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2016-09-20刘宗武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发展中国化习近平

刘宗武

[摘要]习近平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征程;在“创造些新的东西”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思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而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发展走向。

一、科学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征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当前重大问题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上进行理论创新,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关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他还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为此,他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上进行的理论创新,不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而且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征程。

2、在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上进行理论创新,深刻地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因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习近平还提出了许多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习近平在改革问题上提出的这些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深刻地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表明党在“解决中国问题”方面迈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征程的一大步。

二、总结、提炼和升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在“创造些新的东西”方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并把这些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创造些新的东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习近平及时总结了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并把这些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

1、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是十八大后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2、提出关于群众路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取得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路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解决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习近平关于群众路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使党获得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三、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方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思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任务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他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这表明党在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方面,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四、习近平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而且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与发展走向

第一、在理论指导上更加坚持科学性,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

习近平认为,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一个好传统。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能够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他总结了党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强调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习近平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第二、在与中国实际结合上更加突出实践性,紧紧围绕中国国情进行探索,并将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发表讲话,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等基本国情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他分析了中国的五大特点:第一、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第二、中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第三、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第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五、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在讲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时,习近平指出:中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经济总量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同时,也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13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所以,让13亿多人都过上好日子,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依然是经济建设,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正是因为习近平对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的实际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并能紧紧围绕当代中国实际问题进行探索,将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民族性,强调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

习近平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的新历史阶段,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他认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具有继承发展的正向联系,中国文化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根基”与“精神命脉”的地位。特别是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对未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新发展中国化习近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