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不易,笃行不移
——访武汉新洲区站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姚生平

2016-09-20山娜通讯员邬南

长江蔬菜 2016年8期
关键词:新洲区生平农委

本刊记者 山娜 通讯员 邬南

农业不易,笃行不移
——访武汉新洲区站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姚生平

本刊记者山娜通讯员邬南

作为武汉市新洲区站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首席种植大户,46岁的姚生平肤色黝黑,穿着朴实,乡音浓重,给人留下老实木讷、不善言谈的第一印象。谈起最为熟悉的蔬菜种植,他打开了话匣子,虽是一问一答的刻板交流,却在竭尽所能地传达最为详尽真实的信息:

“在资料上看到您常年雇工8人,是吗?”

“现在有20多人了。”

“那就是今年雇工20多人咯。”

“也不是,是今年2~3月。”

这样的小细节在采访过程中发生了数次,那股子认真劲让人动容。为了给出最精确的答案,他时不时认真思索的模样,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般淳朴可爱。

“走种菜这条路,对我来说是命中注定,看着自己亲手耕种浇灌的蔬菜一批批成熟,内心的那种喜悦难以言表。”1970年出生的姚生平,与蔬菜结缘颇深,12岁就开始跟随父辈游乡贩卖蔬菜种苗。都说80、90后不愿回乡种地,而身为70后里的“老大哥”,姚生平从小熟识的同龄玩伴们,竟也没有多少人成为他的同行。

追忆当年苦与甜

站桥村畔依举水西岸,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70 m2,青壮年大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谋生。1986年,年仅16岁的姚生平却开启了种菜生涯,萌生了成为一名职业菜农的念头。种菜如何赚更多的钱?他不禁暗自琢磨起来:由于交通工具匮乏,靠肩挑背扛的蔬菜根本卖不了太远,而附近的村民基本家家户户自己种菜,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自家菜园子里能摘到的菜谁也舍不得花钱去买。思来想去,唯有种植反季节蔬菜这一条路可走。

想要依赖种植反季节蔬菜来发家致富,自有的那点菜地当然远远不够,温室大棚更是必不可少。前者通过流转村里的撂荒耕地很容易便解决了,而钢架大棚的价格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姚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他只得去集市上买回竹子,请工匠逐一劈成竹篾,然后自己在地里足足忙活上半个月,终于搭建起1 334 m2竹架中棚,成为20年前站桥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竹竿太软,遇风易起伏,那时又没有压膜带,用土压住的塑料膜很不稳定。于是每一个刮风下雨天,那条湿溺的泥巴小路上总会出现姚生平不间断巡查的身影,他换上胶鞋,撑起雨伞,快速地行走,常常溅得一身泥泞。现在他仍依稀记得1997年的那个春天,一场狂风暴雨过后,傻傻望着一片废墟的菜地,心凉得没有一丝温度。

“那时候真是不容易……”岁月悠长,经年之后所有过往的心酸沉淀为一声淡淡的叹息,更多思绪涌现在姚生平的脑海,“如若天公作美,卖菜的收益却也让人惊喜。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技术娴熟的工匠师傅日薪3元,而种大棚茄子每667 m2日产达50~100 kg,售价1元/kg,每天能卖50~100元,这个数字相当吓人了。”职业菜农这条路姚生平终究是走下去了,不仅解决了温饱,供2个孩子上学,还盖上了一栋新楼房。

100元与100万元的距离

30年前,手中揣着100元的激动记忆犹新;30年后,姚生平流转的3.7 hm2菜地年产值已经突破100万元,纯利润达到20余万元。近几年,新洲区多措并举推进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轴两翼”设施蔬菜产业带,2012年,得益于站桥村级项目的政府补助,姚生平建起了1.3 hm2钢架大棚,到2014年扩大至3.7 hm2。

“新洲区农委对蔬菜这块很重视也做得蛮好。”纵观整个园区,钢架大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育苗穴盘、防虫网、粘虫板、诱虫灯、地热线、遮阳网、进口高效低毒杀虫剂等都得到过新洲区农委的资助,农委不仅定期开设技能培训班,带种植大户四处观摩学习,还统一购种免费发放给大家试种。福薯13号薯尖,园区的主打产品,便是5年前农委前往福州考察所选中的品种,姚生平试种成功后随即大规模种植,现已发展到2.7 hm2。该品种于每年1~2月播种,3~10月采收,十天可采一茬,味道十分香滑爽口,且抗性极佳基本不用施药,当前批发价格为12元/kg,主要销往新洲、黄冈、黄石、浠水、阳逻等市场。

除福薯13号外,紫龙3号茄子、天王601辣椒、国龙901辣椒、薄皮王辣椒、杭椒1~7号、GBS系列番茄、白刺1号香蕉黄瓜、柳叶白梗空心菜、冬寒王莴苣、一串玲小南瓜等优良品种先后被引种。其中白刺1号香蕉黄瓜引进近5年,果形似香蕉白皙,口感细腻清脆,是酒店、餐厅尚品,售价可高达10元/kg。但因该品种抗病性不佳,须实行3~5年的轮作制。

30年的实践积累,姚生平对选种、用药、技术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种植模式:早春大棚薯尖—秋冬藜蒿,早春大棚薯尖—杭椒—莴苣(甘蓝、西兰花),大棚小南瓜—苋菜—杭椒等。他是新洲区有名的蔬菜种植能手,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明星科技示范户”、“武汉市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发展从来不简单

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完全靠天吃饭,他爱学科技、爱动脑筋,放眼整个站桥村,他的种植效益总是一路领先。他的菜园子越来越大,收入越来越高,名头越来越响,而这样前进的路上,总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

一盼解决灌溉水源难题。站桥村及周边蔬菜基地灌溉主要依赖地下水,而部分地下水源含有铁锈。以往农户大多采用小机井漫灌方式,对灌溉设备及蔬菜生长影响不大。全市七万亩项目建设以后,便改用了小机井微喷、滴灌节水灌溉方式,铁锈易堵塞喷、滴灌设施。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姚生平自己掏钱挖了一个净化蓄水池,可是水池容积太小,无法供应整个园区的用水量。他希望政府能早日将举水河水引进站桥村,或是相关专家能解决地下水灌溉铁锈难题。

二盼拓宽蔬菜销售渠道。“现如今种植蔬菜的大户太多,无法摸清摸透市场行情,蔬菜滞销的困扰一直存在。2015年的包菜烂地里没人要,谁想到2016年居然卖到4元/kg。”面对蔬菜市场“大小年”,尽管市区农业部门多年来供了不少信息服务,在蔬菜圈子摸爬滚打了30余年的姚生平至今仍然无法精准把握市场走势。

三盼农技人才结伴指导。园区农技人才缺失也让姚生平备感头疼。眼下在园区忙碌的20多位雇佣工人平均年龄超过50岁,种植技能还是老一套,全凭姚生平个人指导。“一个园区最少得有一个懂技术的人才能支撑起来,现在就是技术人员太少。天气稍稍不好,技术应对有误,菜价就要飞涨。”联想到往年茄子、黄瓜因灾害气候售价飙升至14元/kg,他不由得忧虑起来:“这样的高价,哪怕是城镇高收入家庭也难以承受,若是农技人才继续缺失下去,未来菜价的波动幅度将更加难以想象。”

社员姚生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10.3865/j.issn.1001-3547.2016.08.005

猜你喜欢

新洲区生平农委
傅忠诚教授生平
曾巩生平
包何生平考述
“七·一”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于强前往扶贫点调研指导工作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泼尽水墨是生平
抢抓机遇 砥砺前行——武汉市新洲区旧街街创建“品牌建设示范乡镇”掠影
鲁班文化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以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第二初级中学为例
武汉市新洲区老促会:目标精准 良性循环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