过于茂密,经过耐心地寻找,我发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或许能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语文教学应该关注每个学生,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拥有各项智能,只是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已;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途径,帮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让他们更多地享受语文。所以,我们可以把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作为新的理论支撑点,我们的课堂练笔才不会再去纠结于做“鸡头”还是“凤尾”,而是更多地注重课堂练笔的有序性。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参照物,不拘形式,激发学生练笔的热情;才可以专心于练笔的有序推进,或者一气呵成,或者见缝插针,保证练笔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生长,致力于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课堂练笔的有序性。首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唤醒和点燃。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动方能辞发,对于课文,教师要精当讲解,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愉快的学习过程,才会达成课堂练笔的最佳时机。要多让学生熟读体会,融入文本,促成学生身临其境,与文字产生共鸣,受到课文内容感染,进而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写道:“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从这些文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让学生看着课文插图,说说“镢头”的高度,更是给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解释一下“姹紫嫣红”,又是给所有喜爱查字典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描述一下“阵阵芳香”,会让那些嗅觉灵敏的学生好好地露一手。接着,让学生以高尔基儿子的身份,和父亲说说“为什么种这么多花”,这样的练笔话题,学生下笔不会太犯难。
其次,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课堂练笔可以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练笔的针对性与系统性。传统的研究认为,学习课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仅仅依靠读、抄、背课文的优美语段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多练笔。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更多的只是关注学科而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来审视,课堂练笔更应该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学生的整体需要。有可能这种整体需要,经常是学生苦苦寻觅而不得其解的,所以,提高课堂练笔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写道:“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作者撷取邓小平骨灰撒放仪式这一重要时段,采用时间为顺序,穿插精彩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感情。这时,可以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感受全国人民失去伟人的悲痛,从波翻浪涌的大海画面,感受伟人的博大胸怀,以“在大海边,我为邓小平爷爷送行”作为练笔题目,要求写出大海和天空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心情。此次练笔,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习作中描写不具体的通病,在练笔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文本语言。只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课堂练笔,才能既“还原”课文语言所描绘的原貌,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总之,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我们把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作为新的理论支撑点,充分保证课堂练笔的有序性,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避免课堂练笔的随意和盲目,杜绝课堂练笔的支离破碎,促成课堂练笔设计的健康稳固,还语文教学一个清爽的真面目。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2/56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徐州市兴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