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16-09-19汤生玲蔡禹龙

金融理论探索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不对称

汤生玲 蔡禹龙

摘要:当前在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从教育方针政策的顶层设计到实际贯彻,从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的更新,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到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递,诸多方面都严重影响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此,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本科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地方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教学的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亟需进一步调整,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革新与社会发展,融入高等教育变革的新常态。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教育教学改革;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4-0062-03

信息不对称指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比其他各方占有更多的信息。这种现象会致使交易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时还会造成交易中断和市场秩序失灵。信息不对称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国内学者广泛将此理论应用于教育学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新建本科大学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实现快速升级,各院校亦积极探索转型的路径。当下,信息化与大数据是新建本科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信息的收集、利用及传递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如何应对转型发展过程中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实现由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变,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性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一是由于不同认识主体拥有的信息渠道不同或信息获取能力不同所致,拥有渠道和能力优势的可获得比他人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二是由于信息在传递过程的变异性所致,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产生递增(“金字塔”状)或递减(“倒金字塔”状)现象,人们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获取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这会造成信源与信宿之间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不对称。所以,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教育教学领域亦是如此。

1.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政策解读过程中信息的变异。信息传递是信息从信息源发出,通过一定的媒介和信息渠道传输给接收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信息变异直接影响原信息的原义及既定目标的实现。例如,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后,关于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相关说法不绝于耳,各种版本的信息解说甚嚣尘上,在某些媒体关于地方本科大学转型的报道中,其信息解释不够准确,根本没有领会“决定”的内含。诸多现象折射出当前社会部分群体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以及观念的滞后性。信息的传递与解读往往偏离本义,这种信息的变异给政策的贯彻带来障碍。这就要求政府教育部门、地方院校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这-种沟通绝非仅凭一纸红头文件所能完成的。新建本科大学的专业设置既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也要重视政府教育部门的调控,注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瞻性,避免盲目性。当下新建本科大学中,并非所有院校都适合转型,重要的是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走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便要求地方高校与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市场与政府两种调控手段密切结合起来。

2.师资队伍的信息储备及实践转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对称。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的基础是师资队伍,丰富的信息资源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筛选能力,并保证信息处理与使用的有效性,以保证教育对象(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目前,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有着较为年轻而有朝气与活力的教师队伍,但当中的部分教师直接来自高等学校,那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教师鲜有实践经验,不清楚学生将要面临实际工作岗位的信息定位。部分院校35岁以下的新任教师居多,骨干教师和拔尖人才匮乏,人才断层现象明显;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少,初、中级职称教师居多;理论型的教师比例过大,应用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的职称评定过度强调学历要求和科研成果,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没有明确的规定。这种理论型的信息储备与实践转换的客观需求相差甚远,不利于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相违背。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不对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社会需求,新建本科大学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的态势、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等各方面信息。当前,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往往是急功近利、趋热避冷,众多院校一拥而上争相设置雷同的专业。这样,若干年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会超过市场的需求,造成人才过剩,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新建本科大学要充分领会中央及地方教育部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面对丰富的信息流,既要充分把握机遇,又要冷静思考;既要充分利用,又要避免盲目趋同。

4.教学信息的更新与学科的理论前沿、实践应用不对称。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越来越快,“大数据”、“大金融”的时代同样对新建本科大学的教学改革提出一系列挑战。其中,教学信息的更新成为知识传递与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部分院校仍采用老式教材,其内容陈旧,无法反映理论前沿。多数院校缺乏特色教材,自编教材、自编讲义方面较为薄弱。好在部分省市教育行政机构业已关注于此,如河北省教育厅在《河北省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规定:试点院校要以项目形式推进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发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鼓励教师独立或与行业企业专家联合,按照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素质与能力本位相结合、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个体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写应用型讲义或教材,要求到2016年,自编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占教材总数的30%以上,初步建立能力本位的课程教材体系。教学信息的更新与整合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关注点。

5.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对称。信息是形而上的理论概念,它有抽象性,更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是一种信息凝练,其目的是在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然而,遗憾的是,现有的培养方案很难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之间的区别,理论的传授不能密切联系实际,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理论课与实践课多是相互孤立,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几乎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践课,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实习也多是安排在高年级,而且实习期又太短。如上培养理念与安排不能将适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6.师生教学信息传递的不对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在拥有资源、教育程度、智力状况、付出成本、认知风格以及获取信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两者的知识量不等、分析方法不同、知识体认不同,由此造成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就教师层面而言,在求知欲内因的主导下,教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既有传统的书本,又有现代的媒介。而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传授方式、方法明显无法跟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如多媒体设备与软件的应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尝试,现代教育教学因素的注入,让部分教师百感交集。就学生层面而言,易于并热心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年学生往往以现代化的视角考量教师。根据“问卷星”问卷调查平台“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途径的调查问卷”的统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90.29%的同学采取网络搜索的形式尝试解决。想要获得课外知识,59.22%的同学选择下载网络教程学习,33.01%的同学选择到图书馆找相关书籍自学。笔者对某新建本科学院采取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81.2%来自互联网查询,43.32%的同学每天要花1~3个小时在互联网上,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70.76%的同学选择网络搜索,只有5.05%的同学选择向老师求助。可见,课下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广泛的路径。然而,丰富的课下资源也给授课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教师掌握的信息量是否丰富?知识更新是否及时?作为沟通的知识纽带是否还能将师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二、信息不对称的利用与转化

在经济学领域,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并产生“道德风险”问题。在教育学领域,信息不对称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如对国家层面教育方针政策的误读,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误判,学生、教师、学校的沟通不畅乃至产生矛盾等诸多现象。为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转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以推动新建本科大学的转型发展。

1.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本科大学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应统筹产业行业的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发改委、统计等部门联动运作,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路径,探索模式与经验。政府要引导、鼓励行业人员参与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建设工作,在政策研究、人才供需监测、职业资格认定、就业准入、校企合作、专业设置和评价、课程与教材开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应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事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机制保障,制定地方I生法规或相关政策,引导或要求企业进入高校,强化企业与高校合作育人的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促进校企双赢。

2.整合社会资源,重塑师资队伍。新建本科大学要重视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可聘请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聘请技术骨干、管理骨干做短期培训或讲座的实践导师。同时,积极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顶岗锻炼、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加强教师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内培和外引,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这种社会资源与信息的整合过程便是知识更新与师资队伍的重塑。

3.教学投入紧扣信息化、大数据。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保证教学投入,新建本科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设备投入,如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正逐年增加。然而,设备利用率不高,这有的是因为实验用房紧张,有的是因为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开出率不足。图书馆的纸质图书购置量在增加,而电子图书的购置明显不足,硬件投入有余而软件投入不足,软件更新更易被忽视。这种投入模式严重影响了教师、学生的信息获得与更新的途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应该侧重于各种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课程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网络化教学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等。

4.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对称。课程建设要打破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做到信息的互通与交融。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输送各类专门人才,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要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相对称。各院校要根据市场、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扩充信息含量,提升有效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学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把课程体系与一线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块化形式进行课程组合,建立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

5.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相对称。实践教学是使学生将理论信息向社会实践转化的最有效手段。各院校要根据实际岗位的需求,认真策划,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学习过程的始终,每学年或每学期都要适当安排教学实践,形成相互关联、逐步升级的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培养符合实际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研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践教学的目标、环节、方法、教师、环境、管理及监控等要素,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融合。扎实开展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企业实践、项目教学、毕业设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校方要积极争取用人单位参与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建立灵活的课程调整机制。

6.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学业评价相对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教学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必定含有大量的尚未了解的新知识、新内容,尚未更新的知识,只是消息,而非信息。为了加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要对教学方式方法尝试改革,要从单一的教师为主体的理论传授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操作转化,如研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调研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体系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各院校要建立以社会和市场评价为核心,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力为评价标准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强化对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的结合度、校企合作的深广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考察与评价。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第三方机构等不同信源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三、结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大学的教育教学转型面临着理念超前与行为滞后、理想美好与现实窘困等多方面的选择与挑战,特别是“所学惟理”与“所用惟实”的尴尬处境难以一时摆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信息不对称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拓宽视野、更新观念,面对丰富而复杂的信息流,要懂得利用与转化。如此,方能进一步推动教育革新与社会发展,融入高等教育变革的新常态。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改革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下企业投机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融资约束:文献综述与启示
关于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校企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
实践知识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