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鼓起苍溪老乡钱袋子
2016-09-20刘波李毅
刘波+李毅
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是实现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关键。四川省苍溪县创新方式,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用生动实践诠释了富农增收,脱贫奔康的真谛。
随着四川华朴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获批挂牌上市,中国猕猴桃第一股在四川省苍溪县诞生。苍溪县特色产业发展由此迈入品牌时代和资本时代。
近年来,苍溪县创新脱贫攻坚模式,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加强产业、市场和资源要素的对接,变小农经济为大农产业,变特色产品为特色品牌,破解产业发展增产不增收难题;在拓宽群众收益上,不断放大涉农资金效益,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变农村资源为农民资本,变农民资本为农民股本,群众收益呈现多样性特点,苍溪实践较好体现了依靠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理念。
扶贫怎么扶?
群园联动引领组团发展
没有产业打底子,富农增收只是一句空话,有了特色农业,但没有形成现代产业,群众增收同样存在困难。
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苍溪县也曾探索了“庭园经济”模式和“户办工程”经验,以农村“五小”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取得了较好效果,后来由于产业集聚度不高,市场对接程度差,小农经济的粗放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群众致富收效甚微。
要通过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必须对小农经济进行组织化再造,苍溪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猕猴桃、苍溪雪梨等为主导,推行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园“联”农户标准园的“群园联动”模式,初步形成“因山就势、长藤结瓜”的组团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这一群园联动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生产产品后精准对接市场问题,通过当地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将农民和市场有效对接,成为苍溪县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活水”。
产业对了头,群众有干头,园区有载体,群众心里有底子,有了政府主导的“群园联动”模式,农产品产销组织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群众更愿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
2015年永宁镇兰池村猕猴桃产业大户孙国华,依托兰池园区流转土地520亩,种植优质苍溪红心猕猴桃,通过电商销售鲜猕猴桃果达2万余斤,估算收入突破35万元;在三会园区,残疾人冯明武,投资10多万元建成了500多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场,经过饲养,出栏生猪243头,获利6万元;雍河天麻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免费给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产品还保底价包回收,带动周边农户100余户种植天麻120亩,百合80亩,年产值达到270万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通过特色产业的生产组织化再造,随着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效益逐步提升,形如孙国华、冯明武等依托“群园联动”模式脱贫致富的群众正在不断涌现。
脱贫怎么脱?
工业化理念主导农业发展
选准了主导产业,产业发展起来,不等于群众富起来,区域同质化严重的产业项目增产不增收现象较为普遍,破解群众增产不增收,克服返贫现象发生,更多的需要在产品品质和品牌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畅通产销渠道。
苍溪县猕猴桃产业局局长杨文生认为,新形势下,加强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提升农产品品质是富农增收的关键。去年,苍溪对友谊、三井等低产园区进行“会诊治疗”,对全县猕猴桃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并在12个示范点开展了高产示范试验,建标准化核心示范区。
“要让产品围绕市场转,苍溪在发展红肉猕猴桃时,还适当种植了黄肉、绿肉优良品种,针对品种特性,可以实现早、中、晚搭配,能同时保证鲜销产品和加工原料的供应。”杨文生如是说。
记者在华朴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发现,猕猴桃种植已经迈入物联网时代,操作人员看看屏幕、点点鼠标,就能够向关联设备发送指令,定点定量精确进行浇水、施肥等,用精细化管理来确保产品品质标准化。
在与市场对接方面,企业才是市场主体,苍溪县以特色资源为纽带,开启工商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和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构建农产品生产、市场流通、营销品牌推广体系,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为此强调,“没有龙头带动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
农业部财政司副司长何斌在考察苍溪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时认为,苍溪县农业产业发展很具前瞻性,用工厂化理念来发展农业、用现代科技来管理农业,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推销产品,引入私人订制模式扩大销售渠道、包装农特产品,让农特产品品牌化、效益最大化,其经验与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随着市场主体的壮大,产业发展与市场的对接就更加精准,通过市场主体来实现“群园联动”模式引领一家一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苍溪县特色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主导变“要我种”到“我要种”,“要我富”到“我要富”。
收益怎么来?
资金效益鼓起老乡钱袋子
国家近年来投入较大的扶贫资金,要建立“造血”机制,要持续鼓起贫困老乡的钱袋子,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更大发挥涉农资金的效益。
在苍溪县扶贫移民局记者了解到,产业扶贫也不再是农业单打独斗,而是全产业链形成合力,苍溪县推行以一个重大项目为依托,配套其他项目的“1+N”涉农项目整合机制,财政支农资金和涉农部门农业项目预算资金都纳入整合范围,大力撬动工商资本投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在省委组织部联系帮扶点三会村,苍溪县整合周边区位相邻、交通相近、文化相似的双树、马虹2个村,统一编制形成三会现代农业园区“1+12”扶贫规划,着力发展集特色农业体验游、新村休闲度假游、龙吟谷生态观光游、脱贫奔康文化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苍溪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任斌告诉记者,今年预计在三会现代农业园区整合投入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将高达上亿元,未来脱贫群众不仅有生产性收益,还有劳务性收益和旅游服务业等经营性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苍溪县在整合涉农资金的同时,积极探索变农村资源为资本,变资本为股本的脱贫攻坚路径。以承包土地确权入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定向折股、行业及社会扶贫资金双重配股、集体资产合作持股,并在股权量化方面优先配股给贫困群众,让脱贫攻坚群众有了资产性收益。
永宁镇兰池村是该县积极探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的典型,其典型经验是“一折两保加返利”的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一折”即把财政支农资金折算为股权;“两保”即新型经营主体(业主)保证按土地流转合同规定的不低于每亩450斤黄谷折价支付土地租金,保证按不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分配财政支农资金股权保底分红;“返利”即产业发展资金见效后,按收益的一定比例对股东进行收益返利。
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对此进行专题调研后指出,兰池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这种做法很好,既运用改革手段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体现了财政资金的惠民导向,又有利于精准扶贫,具有普遍意义。
四川省社科院调研组报告认为,在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方面,苍溪实践以特色农业深度开发为核心,以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内生动力、创新资源整合、提升科技支撑和推进产业链发展为关键,以农业增长稳农,以农业发展创富,从而构建起了具有稳定内在支撑力和可持续性的农业转型的苍溪模式。
目前,苍溪发展红心猕猴桃39.23万亩,今后三年每年新增发展5万亩,同时,已发展苍溪梨15万亩、优质粮油50万亩,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437个,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6个、千亩园区59个、现代农业产业综合体6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7个,农民专合社327个,家庭农场182个,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脱贫群众多渠道增收正在加速形成,初步形成了依靠内生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格局。 (苍溪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