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治疗犬实验性脾虚泄泻证
2016-09-20傅章伟
傅章伟
(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畜牧兽医站,重庆大足 402365)
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治疗犬实验性脾虚泄泻证
傅章伟
(重庆市大足区万古镇畜牧兽医站,重庆大足 402365)
目的:探讨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对犬实验性脾虚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中华田园犬用大承气汤煎剂灌胃复制脾虚泄泻证模型,造模成功后,选18只随机分为3组:治疗试验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治疗试验组用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治疗,药物对照组用肌内注射庆大霉素治疗,空白对照组肌内注射蒸馏水。效果:治疗试验组明显好于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后海穴;黄芪多糖;注射液;脾虚泄泻
1 前言
脾虚泄泻是动物和人的常见病证,由于气候、饲养管理、微生物感染、寄生虫感染、霉变饲料中毒等因素导致的腹泻,如不及时有效治疗,后期多为脾虚泄泻证。无论哪种原因所致的腹泻,一旦病程到了脾虚泄泻,体虚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抗菌方法治疗效果不会理想,反而会损伤益生菌,进而影响消化功能;中兽医认为脾虚泄泻的病理机制为气虚并下陷,所以常用益气升阳方法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黄芪既有补气,又有升阳作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含黄芪的主要成分提取物;后海穴又名交巢穴或地户穴,位于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处,针刺后海穴可以治疗泄泻、脱肛、阳痿等疾病。所以,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对犬的脾虚泄泻证应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动物
中华田园犬,体质健康,体重3kg左右,雌雄不拘。
2.2试验药品
大承气汤煎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处方[1],制成每1ml含1g原生药的煎剂。2%黄芪多糖注射液,重庆西农大科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兽药字(2011) 230152712,生产批号:140302。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重庆西农大科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兽药字(2011)230151507,生产批号:140601。
2.3试验方法
试验前一周观察犬的精神、活动、食欲、体温、粪尿等是否正常。一周后将所有健康犬只编号、称重、灌服大承气汤煎剂,每1kg体重4ml,1 日2次,每天观察精神、食欲、粪便、称重,直到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少、体重降低、粪便稀软、完谷不化等脾虚泄泻征候。造模成功后,选18只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试验组、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
治疗试验组通过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治疗,每1kg体重0.5ml,1日2次;药物对照组通过肌内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治疗,将4%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稀释至0.6%,每1kg体重0.5ml,1日2次;空白对照组肌内注射蒸馏水,每1kg体重0.5ml,1日2次。
同等条件常规饲养,自由饮水,每天打扫卫生和消毒,观察记录精神、食欲、粪便、重量等变化。
2.4判断标准
参照中兽医内科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脾虚动物模型标准[2、3],精神萎靡、食欲减少、被毛粗糙、四肢无力、体重降低、泄泻严重、完谷不化、甚至脱肛,即为脾虚造型成功。
疗效判定:痊愈:精神、食欲、被毛、体重、粪便、运动等方面全部恢复正常;好转:精神、食欲、被毛、体重、粪便、运动等方面明显好转,特别是粪便、体重有明显改善;无效:精神、食欲、被毛、体重、粪便、运动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4]。
3 试验结果
灌服大承气汤2—3天普遍出现拉稀,5—7天表现出脾虚泄泻证候,对个别表现脾虚泄泻证候较早的犬,减少灌服大承气汤用量,以维持脾虚泄泻证候。待所有试验犬均出现脾虚泄泻证后,再随机分组予以治疗,试验组第2天2只痊愈,4只明显好转,治疗3天后全部痊愈,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治疗3天。具体效果见下表:
犬实验性脾虚泄泻证治疗效果
4 分析与讨论
4.1脾虚泄泻是动物和人的常见病证,发病机理为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治疗原则为补益脾气,升阳举陷,古人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予以治疗,现大学教材和执业兽医考试也选用此方,为业界所公认,但尚无注射液,有时使用不方便。
4.2单味黄芪也具有补益脾气,升阳举陷的功效,黄芪多糖注射液为提取黄芪的主要成分制成的注射液,使用方便,用量准确,价格便宜,不易产生赖药性,对食品卫生无明显影响;后海穴是治疗拉稀的首选穴位[5],所以后海穴注射黄芪多糖治疗脾虚泄泻证候有很好的效果,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4.3本试验中的庆大霉素注射液对照组,也有1只痊愈,估计是有微生物感染;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都有2只好转,因为是中药致泻造成的病例,停药后体质较好的犬只可以慢慢好转直至自然康复。
[1]中国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10版二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63
[2]张克家.中兽医内科学[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56-58
[3]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J].中华医学杂志,1980,60(2):83-86
[4]沈自尹.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02:117
[5]李孟汉,郭义.穴位注射研究进展与展望[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69-72
S853.33文献标识码:B
1003-8655(2016)04-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