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
2016-09-20黄灿
黄 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中、日、韩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
黄灿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伴随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深入发展,中间品贸易大幅增长,这对各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地区投入产出模型(MRIO)测算并比较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中间品出口的就业需求效应显示,中国创造就业需求最多,韩国需求增速最快;就业技能结构效应显示,日本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保持平稳,韩国出现就业技能结构升级效应,中国的就业技能结构升级趋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出现逆转;就业产业结构效应显示,日、韩均呈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特征,中国产业结构效应的特征与日韩显著差异化;就业效应的行业间比较显示,日本多个行业中就业需求出现了绝对数量下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多数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大幅提升,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比在多数行业低于日韩水平,交通运输业是一个例外。
中间品出口;就业效应;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MRIO模型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逐步形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成多个环节,各国根据自身在不同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在全球价值链上形成了密切的生产关联。在这一分工体系下,全球范围的中间品贸易不断增加。
目前,中间品出口在全球非能源出口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1]。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贸易在三国对外贸易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三国中间品出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三国中间品出口占比在1995—2009年均有所提升。2009年中国中间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超过了50%,日本和韩国的占比均超过了60%(见图1)。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深入发展,产品生产过程更加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分工布局,这一过程引发劳动力就业需求在国家和地区间重新分配,从而对各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工业国家的代表,测算并比较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有助于理解不同类型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本国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影响及差异,也可以为中国在开放转型背景下的贸易政策选择提供依据。
表1 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图1 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
芬斯特和汉森(Feenstra & Hanson,1996)考察了外包活动对美国就业需求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认为外包降低了美国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2]。此后,海德和瑞斯(Head & Ries,2002)、格斯海克(Geishecker,2003)、斯特劳斯-卡恩(Strauss-Kahn,2003)等针对日本、德国、法国实证分析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3-5]。近年来,学者更多使用投入产出方法考察中间品贸易的就业效应。陈等人(Chen et al.,2012)使用投入产出法考察了中国加工和一般贸易出口对产品附加值和就业的影响,认为一般贸易出口比加工贸易出口创造了更多就业需求[6]。提默(Timmer,2014)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中使用要素内容的变化情况,发现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增加值,而低技能劳动力提供的增加值呈下降趋势[7]。
国内已有大量文献分析了最终品贸易的就业效应,主要结论为出口促进了就业需求,进口的就业效应存在部门和区域异质性[8-11]。相比而言,区分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的就业效应的研究仍然较少。盛斌和马涛(2008)就中间品贸易对中国工业总体和分部门的就业需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中间品出口增加了劳动力需求,进口对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为负[12]。周申等(2012)基于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变化对就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认为偏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动不利于就业,并导致就业结构偏向熟练劳动力[13]。吕延方和王冬(2011)基于日本RIETI-TID 数据库,利用投入产出法考察了外包影响中国就业的动态效应,结果显示外包总体上对中国就业有积极影响[14]。卫瑞和庄宗明(2015)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结构分解方法考察了贸易自由化和外包对中国就业需求的影响,指出从1995年至2009年中国总就业和分技能就业均有较大增长,外包总体上不利于中国就业增加[15]。
综上可见,学界已经对中间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开展了一些研究,但以单一国家研究为主,少有文献针对国别比较视角开展分析。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WIOD)提供的多国投入产出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MRIO)对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影响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测算和比较,以期全面了解三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的就业效应。
二、模型与数据
(一)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用于考察产品在不同地区和行业间的流动情况,能够分析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分工生产的关联效应。结合相应的劳动力就业数据,使用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网络对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情况。
按照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一个国家(地区)的总产出可以表示为:
Xi=AiiXi+Yii+∑i≠jeij
(1)
其中,Xi是国家i的总产出,可以分为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两部分。Aii为i国国内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Yii为i国国内最终品消费。eij为i国向j国的出口,又可以分解为出口中间投入和出口最终品,即:
eij=AijXj+yij
(2)
Aij是j国从i国进口中间投入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Xj是j国总产出,AijXj即为国家j从国家i的进口中间投入,即i国向j国的出口中间投入。yij为i国向j国出口的最终品。将式(2)代入式(1)可以得到:
Xi=AiiXi+Yii+∑i≠jAijXj+∑i≠jyij
(3)
将式(3)用矩阵形式表示,即可得到MRIO模型的基本等式如下:
(4)
其中,对角矩阵表示一国国内产品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非对角矩阵表示不同国家间产品的相互需求。
如果用向量Ei表示国家i的劳动投入系数,即行业单位产出需要的劳动力投入数量,I是单位阵,i国向j国出口中间投入创造就业可以表示为:
(5)
i国向j国出口最终品的就业创造可以表示为:
(6)
(二)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该数据库的估算基于国民经常账户的供给端数据,提供了1995—2011年包括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35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数据。WIOD的社会经济账户提供了1995—2009年与投入产出数据匹配的分行业劳动投入数据以及按受教育程度划分的高、中、低技能劳动投入数据*WIOD的社会经济账户根据国际标准教育分类方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划分不同技能的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指接受小学教育(第一阶段基础教育)和初中教育(第二阶段基础教育);中等技能劳动力指接受高中教育和大专教育(非高等教育);高技能劳动力指接受第一阶段高等教育和第二阶段高等教育。。
本文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行业划分规定,将WIOD中的35个行业部门进行归类划分: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包括行业1;第二产业(制造业)包括行业2—行业18;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行业19—行业35。根据数据的可得性,确定考察的时间为1995—2009年。
三、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需求效应
表2显示了中、日、韩三国1995—2009年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情况。
表2 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 单位:千人
注:括号内数字单位为百分比,表示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
首先,从就业数量来看,中国中间品出口在考察时段内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2009年中国中间品出口为6 191.26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分别是同期日本和韩国的15.8倍和7.8倍。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中间品出口额远高于日本和韩国(见表1),另一方面,中国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系数更高也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以2009年为例,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劳动投入系数分别为6人/百万美元、11人/百万美元和51人/百万美元。。
其次,从变化趋势来看,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在考察时段均有上升。具体地,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在1995—2008年在波动中逐步增加,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数量出现下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在考察时段内稳步上升,由1995年的308.9万人增至2009年的794.3万人。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的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5—2001年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第二阶段为2001—2007年,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间品出口创造的就业需求出现大幅提升;第三阶段为2007—2009年,这一阶段经历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绝对数量有所下降。
再次,从增长率来看,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数量的增速最快。1995—2009年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数量增长了2.6倍,同期中国和日本分别增长了1.3倍和1.2倍。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的快速增长可能源自出口对就业贡献率的提升:2000年韩国出口贸易对就业的贡献率为12.1%,2009年上升为14.7%[17]。
最后,比较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可以看到日本和韩国的占比分别从1995年的59.1%、56.3%增加到2009年的66.8%、66.3%。中国的这一比重在1995—2009年占比始终低于50%。鲍德温(Baldwin,2012)[18]指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经济体可以分为总部经济体(headquarter economies)和工厂经济体(factory economies)。总部经济体的中间品出口占比往往较高,且出口产品中的进口中间品含量较低;而工厂经济体出口中最终品占比更高,且出口产品中包含了较多的进口中间品。中国最终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占比显著低于日、韩,在一定程度表明中国仍是以工厂经济体的身份参与分工生产,在全球价值链上所处的地位较低。
四、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结构效应
(一)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
日本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变化不大。1995年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的就业需求从多到少依次为中等技能、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其中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占比达到了67%,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占比分别为19%和14%;1995—2001年,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有所提升,中等和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在波动中轻微下降;2003—2009年,日本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较为稳定,中、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占比基本维持在66%、26%、8%的水平(如图2所示)。
图2 日本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
韩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大幅提升,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逐步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占比显著下降。2005年以来韩国就业技能结构效应趋于稳定,高、中、低技能劳动力占比维持在46%、45%、9%的水平。与日本相比,韩国中间品出口对本国就业技能结构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占比在考察时段内上升了20个百分点。出口结构的快速优化升级是韩国就业技能结构升级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已降至10%以下,出口产品以重化工产品为主[19],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出口结构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20]。中间品出口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的大幅提升可以视为韩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反映(如图3所示)。
图3 韩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
中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与日本和韩国显著不同。中国中间品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最高,其次是中等技能劳动力,对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最低,在考察时段内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占比不高于6%。1995—2001年,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呈现低技能劳动力占比下降,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提升的趋势。2001—2009年这一趋势出现了逆转。2001年作为趋势变化的关键年份,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中间品出口使得本国的就业技能结构有所恶化,表现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下滑,低技能劳动力占比提高。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劳动力密集生产环节的比较优势凸显,相关产品生产主要利用中国廉价的低技能劳动力降低成本,在国内完成加工装配等生产环节后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在这种分工生产中能够获得的增加值十分有限,不利于出口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图4所示)。
(二)中间品出口的就业产业结构效应
进一步比较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产业结构效应。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占比最低,在考察时段内稳定在2%左右。从变化趋势来看,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第二产业占比由1995年的55%逐步下降至2009年的48%;同期第三产业占比由43%上升到50%,超过了第二产业占比。在考察时段内,日本三大产业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系数变化很小,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三大产业中间品出口份额的变化(如图5所示)。
图4 中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
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第一产业占比在三大产业中最低并呈下降趋势,由1995年的4%降至2009年的2%。与日本相同,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产业结构效应呈现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趋势;不同的是韩国第三产业占比在考察时段内始终高于第二产业,且二者之间的差距随时间不断拉大。2009年韩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到75%,远高于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韩国第二产业的劳动投入系数在考察时段内显著下降,中间品出口规模提升带来的就业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被劳动投入系数下降引致的就业需求降低抵消了,而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系数显著高于第二产业,在考察时段内的下降幅度也低于第二产业*韩国第二产业的劳动投入系数由1995年的11人/百万美元下降至2009年的5人/百万美元;第三产业的劳动投入系数由1995年的21人/百万美元降至2009年的14人/百万美元。(如图6所示)。
图5 日本中间品出口的就业产业结构效应
图6 韩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产业结构效应
1995年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第一产业占比33%,此后占比在波动中下降,到2009年降至28%。中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在考察时段内显著高于日本和韩国水平。这一方面源自三国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中国第一产业较高的劳动投入系数也是造成第一产业就业占比较高的原因。以2009年为例,中国第一产业单位产出的劳动投入系数为340人/百万美元,是日本的17倍,韩国的8.5倍。1995—2001年,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第二、三产业占比显示出与日本和韩国相似的变化趋势,即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上升。这一趋势在入世后出现逆转,2001—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由29%上升至39%;第三产业占比由39%降为34%。入世对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造成了冲击。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第三产业长期以来发展较为缓慢,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为薄弱,而第二产业的中间品出口规模在入世后大幅增长,吸纳了更多的就业人口(如图7所示)。
图7 中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产业结构效应
(三)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就业效应的行业间比较
表3显示了1995—2009年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在35个行业中的分布情况。1995—2009年,日本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排名前五的行业包括:“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除汽车、摩托车以外的商品批发代售业以及“设备租赁及其他商业服务业”。2009年,日本在“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业”、“皮革制鞋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其他制造业及废物回收业”、“水上运输业和金融业”等10个部门的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较1995年水平出现了绝对数量的下降。日本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且劳动投入系数在考察时段内较为稳定,就业需求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中间品出口规模较1995年水平有所下降。
1995年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最多的五个行业包括:“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业”,“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除汽车、摩托车以外的商品批发代售业”,“设备租赁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和“其他社会社区和个人服务业”。2009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业”中间品出口创造的就业需求显著降低,“教育业”成为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最多的五个行业之一,其他四个行业维持不变。韩国多数行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在考察时段内表现为上升趋势。该趋势在教育业、其他社会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等服务业行业尤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韩国服务业行业承接服务外包能力在考察时段内出现提升。
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在1995年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农林牧渔业”,“矿产及采掘业”,“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业”,“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零售业”和“其他社会社区和个人服务业”。2009年,“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取代“矿产及采掘业”成为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最多的五个行业之一,其他4个行业保持不变。如前所述,“农林牧渔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大量就业需求主要源自中国第一产业较高的劳动投入系数。中国多数行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低于日本和韩国。其中,“交通运输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比在1995年和2009年分别为51.2%和53.1%,是中国唯一占比高于日韩的行业。
汉缪尔斯等(Hummels et al.,2001)认为全球价值链上贸易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三是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21]。事实上,中国出口的最终产品中往往包含了大量来自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进口中间投入,这也是日本和韩国多数行业中间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较中国更高的原因之一。中国在“交通运输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比重较高说明该行业中间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较高,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的程度已经较深。
表3 中日韩三国中间品出口的分行业就业效应 单位:千人
表3(续)
注:括号内数字单位为百分比,表示行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在行业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WIOD数据建立MRIO模型,对中、日、韩三国1995—2009年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测算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上看,三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均有所上升,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数量最多,韩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增速最快。
第二,从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技能结构效应上看,日本就业技能机构效应在考察时段内较为稳定,呈现中等技能劳动力为主,其次为高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最低的特征;韩国中间品出口对本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技能结构的提升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占比在考察时段内大幅提升;中国中间品出口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在入世前显示出技能结构提升趋势,该趋势在2001年后出现逆转,显示出入世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带来冲击。
第三,从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产业结构效应上看,日本和韩国的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均呈第一产业占比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特征,其中韩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在考察时段内出现了显著的提高;中国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中第一产业占比大幅高于日本和韩国,且入世前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提升的趋势在入世后表现为反向变化。
第四,从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的行业结构效应来看,日本多个行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需求出现了绝对数量的下降;韩国多数行业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该趋势在服务业行业最为显著;中国在“农林牧渔业”、“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业”、“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零售业”和“其他社会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等行业的中间品出口创造了较多就业需求。“交通运输业”是中国唯一中间品出口创造就业占总出口创造就业的比重高于日韩的部门。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启示:首先,与最终品出口相比,中间品出口为各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生产有助于缓解各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其次,中国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提升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日本和韩国相比,中国中间品出口为低技能劳动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深入发展,对中、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将会大幅提升。为此,中国应加大对教育和相关培训的投入力度,积累人力资本,改善劳动力质量。再次,进一步发展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的服务业中间品出口为两国在为两国创造就业需求和优化就业结构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中国应鼓励企业通过承接服务外包等方式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提升服务贸易的国内增加值,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需求特别是高技能劳动力就业需求。
[1]陈秋锋.贸易结构转变、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1):1-6.
[2]FEENSTRA,R C.HANSON G H.Globalization,outsourcing,and wage in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240-245.
[3]HEAD K,JOHN R.Offshore production and skill upgrading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8(1):81-105.
[4]GEISHECKER I.Does outsourcing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really threaten manual workers’ jobs in Germany?[J].The World Economy,2003,26(1):61-72.
[5]STRAUSS-KAHN V.The role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within-industry shift away from unskilled workers in france[Z].NBER Working Paper No.9716,2003.
[6]CHEN X,CHENG L K,FUNG K C,et al.Domestic value added and employment by Chinese exports:a quantitative estim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2,23(4):850-864.
[7]TIMMER M P.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4,28(2):99-118.
[8]俞会新,薛敬孝.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2(10):10-13.
[9]胡昭玲,刘旭.中国工业品贸易的就业效应——基于32 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7(8):88-93.
[10]喻美辞.工业品贸易对中国工业行业人口就业的影响——基于34 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4):22-29.
[11]席艳乐,胡强.企业异质性、中间品进口与出口绩效——基于中国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5):72-82.
[12]盛斌,马涛.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8(3):12-20.
[13]周申,李可爱,鞠然.贸易结构与就业结构: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3):63-75.
[14]吕延方,王冬.参与不同形式外包对中国劳动力就业动态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9):103-117.
[15]卫瑞,庄宗明.生产国际化与中国就业波动:基于贸易自由化和外包视角[J].世界经济,2015(1):53-80.
[16]沈万根.当代韩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评价[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2012(00):391-405.
[17]BALDWIN R E.Global supply chains:why they emerged,why they matter,and where they are going[Z].CEPR Discussion paper No.9103,2012.
[18]刘信一.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6(7):59-64.
[19]金明玉,翟璐.日韩两国产业比较优势模式的变化特征及其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11(6):25-34.
[20]HUMMELS D,ISHII J,YI K 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96.
(责任编辑:姚望春)
Employment Effects of China,Japan and Korea’s 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HUANG Ca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lobal value chain,intermediate goods trade increases a lot,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labor market.Based on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data from WIOD database,this paper builds a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hina,Korea and Japan’s 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on employmen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effect on employment shows that China has the largest in employment demand while Korea has the highest growth rate;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effect on skill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shows that Japan is steady,Korea has upgrading effects and China also had upgrading effects before entering WTO,while opposite effects showed after 2001;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effect on industry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shows that Japan and Korea have the lowest ratio in first industry,decreasing ratio in second industry and increasing ratio in third industry,while China has a very different employment effect;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 by sector shows that Japan’s employment de creases in many sectors,the ratio of employment from intermediate exports to total exports increases in most sectors in Korea especially in service sectors,this ratio in China is much lower in most sectors expect transportation sector.
intermediate goods exports;employment effect;WIOD;MRIO model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6.05.008
2016-03-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竞争力研究”(7143300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经济效应研究”
黄灿(1983—),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F753/757
A
1008-2700(2016)05-0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