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表达
2016-09-21汪燕
表达,字典上意思是用口语或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学习语言表达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就要立足于学生的表达,使学生善听、会说,乐读、爱写。
一、 创新形式,让学生善听
“听”是表达的前提,要想会表达,要养成有多听、会听的好习惯,可以说,会听才会表达。
我曾经带着一个班的学生集体听课,效果非常好。当时这个班二年级,都很聪明但谁也不服谁,往往一个学生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别的同学打断,抢过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次听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课堂上学生大段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都很认真听,听后能在此基础上或提升或发表反对意见,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很高,不时赢得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我萌生带我们二年级学生集体听语文课的念头,并马上付诸实施。我请这位六年级的老师带着她的学生,给我们二年级的同学开一节公开课,她欣然接受。上课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就集体在下面听课,我提前教给他们怎么做听课笔记,让他们着重观察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听的,怎样在听的基础上说的,让他们记录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提的问题,记录同学们的回答,记录别的同学的补充或质疑。一节课后,上课的六年级同学很兴奋,因为他们在小学弟、学妹面前展示了自己;我们二年级学生也很开心,他们认为自己能听懂六年级的课。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教学中,每当遇到没有耐心听、想抢着说话的时候,同学们都会自觉停下来,专注听别的同学发言,语文课的课堂效率更高了。
培养听的能力渠道很多,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合、提炼,就会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
二、 提供机会,让学生会说
能说会道是一个人很重要的能力,只有多说,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现实情况是,小学普遍大班额,加上有不少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说”的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一个班级学生一学期没有一次发言机会大有人在。语文课堂是练习“说”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我的课堂有“课始三分钟”的说话练习。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新闻发布,有讲故事,有说班级的大事小事。每个学生轮流,每人都有机会。每天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我的课堂还经常让学生开展辩论,尽情表达不同观点。辩论能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寻找最适合的语言、事例、证据,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极力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试图说服对方,久而久之,表达能力就会极大提高。我往往是用“有补充的吗?”“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引起学生们辩论,学生们往往也用“我补充”“我反对”开始辩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训练了思维能力。
为了拓宽“说”的面,语文课拓展阅读环节或者作业交流环节,我会让学生们“开火车”回答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要说得清楚明白,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得见。除此之外,每周会让没机会发言的学生主动提醒大家自己被“遗忘”,争取说的机会。
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这些都离不开阅读、积累。我还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充实内涵。
三、 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读
“读”是表达的基础。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应该做的,也容易做到。但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字正腔圆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却不容易做到。一次期末检测,我们班的两个学生作文得了满分,在全年级近500名学生中,只有几个满分,这是很令人自豪的事情。试卷发下来,让他俩读作文。一个声音很小,几乎听不见;另一个不愿意读,只好请别人代读。
美学家王朝闻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用“情”去朗读,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把自己完全融入文章中,和文中的人物对话,和作者对话,悟出滋味、读出滋味。
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在教学《牛郎织女》指导朗读“快去找爸爸!”一句时,先让学生自己读,然后教师读。教师读又有不同:第一次读是“快——去——找——爸——爸——”,将每个字声音延长;第二次读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将“快——去——找——爸——爸——”几个字的声音由大变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织女越走越远。这种带着学生进入情境,体悟感情的设计,很好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还有像教学《桂林山水》这样的课文,给学生播放图片、音乐,将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熔于一炉,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再指导学生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四、 用好教材,让学生爱写
在“听、说、读、写”四种学习语言的形式中,“写”是最能体现表达能力高低的形式之一。现实情况是学生望“写”生畏,一旦布置写作文,往往“唉”声一片。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有感而发,侧重一课一练,用时短,学生负担轻,写的效果好。课文练笔点的选择就很有学问。以我听到的一次同题会课《黄河的主人》为例,教师不同练笔点的选择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种练笔点的选择是基于文本内容的。教师让学生从提供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小心和大胆,敬仰和赞颂”这几组词语中,选择词语完成如下填空:我会凭着( ),战胜( ),成为( )的主人。或者让学生以“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我敬仰你呀”为开头接着续写,提示可以选用文中的语句,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这些选择练笔点的好处是,本课的学习成果可以及时运用、积累。
第二种练笔点的选择是基于文本内涵的升华。教师请学生模仿课文最后一段,写“你还敬佩哪一个人或哪一类人”,这种练笔点的选择能弘扬文本的价值取向。
第三种练笔点的选择是基于文本的表达方式。这一课重要的表达方式是衬托,以作者第一次乘坐羊皮筏子的紧张和乘客谈笑风生的表现,衬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教师关注了“衬托”这一表达方式,请学生以“天真热呀!”“小河的水真清啊!”为开头,任选一个练习写。这样围绕中心句旁逸斜出、另起炉灶的练笔点的选择,离课文太远,显然不妥。这样的练笔在语文课堂还很常见,如,有的老师教完《埃及的金字塔》后,让学生仿照说明方法写家乡的某一景点等。
第四种练笔点的选择是集基于文本内容、情感和表达方式为一体的选点。抓住第一次乘坐,加入学生写第一次乘坐是什么感受,衬托艄公,模仿作者或游人表现的写法,用“他是那么沉着”开头,而“我”又是第一次乘坐来衬托艄公,从文本中来,又回到文本,源于文本,高于文本。这一练笔点的选择比较高明,出乎预料又在情理之中。
语文课堂我们要立足“听、说、读、写”,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这点,薛法根老师的《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就是很好的范例。他的这堂课设计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朗读,让学生读中了解哪吒的“两件法宝”和“三闹东海”。第二板块是概述,闹海的事,用“为何闹、如何闹、闹如何”三句话概述出来,这是把文章读薄。第三板块是讲述,将文中的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这是把文章读厚。第四板块是转述,将这个故事用“龙王的告状、哪吒的解释、编者的颂扬”三种视角转述。我们语文教师要学习名师,在课堂中关注表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基础。
(汪燕,江苏省特级教师,连云港市苍梧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