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我失败了
2016-09-20
阿胜
第一次创业成功的创业者假若就此沾沾自喜裹足不前,显然也不是真正干事业的,但如果草率的进行下一步投资,往往会将第一次侥幸赚来的钞票打了水漂。我的二次创业正是如此。因为第一次的成功使我认为自己的二次创业必然会和第一次一样成功,没有准备的我贸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行当,我失败了,而且很惨。
首战告捷
在一家国企上班的我,看到朋友们下海纷纷挣到了可观的收入,于是也义无返顾办了留职停薪,真正加入了创业一族。因为之前我在单位是做采购的,人缘关系相当好,因此我决定开一家餐馆,当时厂子里面并没有招待客人的餐厅,于是我在厂子附近靠近街口人流量大的地势租了房子,我的“顺顺餐馆”开张了。
由于我请的厨师手艺好,餐馆菜肴的价格开得也很合理,加上我在厂子里的人缘,厂子里一般档次的招待都被我揽了过来,还有以前的业务单位的照顾,“顺顺餐馆”的生意很红火。“顺顺餐馆”夜间的生意也很好,因为临近街口嘛,经常有人来吃夜宵。就这样经营了2年后,我的存款有了接近50万元,我也正式和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
我总结了“顺顺餐馆”的成功得力于它的投资小、市口好、人缘好、服务好、价格好,再后来“顺顺餐馆”由于街道扩建必须拆迁了,我的第一次创业总体来讲还算成功的。
冲动投资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给我带来了从未拥有过的金钱和面子,我有些飘飘然,我觉得自己很能干,甚至觉得自己要是早下海说不定已经是千万富翁了。我庆幸现在做千万富翁还来得及,我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我没有任何担忧,我认为自己同样能够再次获得成功。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放出了风声,让大家帮忙给我找投资信息和项目,很快便有了回音。以前在厂子里的一个同事电话告诉我他的小舅子是一家外贸企业的部门负责人,每年手头上有大量的外贸定单,他小舅子想暗地找一个朋友合作,由他拉外贸合同共同挣外汇。
在同事的引见下我很快和他的小舅子见面了,这位姓王的外贸经理口才十分了得,把投资外贸服装厂的收益、风险分析得清清楚楚,直说得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我有些激动,哈哈,看来机会总是青睐我这边的。我不假思索的便和这位王经理签了合作协议,由我出钱租厂房买设备请工人,王经理负责拉定单发样品收货款,我掐指一算,如果每年做300万美元的单,按合同规定二一添做五,我有10万美元的收入,比开饭店强多了,虽然我把开饭店所赚的钱都投进去了,可我一点不担心,和朋友的小舅子精明能干的王经理合作,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一开始我们做了一单,差不多20万美元,很顺利的我有了几万块进账,我一时有些得意。没隔几天,王经理打来电话说有一个大单50万美元要我亲自去签,我乐得快不行了,因为我可以赚十几万块。第二天,我在市内的某个大宾馆和外商见了面,外商也有模有样的到我厂子里来转了一趟,看了看设备和第一次生产的一些样品,还跷大拇指说“OK”。就这样我顺利的签下了50万美元的加工合同。
其实,开这个外贸服装加工厂我是完全指望了王经理的能干,因为我既不懂外贸程序,也不知道服装加工技术,可谓“一问三不知”,这也使我后来的失败来得理所当然。
暗箭难防
我的那位同事,即王经理的姐夫很善良,在单位一起共事了多年我了解他,因此我认为他的小舅子品格肯定和他一样,我的判断失误了。
在50万美元合同签下来不久,厂子按合同要求寄去了样品,不久外商来电确认了样品,厂子开始了满负荷生产这批服装了。在全厂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价值10万美元的服装很快完工通过集装箱发到了外商所在国,噩梦随后就降临了。
不久,外商来电说服装所用的布料与样品不符,不合格要求退货并赔偿损失。怎么会呢?这两次用的布料可都是在王经理介绍的朋友那里买的,我赶紧打电话给王经理,可是手机居然关机了。
我迫不及待跑到王经理家,找到了他说明了情况,王经理说那按合同可以找布料供应商索赔呀。我的头当时就蒙了,我没有和这纺织公司签合同,因为我认为是王经理介绍的大可放心。终于我收到了外商退回的服装和法院的起诉书,老外要求法院按合同判我赔偿他经济损失人民币50万元。我仿佛掉进了深渊,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那段时间我不知是怎么过来的。
过了几天,一个自称姓吴的商人上门说要买这批残次的外贸服装,价格只有我加工成本的一半,没办法,我咬牙同意了。为了赔付老外,我也卖掉了加工厂,价格也低得惊人,也是那个买服装那个姓吴的买下的。不久外界就开始盛传我因不懂外贸不懂签合同而破产,我的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我甚至也开始认同这种说法。我开始怀念开“顺顺餐馆”,甚至在厂子里上班的日子。直到有一天,我无意溜达到了以前曾属于我的外贸服装厂,我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宽大的办公室里,姓王的那家伙正得意的跷着二郎腿抽着雪茄,厂子里机器运转正常,一包包衣服正在装箱。原来买我厂子的不是姓吴的,而是姓王的家伙。
本来这姓王的也许是打算正儿八经跟我合作的,可也许见我太傻,于是使计将我玩了个底朝天,我输光了家产,我失败了,一塌糊涂。
我的失败是我太相信“群众”,知识太浅薄了,归根结底是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太薄弱,这注定了我的第二次创业不可能侥幸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