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与“创新”方显“灵动”与“智慧”

2016-09-20陈培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考题个性高考作文

陈培

【考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试题评析】

2014年、2015年的江苏作文考题在其面纱揭开之后,都颇受诟病,2014年的作文考题就被网络评为“最不知所云”作文之一;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在难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被誉为“地狱级”难度。今年的高考作文披露之后,有人说引起了一片“哀嚎”——一是废话多,不明确,让考生“抓狂”;二是牵强附会,“说话的长短”与“个性、创新”联系在一起,有拉郎配的嫌疑;三是创新和个性,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但命题的导向是只唱赞歌,这是有悖于认识常理。有人甚至说如果让“我”出题,“我”就会围绕钓鱼岛问题,让考生写一写中日要不要开战;就会围绕今年“麦贱伤农”问题,让考生发表点感想;就会围绕贪官层出不穷现象,让考生提提建议……所以,不少人认为,江苏2016年高考作文充溢的是“老学究”的味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2014年、2015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的观点明确,趋向比较单一。2015年高考作文,“智慧”之处就在于它的智慧,文题朴实,没有什么深文大义,但更需要学生智慧地应对,这就要有思维的张力,不仅要考查学生思考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应变机巧,智慧地去对应对这一“智慧”的考题。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一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所以,有人觉得更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是“个性的彰显”而是另一种盲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而是另一种重复了。

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一贯的风格,材料能与考生的思维实际相适合,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怎么写”、“写什么”上比高低,考查的是学生语文素养和作文写作的基本功,“个性”与“创新”方显“灵动”与“智慧”。开放性的材料就是来引领不同层次的考生各写所长,让考生的思维的空间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对学生来说,既可以把材料当作俗话来认识,也可以当作格言来解读;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对于创新意识的思索。材料适合写不同的体裁,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让考生在辩证地看待问题的同时,发展个性、创新思维,这对考生来说,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也体现了彰显个性、积极创新的时代主旋律。

当然,历年来,高考作文是倍受社会关注,作文文题的“众口难调”,对作文文题的见仁见智是在所难免的。因此,作文命题对命题者来说,是一种考验,它既要体现命题者的“智慧”与“灵动”,又要反映命题者的“个性”与“创新”。 “个性”与“创新”方显“灵动”与“智慧”。纵观近年来对作文的批评,更多集中在文字表述的逻辑层面的推敲上,今年也是如此。

笔者以为,在命题“平稳”的原则前题之下,2016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缺少一点江苏高考作文特有的、一以贯之的那种引领作文命题的“导向”功能。给人一种朴实、似曾相识的感觉。命题者的得意之处,或许就在“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但这似乎 与“个性”与“创新”少了一点内在的联系。其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是一为人之道、为师之道、为文之道……的自然的法则,硬生生要考生思考“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个性”与“创新”,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其实,“个性”与“创新”也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如果说,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要体现出“个性”与“创新”,这无疑与2015年高考作文要求学生“智慧”地写出“智慧”的文章如出一辙。事实上,高考作文的“个性”与“创新”是不需要作为要求提出的,更不需要对考生进行暗示、提醒。因为,高考作文如果没有“个性”与“创新”,那作文只能“泯然众人矣”,得分也就流于一般了。

【写作指导】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将材料作文转化成了话题作文,然后围绕话题来拟题、构思、写作成文。材料,就是命题者给出的一个写作范围,让考生从中提取多个话题,考生选中一个最适命自己的话题来写作,材料作文的写作空间要比命题作文广阔得多。

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所给的材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为第一层;“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此为第二层;“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是第三层。不难看出,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拓展扩充,是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补充解释。第三层,是命题者的命题指向,是归因和结果的展示,也是命题者所圈定的一个写作的范围,揭示了材料的主旨。命题者的三步推论,命题的意图不言而喻。

这里,命题者暗示了两个话题,那就是“个性”和“创新”。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话题中选一个进行写作,或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来进行写作。正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是影响生活的重要因素,如何更好的提升信息的传播速度,能够灵活应对,能够完成任务,就是合理有效的方式。如何围绕合理有效的传播,话多少不是依据,话的质量才是根本,所有创新的手段都是适应现代变化、快速的社会。

我们还可以深入剖析“个性”与“创新”的关系,指出对于某个问题或生活现象,应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历史中,正是因为先辈前人对于真理的见解与坚守, 才会有历史的不断发展。如果从剖析这种现象入手,呈现自己的探究,亮出自己不同的写作话题和角度,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与“创新”。因此,如果就材料所提示的多个维度做辩证思考,可以写成议论文;如果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可以写成记叙文;如果抒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就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总之,写作中只要扣紧材料本身内在的辩证性,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都可以写出上乘之作。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也告诉我们,考场作文,要写出“个性”、有“创新”的文章,必须在语文素养上下功夫,要能让自己的文章说别人所谓说,言别人所未言,写出人人心中有,但人人笔下无的东西来,就必须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培养自己敏锐发现问题、独特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任何想在写作上走捷径、投机取巧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个性”与“创新”方显“灵动”与“智慧”,踏实为文,才是写好作文的必由之路,更遑论套作、宿构了。

猜你喜欢

考题个性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一道考题的多解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